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pdf
23页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 河外星系 ( 银河系) ,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 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3、地球: 1 )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2)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自身物质条件体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存在生命的条件原始海洋的形成水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太 阳 活 动 的周期为 11 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 产生自然灾害: 地球上的水旱灾害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恒星日( 真 正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 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公 太自西恒星年近日点: (1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转运动阳向东(真正周期 ) 回归年月初 ) 快远日点: (7月初 ) 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 18 页图 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 19 页图 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 26N 0 23 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晨昏线晨线: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由黑夜到白天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白天到黑夜昼夜更替周期:24 时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特 点 :东 早 西 晚15 / 时4/ 分钟 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 时差(东“ +”西“”) 区时: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 +/ 时区差(东“ +”西“”)6、北京时间 =东八区区时 =120 E地方时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5、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 21 页)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 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 月21 日前后)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 春分日( 3 月 21 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节气太阳直射点正 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秋分赤道 由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夏至北回归线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小值:南半球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冬至南回归线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北半球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相反) 3 )四季更替: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参考书本24 页到28 页)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
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 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2热力环流(1)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2) 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形成过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要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方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向开始作水平运动,但大气一旦运动起来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使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对于高空风向,只考虑上述两种力,当上述两种力达到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而对于近地面大气中的风而言,除受上述两个力的作用影响外,还受到摩擦力影响,三力达到平衡时,最终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这些是理论上的风向,这只考虑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这种气压场中,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下, 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4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地表不同纬度受热不均,赤道空气受热最多,因而膨胀作上升运动、而极地空气受热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最少,冷却收缩作下沉运动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地面上极地向赤道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转成极地东风;高空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 30N 附近成为西风、(由于空气从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来,在此堆积并下沉,致使这里形成副热带高压(近地面)而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风,并与极地东风二者在 60N附近相遇, 由于西风比极地东风暖而轻,故西风爬升在冷空气之上,形成极锋,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低气压带。
同理,三圈环流在南半球同样存在我们把这种不同纬度间大气运动形成的风带叫做行星风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高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低,陆地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 因此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心例如,在亚欧大陆上,冬季形成亚洲高压,夏季形成亚洲低压;在太平洋上夏季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冬季形成北太平洋低压3) 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典型季风区地区季节形成原因风向性质气候类型东亚冬季海陆热力差异使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西北季风寒冷干燥温 带 季 风 气候,亚 热 带 季 风气候夏季海陆热力差异使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东南季风温暖湿润南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东北季风温和干燥热 带 季 风 气候夏东南信风向 西南 温暖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季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季风湿润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素 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洋流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减温减湿作用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减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大气的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局部气候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2. 自然带: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 3 、 “理想大陆”: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假想大陆4. 地域分异规律: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分布的地区形成基础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以热量为基础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中纬度地区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 海拔较高的山地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非地带性无一定形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
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 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沿海地区名师整理精华知识点3. 水的影响 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