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与环境缩印版【GHOE].doc
2页一、名词解释1. 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养分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继续增长它是最小养分律的扩大和延伸,它包括了养分以外土壤物理因素(土壤质地、水分、有害物质等)、气候因素及技术因素等2. 最适因子律: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3.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所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 米采利希学说的表述: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有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关系式:dy/dx=c(A-y)公式重要之处在于:某种养分的效果,以在土壤中某种养分愈不足,效果愈大,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用量,增产效果将逐渐降低5. 生产函数: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由于施肥量等生产因素数量的不同,所获得的作物产量也不相同,这种物质数量间的生产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的关系,或称生产函数。
6. 总产量曲线:表示投入量与总产出量关系的曲线7. 平均产量:指各投入资源量的单位资源的平均产量以Ap=y/x表示,其中y是投入量为x时的总产量,Ap是投入量为x时的单位资源平均产量8. 边际产量:指每增投一单位变动资源时所增加的产量按计算方法分为平均边际产量及精确边际产量9. 边际产量:是指增施单位量肥料所增加的总产量10. 直线相关:作物产量与最小养分供应量之间呈直线相关11. 曲线相关: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施肥量与产量呈曲线相关12. 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13. 等产线:肥料效应曲面产量相同的点在底平面上的垂直投影14. 脊线:指等产线上斜率等于0和∞的各点的连线,即GA、GB是养分间具有相互代替性质的分界线15. 边际产值或边际收益:是指增施单位量肥料所增加的总增产值16. 边际成本:增施单位量肥料的成本即肥料价格17. 边际利润:增施单位量肥料成本所增加的施肥利润18. 利润率:增加单位量肥料成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19. 经济最佳施肥量:指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的施肥量,dy/dx=Px/Py(R+1)20. 最大利润率施肥量:投入单位量肥料成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21. 经济最佳配比:产量不变时,两种养分施用量的增减比率即养分的边际代替率边际代替率等于两种养分边际产量之比例数的负值dx2/dx1=-Px1/Px222. 营养诊断: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的半缺、协调与否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部分23. 作物的潜伏缺素区:某种营养元素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但外部形态尚未表现出症状的阶段24. 临界浓度:当植株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时,作物生长量或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该浓度即称为临界值或称临界浓度25. 养分比值法:由于养分间的相互影响,往往一种元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元素的变化,为此,用元素的比值比用一种元素的临界值更全面反应作物的需肥程度,可以是2种或3种元素的比值26. 养分平衡法:是根据作物的计划产量的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又称目标产量法27.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所施肥料种吸收的养分占施养分百分数28. 土壤有效养分的校正:是指利用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校正施肥量把2.25称为土壤养分换算系数29. 土壤速效磷是表征土壤供磷能力,确定磷肥用量和土壤磷环境风险的重要指标。
30. 等斜线:将一系列产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线31. 增产路线:表示肥料最佳配比方案的等斜线指出在增施肥料时改变肥料元素配比时的方向32. 田间试验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进行田间肥料试验,根据肥料效应函数计算经济最佳施肥量,最大利润施肥率,最高产量施肥量和有限量肥料投资量的最优利润施肥量33. 营养诊断:利用生物和化学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部分34. 土壤诊断:主要依据土壤养分的供应容量和供应强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盆栽试验,土壤分析植物分析等诊断土壤养分丰缺35. 植株诊断:依据植物外部形态和支柱内部的养分状况及作物生长产量诊断作物营养元素丰缺36. 边际代替率:产量不变时,两种养分使用量的增减比率,它等于两种养分边际产量之比倒数的负值37. 经济合理施用量: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原则,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应以充分发挥土壤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从而增加总收益,施肥应以经济最佳施肥为上限,此时,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最大在资金不足时,施肥量较低,以最大利润施肥量为下限38. 等斜线:将一系列等产线上斜率相同的各点连续起来成的一条曲线。
即等斜线上连续了一系列等产线上边际代替率相等的各点39. 作物平衡施肥:是指根据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在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面均衡地供应各种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40.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土壤的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的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二、填空1. 作物高产量是作物生长的综合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空气、品种、耕作等综合因子作用的结果2. 肥料效应函数分为:固定报酬型、递增报酬型、递减报酬型3. 表现李比希最小养分律的方程式是:直线方程式4. 任何施肥量时的平均增产量即为:y0点至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点之直线的斜率5. 边际产量反映:施肥量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率6. 精确边际代替率为:等产线上某点的斜率7. 两条脊线的夹角反映两种养分的交互作用的性质,夹角<90时,为正交互作用,>90为负交互作用,=90时,无交互作用8. 两条脊线夹角的大小反映养分间代替范围的大小9. 经济施肥的上限是经济最佳施肥量,下限是最大利润率施肥量(x)10. 营养诊断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11. 土壤诊断包括:土壤养分诊断、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土壤质量)。
12. 植株诊断包括:作物的形态诊断、植物养分含量的诊断13. 影响植物养分浓度的因素:植株年龄与部位、养分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种类、作物品种14. 营养诊断的方法: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其他诊断15. 施肥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含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养分量*肥料中该养分的利用率)16. 肥料利用率的测定方法:示踪法、田间差减法17. 植物体内与品质有关的含氮化合物有: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酰胺和含氮化合物18. 农田非点源磷主要是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方式向地表和地下水体迁移19. 农田磷素过多地向地表水体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20. 土壤磷的行为是溶解与沉淀、吸附与解吸的过程21. 土壤中磷肥的固定速率受土壤Ph、土壤风化度、施肥量、种植制度、施用植物秸秆等残留物、土壤钙铁铝含量、土壤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2. 英国洛桑试验站位于英国伦敦郊区,创建于1843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研究站,被称为“现代农业科学发源地”23. 土壤磷主要测定指标有:土壤水溶性磷、生物有效磷、土壤径流液中可溶性磷、颗粒态磷等24. 土壤磷的迁移因素有:土壤侵蚀量、土壤径流量、?25.费弗尔等人提出反映施肥量与产量的抛物线模式y=b0+b1x+b2x226.土壤供肥量=无肥区产量/100*形成100kg经济产量需要的养分27. 二元肥料效应曲面函数施肥量与产量的效应关系可用肥料效应函数曲面来表示。
三元以上的肥料效应函数不能用几何图形表示28. 边际利润是确定投资的重要指标,R越大,成本投入越少,边际产值越高29. 最大利润率施肥量随固定成本的增加而增加,随肥料价格的增加而减少,与产品价格无关30. 三元以上肥料时,肥料养分的经济最佳配比的条件是:每种养分的边际产量与其肥料价格之比均相等的原则31. 土壤诊断主要诊断土壤养分的容量和供应强度32. 把最高产量减少到5~10%时的养分含量称为临界浓度33. 形态诊断包括:叶分析法、组织速测法、全量分析法34. 叶片营养诊断的标准(表示):临界值法、标准值法、平衡指数法、养分比值法、DRIS法35. 基础产量的确定方法:空白法、田间试验法36. 肥料利用率%=100*(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不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37. 资金充足,追求单位面积利润最大;资金不足,追求单位量肥料投资利润最大,最高施肥量不能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38. 精准农业由: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十个系统组成39. 农业生态系统中氮肥的去向研究主要是:被作物吸收、残留到土壤中和迁移到大气和水体中。
40. 影响硝酸盐淋失的因素: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方法41. 降雨强度大时,土壤磷以泥沙形式随径流液迁移,在降雨强度小时,随土壤径流迁移42. 输出的氮有:大气干湿沉降的铵态氮、氮肥合成、生物固氮、生物残留、粪肥、固体废物废化、土壤渗入、农田径流、气体损失、淋溶失43. 全球活化氮的来源:粮食中的氮、粮食生产中消耗的氮、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氮氧化物、其同途径反应合成的氮、人为活化氮总计、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固氮三、简答1. 合理施肥的含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通过合理施肥措施协调植物对营养元素需求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二是用较少的肥料投资,争取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培肥土壤角度讲,合理施肥应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目的;从生态意义讲,合理施肥不仅要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同时保持优良的生态习性2. 养分归还(偿还)学说的表达:①随着作物的每一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的养分②如果不正确的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然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④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中施加灰分元素。
3. 最小养分律的表述:①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②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③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4. 米采利希学说:①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渐次增加,作物产量也随着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②如果一切条件都符合理想的话,作物将会产生出某种最高产量,相反,只要有任何某种主要因素缺乏时,产量便会相应的减少5. 因子综合作用律表述: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空气、品种等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制约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配合,另一方面各种养分之间应配合使用4. “S”型肥料效应曲线的特点?①土壤供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增施单位量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增,直到转向点为止②超过转向点(c。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