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兵团人的反响-来自甘肃人眼中的兵团.docx
9页来自兵团人的反响|来自甘肃人眼中的兵团来自兵团人的反响|来自甘肃人眼中的兵团 和兵团人一起感受崇高 □本报记者高小立 刚刚在央视播完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不但取得了今年央视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第一,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好评,真正实现了艺术作品的“三贴近”,这充分地证明了这样一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艺作品符合民意,达成了观众的审美共识11月30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规划处处长宋鲁曼、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苟鹏、张子扬率队,由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当代电视杂志社及本报组成的记者采访团一行专程来到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素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该剧在观众中引起的反响做深入采访 开启了一段历史记忆 由兵团安排的观众座谈会,现场虽然没有京城的五星级豪华,但背景墙上表现当年百万军垦人艰苦创业生活的巨幅壁画,震撼人心,使与会者思绪万千,使随团记者与军垦战士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兵团第二代建设者刘和鸣说,电视剧《戈壁母亲》形象地再现了兵团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三代兵团人的精神,为兵团人又一次打开了历史的记忆。
剧中的细节表现更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看过之后既亲切又感动,一边看一边回忆着父辈们的生活经历,重温着儿时的时光第一代农垦战士马生月说,我们当年就是像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走过来的老人说,他曾经离开兵团到西安任文化部门的领导,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西安的一切,又回到了兵团,原因就一句话:兵团人太可爱了他希望作家艺术家们不要忘了兵团这个群体老军垦陆振明说,反映兵团人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这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剧拍得好、演得好,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对该剧下了大工夫 感动了一代兵团母亲 该剧最大的成功是塑造了一位感人的母亲形象,剧中母亲的平凡、母亲的胸怀、母亲的贡献无不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力量兵团人戴本颢说,该剧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勤劳善良、可敬可爱的英雄母亲形象,这是千千万万兵团母亲的代表兵团剧作家马秀佩说,剧中对母亲命运的安排,显示了人性的光辉,母亲身上体现的侠义、豪情、道德力量震撼人心当年从山东来到兵团的第一代女军垦金茂芳,是我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一元钱人民币上开拖拉机形象的原型她激动地说,兵团的发展和我们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女兵是分不开的,我们就是无私奉献、忍辱负重的一代母亲。
今年已74岁的戴庆媛是1950年第一批从湖南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00大军中的一员该剧播出期间,她身患癌症需每天打吊针,只好把时间错开保证每天19:30分要守候在电视机前,每天看完还要和当年同时来到兵团的一些老姐妹通,交流观后感她说,该剧把真实的军垦生活艺术化地展现给了观众,和以往有些不够真实、甚至贬低我们这一代女军垦形象的文艺作品相比,该剧艺术地还原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母亲形象令采访团感动的是,戴庆媛老人在病中搜集了240余位老军垦的口述历史回忆录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我是第一代兵团母亲中的一员,我们这代人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无怨无悔,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我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有责任把历史记录下来,我希望通过我的这部口述历史,能揭开尘封了几十年的这段历史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出版社 预热了西部和兵团题材的创作 在兵团采访的几天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无论是兵团人的历史,还是兵团人的今天,都蕴藏着极大的精神财富,是一座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富矿电视剧《戈壁母亲》正是对这座富矿一次难得的开掘兵团副政委王崇久说,兵团精神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曾编写了《难忘兵团》回忆录,感动了现代兵团人。
电视剧《戈壁母亲》又是一次最形象化的重温历史、传承兵团精神希望通过该剧能带动更多的作家艺术家来到新疆、来到兵团开掘这座富矿,创作更多的精品佳作也希望以该剧的播出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兵团人精神的传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兵团精神和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原兵团文联领导杨振华和胡乐元说,兵团人的经历一经挖掘定能产生出文学艺术作品的素材《戈壁母亲》是240万兵团人渴望已久的作品,该剧对兵团精神的张扬,比兵团首长为兵团人做几场报告的作用大多了,兵团人感到了荣誉感,有了归属感,是对兵团人极大的鼓舞兵团农垦八师副政委王希科说,以电视剧的形式反映兵团精神比做多少场报告、开多少次会议的效果都要好,是非常生动的教育形式 兵团年轻人领略了真正的偶像 年轻人大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戈壁母亲》让石河子大学的大学生、也是未来的兵团人领略了真正的偶像的风采大学生刘清说,从《戈壁母亲》重新找回了青年一代正在丢失的东西,从刘月季身上找到了我们身上缺少的包容和坚强,也看到了一代母亲身上的勤劳和奉献,令我感动,我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兵团精神大学生周芳朗说,看了《戈壁母亲》,我以为青春偶像剧中的帅哥、靓女根本不配做偶像,新一代大学生中致力于边疆建设的形象才应该是真正的青春偶像。
采访团一行聆听着、感受着兵团人的崇高,正像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苟鹏和张子扬感慨的那句话:电视剧《戈壁母亲》的成功应该感谢生活,感谢兵团,感谢兵团精神! 让兵团精神传承下去 □王征顺 电视剧《戈壁母亲》非常真实、非常感人、非常亲切、非常催人奋进剧中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很多细节描写以及胡杨林、地窝子、戈壁滩等新疆所特有的景物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初期发生在兵团可歌可泣的事迹女主角刘月季是生活在那个火红岁月的老一辈军垦人及其家属的缩影,时至今日,在我们周边团场也不乏像刘月季这样的“戈壁母亲”对于一名在兵团生活了近四年的学生而言,我感到非常亲切,电视剧中的一幕幕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故事已经不止一次地让我感动曾记得,20XX年我在高考作文中就写到:“西部的母亲正熬红了双眼等待着远方的天使,除了满腔的热忱以外,我和西部一样贫穷……”,按当时的分数,我完全可以在内陆上一所大学,但当我得知石河子大学是兵团的一所大学时,我便不顾亲人们的反对来到了新疆 来到新疆后,我对兵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兵团是个伟大的集体,是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集体,兵团精神进一步感染了我和像我一样从内陆来疆的大学生。
我们为能学习在兵团、奉献在兵团而感到自豪 众所周知,石河子大学是全国惟一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也正象征了像电视剧女主角刘月季那样的兵团人宽阔的胸怀,张开双臂迎接五湖四海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一直是我们石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兵团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石河子大学所有学生的“魂”,而且也是兵团大学生的“魂”,也完全应该成为所有当代青年的“魂”因为她往往会在我们徘徊不前、消沉颓废时让我们找到人性的光辉,重新给我们以奋进的动力受到这种兵团精神的鼓舞,多少年来,一批批石大毕业生扎根边陲、奉献西部,履行着“文化戍边”的义务并且他们大多数扎根在了南疆四地州以及北疆比较偏远的地区曾记得有位师姐,从内陆考到新疆,毕业后去了遥远的喀什地区一个小县城当了幼儿教师,当人们不解地问她当一名幼儿教师干嘛要来这么远的地方时,她说:“自我实现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我能像老一辈军垦人那样在兵团建功立业,也就是我的最高追求20XX年,仅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内陆生源中留疆就业的学生就占到了内陆生源总数的75%他们正像老一辈军垦人那样,在兵团这块热土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电视剧中反映的兵团精神使我们边疆学生备受鼓舞、心怀感动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师范生刚刚从遥远的阿勒泰实习支教回来不久,我们发现居于祖国最西北部的新疆,其基础教育与内陆还有着一定差距我怎么也忘不了阿勒泰布尔津小朋友唱的“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屋后,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上牧羊牛”,忘不了边远团场孩子们那明亮的双眸,那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外面大千世界的好奇我学的是教育学专业,今年读大四,面临着就业我理应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立足专业、苦练基本功,扎根边疆,服务兵团,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天山脚下,农牧团场,奉献青春,大有可为! 我真诚地希望“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能在新时代给更多的人以灵魂的洗礼,能成为更多青少年的“魂”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使这火红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而努力 (作者系新疆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学生) 一部表现“人的兵团”的感人之作 □夏冠洲 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档推出了表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生活的30集电视剧《戈壁母亲》。
剧中艰苦卓绝的屯垦生活场景,流贯其中的仁厚、博大的母爱、无私的精神和人性魅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是近年少见的贴近兵团生活,表现人文关怀,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感人之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建国初成立以来,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百万屯垦戍边的战士发扬“地窝子精神”,在亘古荒原上艰苦创业,开发出片片绿洲,为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建立了伟大业绩,业已形成了有别于任何地域文化的兵团文化一种独具“崇高悲壮”特质的屯垦文艺,也崛起于辽阔的地平线上 《戈壁母亲》就是在此文化背景下涌现出的一部表现“人的兵团”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避开了某些宏大叙事中的空洞和粗糙,吸收了家庭伦理剧情感细腻的因素,走近了普通人的生活;但又没有一般“杯水风波”式家庭伦理剧那种琐碎、矫情和浅薄剧作固然以粗犷硬朗的笔墨展示了屯垦战士们开荒、挖渠、剿匪、抢险、守边等等广阔的生活场景,但是这一切都是作为映衬人物故事的大背景来表现的通过精心的构思,剧作把几个家庭的爱情、婚姻、子女成长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作为艺术表现的聚焦中心这一艺术构思,没有割裂家庭悲剧与社会历史原因的密切联系,有力地折射出了兵团人悲壮的艰苦创业精神,增强了剧作的时代感和历史纵深感,赋予其相当的史诗因素;该剧又能以充分的笔墨从容地表现家庭、人物的悲剧命运和性格逻辑并以此作为全剧艺术的支撑,这就增大了剧作的思想容量,加强了剧情的吸引力和情感冲击力,凸显出其中耐人寻味的伦理精神和人性魅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衡,造成兵团众多屯垦战士无法解决婚姻问题《戈壁母亲》抓住兵团这一大困扰,真实地揭示了特殊的人性危机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大背景下,剧作令人信服地结构了几个家庭中十来个人物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悲欢离合种种复杂的矛盾冲突纠葛在一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把主人公们纷纷拖进痛苦挣扎的深渊值得指出的是,剧中并没有简单地把这一切原因归结为某些人的道德层次上,正如剧中人一再提到的:大家谁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又出自哪里呢?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思索空间通过剧情的发展,似乎有了答案,原来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既有社会不公、经济落后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也有封建包办婚姻和仗势劫色的恶果;既有极左思潮和长官意志在作祟,也有感情粗糙、人性冷漠的因素;有的是理想爱情与现实条件的落差使然,也因自私、狭隘、软弱等有缺陷的性格所致……从而把造成兵团战士们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从社会、历史、文化,及个体生命性格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揭示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了剧作历史文化意识的厚重感剧作既让人为屯垦战士们的命运感慨万千,催人泪下,也能启人思索、发人深省。
人们在对兵团人艰难的生存状况深表理解同情的同时,又不禁对他们的艰苦奋斗牺牲精神油然而生敬意 该剧另一艺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