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ocx
4页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 张爱玲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光荣,其方式之一是塑造独特的女性形象同样是写女性一生摆脱不了的情和爱,却把她们紧紧地镶嵌在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这一大框架中去描绘有悠悠的情、绵绵的爱,更多的还是普通生命本身负载着的深刻的人性内容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形象 爱情 金钱 张爱玲,一个才华横溢、颇具传奇色彩的女子也许今天的读者对她不很熟悉,然而七十年前的上海滩却沸沸扬扬地流传着她的关于痴男怨女的故事她笔下的“传奇世界〞流传至今,仍然不免勾起人们一番回想的情绪和历史的沉思 张爱玲1921年出生在曾经显赫一时的封建家庭中,对封建旧家庭有深切的感受和了解1939年至1942年她在香港读大学,其间经历战争,耳闻目睹了形形色色的受难生命,又进一步丰富了她的阅历因此,在她的小说中,无论是封建旧家庭中的人物,还是香港社会中的人物,无一不是独具特色的其中,她以女性心理为视角,成功刻画了一个个独具个性、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虽然都是活在她们自己有端或无端生出的故事中,然而她们却各有各的怨和痴,各自都逃不过既定的命运,普遍蒙上了悲剧色彩。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影响的作品女主人公白流苏,一个具有洋派风味的现代女性,离婚后被刻薄的兄嫂撵出了家门,跟一个有钱又风流的留学生谈起了恋爱,当恋爱正要陷于无望时,一件突然震惊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从而得到了稳定的归宿由于白流苏受尽冷落和排挤,又离过婚,她不敢奢望得到爱情,她只不过是渴望找到一个能独立生活的环境但她没有文化,又不想失去淑女身份,不愿出去做事养活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抓到一桩稳定的婚姻在追求稳定婚姻的过程中,白流苏是勇敢的虽然她最终归宿的安定是因为战争,用张爱玲的原话来说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这对于白流苏来说,是她无法预测的只有她对婚姻的主动勇敢的追求是她本身表现出来的品质白流苏和前夫离婚拿到一些钱,但她无权享有这笔钱,因为她一直住兄嫂家,吃了喝了他们的,他们认为理应可以拿她的钱去买股票、金子,最后还要退她到前夫家去对抗:“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们穷了,是我把你们吃穷了,你们亏了本,是我带累了你们,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你们伤了阴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妇女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她受了满肚子委屈,尽管除了兄嫂家她无处可去,不过她还是敢于还击他们认识范柳原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一次伴侄女相亲时却被相亲对象风流公子南洋阔少柳原惊为中西合璧的天人,这对她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对于侄女及家人来看却又是她不要脸。
她没理会家人,其实这也是对抗意识的作用既然认识了范柳原,先不管他是否真心喜欢自己,她决定用前途赌一把,因为她的青春不多了,加上她也忍受不了家里的冷嘲热讽,她既要安稳,也要借此出一口心中的恶气在那个时代,大户人家和白流苏有相同命运的大有人在,但象白流苏那样勇于冲破束缚的实在不多走出了第一步,并不意味着摆脱了厄运现实给了白流苏勇气,同时也使她变得有心计范柳原是一位自私的老留学生,机智而又狡黠他寻求异性只是为心的慰藉,他需要女友,却不需要妻子因此,他不想结婚,只把流苏当作情妇做情妇无法获得真正的安稳,流苏为此痛苦,她该怎么办?作为旧式家庭的女子,她成认自己是过时的人,也知道范柳原是新派人在香港与范柳原独处的日子,她并没有迷失在范柳原真真假假的情话中她用心揣摩范柳原的种种行为,一直以不变应万变,她相信“没有婚烟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很难的、很痛苦的事〞于是处处小心地应付范柳原,并相信他有一天会容许结婚的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浪荡成性的范柳原根本没打算结婚,他无拘无束惯了,不想让婚姻来管束自己当流苏彻底明白这一事实时,她的心跌回了深渊,假设继续留在香港成为范柳原的玩物,无疑比回上海兄嫂家受气更为不幸。
唯一给她希望的是自己还没成为他的俘虏,在范柳原还没有厌弃她时,她相信分别一段时间后,范柳原“有一天还会回到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结果真应了她的希望,范柳原召回了她,虽然条件不是婚姻,而是做一个安稳的情妇,经过了一番努力之后的流苏,此时除了接受已别无选择,毕竟他容许给她一个家,可以使她远走高飞,过自己想要的安静生活即使作不成正式的范太太,无论如何,流苏相信自己不用再受旁人的气就在柳原准备离港经商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港战期间共同经历的生活艰辛和生死炼狱,唤起了柳原对流苏的真诚关切,终于同意与她结成有婚姻契约保证的夫妻关系用战争的爆发来成全流苏的婚姻,给她的经历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看上去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结局,尽管结局是灰色团圆,但流苏在整个婚姻中充分发挥了操纵意识,而不是对命运的盲从和受之摆布从人物本身的性格来看,勇敢、有心计是白流苏本身具备的素质流苏没念过书,受的是旧式的教育,离婚之后,在娘家呆了七八年,如果不是兄嫂公开排挤,她是会一直呆下去的,因为她周围的人和她自己都认为理所当然的虽然她敢于对抗,也有了离开家庭的思想,但没有时机,直到范柳原的出现,才使她得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寻求稳定的生活,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性格。
白流苏是生活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工业都开展了,但旧风俗习惯却仍然深入人心,特别是对那些没落的大户人家来说,前进的时代要求他们适应环境,而无所适从的心态又使他们依旧搬出旧思想,做出可笑却更可悲的事情来兄嫂用光了流苏的钱之后便要她去为前夫守寡,他们压根没把流苏当成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来对待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对流苏来说没有亲情,没有平安感,这就注定了她的道路是艰辛的残酷的现实,使她的灵魂有了寻求稳定的欲望,她就积极迎战命运,决然抓住范柳原,时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牢记自己的最终目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悲剧使她的人生显得苍凉,性格却并没有使她的人生成为悲别当时社会动乱不安,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她不可能认识到导致她惴惴不安的更广更深的社会原因,她只是对那濒临瓦解的家族中的种种丑恶嘴脸深恶痛绝,想早点出了心中的恶气她无论怎样奋争都必须依靠男人的施舍才能生存,她不具备独立的条件与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罪恶 再看?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是一个黄金欲的女魔,一桩不幸的婚事使她的爱情受到压抑,而黄金欲得到了恶性膨胀曹七巧本是一个麻油店主的女儿,小家碧玉,年轻时有几分姿色,她也曾有过青春的温情,为了能进入虽然已经破落但仍然是贵族大户的姜公馆,嫁给了患软骨病的废人姜二爷。
七巧在做了二奶奶后,畸形的婚姻造成了她畸形的性格,她变得对男女情事十分敏感,很自然地将情感集中在当时她能见到的唯一男性――三少爷季泽身上于是,她渴望着三少爷的爱但风流成性的季泽谁都敢沾,就是不愿越过叔嫂之防在季泽那里她不可能得到情欲的满足当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物欲便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中心在丈夫与婆母死去后,她发了疯似地要保住她付出美妙的青春代价换来的遗产,容不得任何人去染指,她甚至害怕什么人会把她占有的金钱骗走,筑起了坚不可破的提防的心理城墙上了年纪的七巧坐上了正头奶奶的位置,成了强悍而阴狠的老太婆,沉重的黄金枷锁压得她丧失了人性,她变得刻薄冷酷,想到金钱最后要归儿女,她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她先是“恋子〞,要儿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烟,以探听和渲染儿子与媳妇的房事为乐趣,逼死儿媳,吓得儿子“长白不敢再娶了〞;后来又“妒女〞,自己没有得到的幸福生活,连自己的女儿也别想得到,破坏了女儿长安的婚事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亲手扼杀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和家庭最后,终于沦落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她恨一切人,一切人也恨她,“她知道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人恨她,她娘家人恨她〞,她被金钱所酿成的这种可怕的心理、性格变态,让她无法控制自己,让疯狂拖着她走向消灭。
她的变态归咎于黄金的熏染与异化她出于对黄金的渴望嫁给了残废人,正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成了残废她自己没有幸福,却不允许儿女得到幸福,女儿的爱情是她扼杀的,竟搬弄“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设计去断绝童世舫对女儿的恋心她还嫉妒有着“女人幸福〞的媳妇,虐待儿子、儿媳的床第之事,刺听了小夫妻间的私事,燃起了可闻不可及的怒火,以施行异性报复而后快, 她在原欲的折磨下,毁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了子女作为自己的陪葬品,成了“遗老家庭里一种牺性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缺乏道的渣滓〞七巧的变态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长期的性压抑使七巧把全部的两性感情寄托在她周围唯一可能的男性――她的小叔子姜季泽的身上,起初她为了实现黄金之梦,不得不按封建的生活标准来强行压制内心如焚的情欲,只有借着是家里人用捉迷藏式的浮薄的调笑以获得空虚的满足她一直是在外在的黄金欲和内在的性欲望的冲突中煎熬着,丈夫“没有生命的肉体〞,给了她如同嗅到“肉铺里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的感觉,但为了黄金,不敢露骨地追求姜季泽,“多少回〞地“迸着全身的筋骨牙根都酸楚了〞,也只得包裹起这着了火的情欲后来,她圆了黄金之梦,姜季泽向她诉说了隐藏十年的爱,听到她钟情的男人在叫她“七巧〞了,欢喜得就象“沐浴在光芒里〞,禁不住从心底里发出“原来,还有今天〞的笑声。
然而,她忽地疑心这恐怕是在“哄她〞,是要“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一转念,她就“暴怒起来了〞,又受着黄金欲的支配,甘心地把最后一团满足爱情的希望之火熄灭了正是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是锁住了自己这套住她的枷锁,作为陪葬品,将她这个令人厌恶又令人同情的女人送进了长着野草的坟墓张爱玲围绕着欲望的沉沦把人性心理的暗角描摹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展示了“人类古老记忆中的罪恶〞 总之,以上两类女性形象在张爱玲的笔下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她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总是和她们各自的具体环境、具体生活紧密相联、互相影响、互相衬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史上,她们是一定历史文化的反映,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参考文献】 【1】余 彬.张爱玲传【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2】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柯 灵.遥寄张爱玲【J】.读书,1985,4 【4】张爱玲.传奇与流言【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 【5】李欣欣.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许玲玲.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J】.教育观察,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