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妙用诗词、歇后语、成语巧教生物学.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6387098
  • 上传时间:2021-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妙用诗词、歇后语、成语巧教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中很多诗词、歇后语、成语等都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素材适当运用诗词、歇后语、成语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一、 诗词在教学中的应用 1、新课导入诗 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物与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例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处处池塘蛙 体现水对动物分布的影响 ;待到求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体现短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体现长日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体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不为奇 体现温度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体现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体现动物间的种内互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体现动物间的捕食关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体现植物间的竞争关系 2、提出疑问诗 有些诗歌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3、理论形象诗 在讲授啮齿目动物鼠类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可巧妙地运用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雾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 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鼠疫的了解 4、设置悬念诗 现代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法、目标教学法等,都有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而设置悬念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草原的生长”内容时,可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收到如同章回小说,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二、 歇后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歇后语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关,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诙谐幽默的歇后语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活跃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反映动物生活习性的歇后语猴子的脸、猫的眼--说变就变;蝴蝶望野外跑--拈花惹草;屎壳郎钻进粪堆里--臭味相投;地里的蚯蚓--土生土长 2、反映动植物适应性的歇后语十冬腊月的洋葱--皮枯叶烂心不死;壁虎断尾巴--脱身之计;草地上的变色龙--不易暴露;秋后的蚊子--紧叮(盯) 3、反映动植物生理特征的歇后语从上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霜打的红柿子--甜透了;螃蟹过街--横行爬(霸)道;青蛙走路--连蹦带跳 4、反映动物捕食的歇后语。

      飞蛾逮蜘蛛--自投罗网;公鸡吃蜈蚣--一物降一物;老鹰捕食--见鸡(机)行事;猫嘴里挖泥鳅--夺人所爱 5、反映动植物形态结构的歇后语入秋的石榴--点子多;蚕豆开花--黑心;长颈鹿的脖子仙鹤的脚--各有所长;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三、成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数千年创造、筛选的文化精华,它能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语言浓缩精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相关的成语往往蕴涵着一定的生物学原理在教学中引用成语能够形象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破蛹化蝶--动物的变态发育;落地生根--植物的营养生殖;鹊巢鸠占--生物的种间斗争;狼狈为奸--生物的种间互助;鹬蚌相争--动物的种间斗争;噤若寒蝉--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雨后春笋--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蜂拥而来--生物的群聚行为;一叶知秋--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作茧自缚--适应的相对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改变以前那种过于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适当运用一些文学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互交叉、叠加与融合。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诗词、歇后语、成语要适可而止,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词、歇后语、成语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