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构成研究_2.docx
6页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构成研究 摘要:师徒关系作为青年教师培养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已被国内外学校普遍运用国外学者对师徒关系的构成及效用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基于对国内外师徒关系构成相关研究的梳理,选取国内26所不同类型高校60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获取大量一手资料;按照扎根理论的分析程序进行编码和分析,从11个范畴中确定3个主范畴,即职业指导功能、社会心理功能和为人处世功能,并由此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内容结构模型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扎根理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专项(CIA140178)0 引言21世纪是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创新是中坚力量,其作用贯穿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高校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主力军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专任教师达到157.3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高达87.9万,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高校青年教师同时具备“高校教师”和“新生代员工”两种特点作为“高校教师”,他们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缺少组织归属感,容易产生心理期望与现实之间不匹配、落差甚至冲突的问题[1]作为“新生代员工”,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文化高度开放的时代,在个性特点、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前几代人存在巨大差异[2]这些问题使得高校管理者发现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沿用在青年教师身上无法获得理想效果为此,管理者们使出浑身解数寻求激励优秀青年教师的管理方法自1980年代以来,“师徒关系”已经成为师资培养和入职培训项目中新教师支持和管理的重要形式[3]指导教师(师傅)被认为在青年教师的学习和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指导教师提供的各种指导能够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热情提升,同时降低离职倾向,防止情绪衰竭[5-7]然而,目前研究多基于国外学者构建的师徒关系内容结构模型,关于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构成尚无定论基于此,本文将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之间师徒关系的内容结构模型,以回答以下研究问题:①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内容结构是否存在差异?②不同类型组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师徒关系内容结构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本文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师徒关系的研究成果,拓展师徒关系的研究范畴,还可以为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新的管理视角。
1 文献回顾在所有组织中,不论组织性质、组织规模、经营范围如何,也无论他们生产何种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都存在正式或非正式师徒关系[8]师徒关系是组织内不同等级或同级组织员工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由经验丰富的员工(师傅)为经验缺乏的员工(徒弟)提供职业规划和心理发展方面的支持,并致力于帮助徒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职业成功[9]师徒关系中师傅提供给徒弟的功能是多元的,有两维、三维以及多维等划分早在1983年,Kram[10]通过对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提出了师徒关系的两维模型,即职业指导功能和社会心理功能Kram的二维模型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应用和研究证实,但也有其他学者提出了不同划分Noe[1]提出,在师徒人际互动过程中,师傅向徒弟提供了职业指导、社会心理指导和角色楷模3种功能随后,Sacndura和Ragins[12]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Noe的观点,他们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将角色楷模从社会心理指导功能中分离出来,由此得到师徒关系的三维度模型此后,师徒关系的三维度模型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实证支持除师徒关系的二维度和三维度模型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对师徒关系的功能进行扩展和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模型[13-15]。
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不同于企业师徒关系,国外学者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探讨了教师师徒关系的构成Norman和Feiman-Nemser[16]从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角度,界定了师徒关系的功能,即示范和讲解、提问和倾听的混合Kershen和Julianna[17]通过对俄克拉荷马州36对新入职教师和他们指导教师的调查,探讨了指导教师对新入职教师的指导功能,主要包括3个维度:情感和制度支持、教学支持以及合作教师之间目标和预期的冲突Kemmis等[18]基于实践架构理论,通过对澳大利亚、芬兰和瑞典3国新入职教师指导实践的对比分析,提炼出指导的3个原型:监督、支持和协作发展这3种指导原型分别代表3种项目:“监督”代表协助新教师通过试用期;“支持”代表在传统师徒关系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经验欠缺的教师;“协作发展”代表同事指导关系Feiman-Nemser对教师师徒关系的理解不同于以上学者,他认为指导教师应避免强加他们自己的方法和思想,用“共同思考”来替代具体指导,即期望指导教师成为新教师的“共同思考者”和“共同学习者”[19-20]国内学者对师徒关系构成的研究尚处于引入和初步探索阶段杨英[21]通过对国内16名知识型员工的深度访谈,拉开了国内师徒关系构成研究的序幕。
经过编码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杨英得出了与Kram一致的二维结构,但国外师徒关系的“保护”功能没有得到体现,而是发现国内企业的师徒关系存在明显的“人情”和“关系”,从而增加了人际支持功能此外,职业指导中的展露功能被归入社会心理指导功能之中宋培林和黄夏青[22]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师徒关系具有人际支持功能在教师师徒关系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多集中于对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进行研究张强[23]通过对某小学一对师徒教师的个案研究,提出师徒关系的指导功能包括指导备课与教案设计、听—说—评课、系统讲解、办公室日常交流、协同教学此外,还有学者通过质性研究,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师徒关系的构成[24]然而现有研究中,尚未有学者对国内高校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构成进行整体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以及高校管理情境,结合高校教师的特点,运用扎根理论,构建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内容结构模型2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2.1 扎根理论提出及应用扎根理论是基于一些系统而又灵活的准则,通过搜集和分析质性数据,并扎根在数据中建构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格拉泽和施特劳斯的成功合作中,他们共同出版了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第一次明确指出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质性数据的分析来发展和建构理论。
如今,扎根理论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5]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扎根理论起源于社会学理论研究[26],之后扩展到心理学[27]、教育学[28]、情报学[29]、管理学[30]等领域扎根理论之所以能不断延伸到其它领域,关键在于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具有过程性和互动性等特点[25]管理学以不同组织和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涉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因而适合通过扎根理论来研究管理学问题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属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因而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2.2 访谈对象选取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侧重于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因而在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内容结构的陈述句收集过程中,主要采用访谈方式获取资料访谈是收集陈述句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访谈,本文想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概念及其结构维度为了保证最佳访谈效果,访谈对象的选取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师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徒弟、师傅、高校多个维度,其中徒弟和师傅是构成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访谈对象时侧重受访者的多样化与全面化,综合考虑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称以及所在高校的办学水平、所在地区等因素,对访谈对象选取的具体安排如下:①受访者应包含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既包括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也包括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中年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老教师;②受访者应包括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既包括男性教师,也包括女性教师;③受访者应覆盖各个职称的高校教师,即同时包括讲师、副教授、教授;④受访者应来自不同办学水平的高校,如211和非211高校;⑤受访者应来自不同地区的高校,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等。
最终选取的受访者共有60人,其中20人参与了线下深度访谈,40人参与了线上访谈访谈对象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表1 访谈对象分布特征项目选项人数占比(%)性别男3558.3女2541.7职称助教1016.7讲师副教授34556.78.3教授1118.3年龄30岁及以下1321.731~40岁3456.741~50岁915.051~60岁35.061岁及以上11.7高校办学水平2113050.0非2113050.0高校所在地区直辖市1931.7省会城市2440.0地级市1728.32.3 资料收集与整理在正式访谈之前,首先进行预访谈,选取5名青年教师和2名经验丰富、有指导经历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开放式访谈,即没有固定的访谈提纲,鼓励受访者针对高校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以了解受访者对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认识随着访谈的深入,本文对高校教师师徒关系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此后,访谈逐渐转为半开放式半开放式访谈主要以15名青年教师和3名经验丰富、有指导经历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以便更好地对前期开放式访谈中的问题及疑问进行确认或追问经过前期访谈,针对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内容结构的访谈过程都已经标准化,为了保证获得尽可能多的访谈资料,在研究的最后阶段,本文改用线上封闭式访谈,以保证访谈效率。
考虑到师傅和徒弟对高校教师师徒关系内容结构思考角度的差异,本文针对师傅的封闭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3个主题:①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以“师傅”身份指导或帮助过其他教师?这些指导或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②从您的角度看,您会如何理解高校教师师徒关系?③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您和一名青年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那么您会给予这名青年教师哪些指导或帮助?针对徒弟的封闭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3个主题:①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以“徒弟”身份获得过其他教师的指导或帮助?这些指导或帮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②从您的角度看,您会如何理解高校教师师徒关系?③如果您在工作过程中,和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了“师徒关系”,那么您希望从该教师那获得哪些指导或帮助?通过访谈,本文共收集了60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首先将60名受访者深度访谈的录音转录为文本数据,并将封闭式调查记录进行整合归纳,共收集了2.9万字的文本数据,其中40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用作开放式编码,剩余20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