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语文也的意义和用法.doc
2页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一:也《说文》:“也,女阴也也”的本义早已消失,虚词用法是其假借义也”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语气词,用法灵活多样六朝以后,“也”又产生出副词用法,表示类同或强调,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现代汉语语气词“也”作语气词,既可用于句末,亦可用于句中,助各种语气一、“也”用于句末一)用于陈述句句末,助判断语气表示肯定主语和谓语间的同一关系翻译时一般可在谓语前加上判断词“是”,也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或不译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二)用于陈述句句末,加强陈述语气,强调所陈述的内容或确认某种事情或状态的真实性可译为“啊”,或不译出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三)用于陈述句句末,用以加强原因、结果、动机、目的和情况的解释说明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例: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四)用于祈使句末,助请求、商量、劝阻或禁止语气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吧”“呀”“啊”等,或不译出例: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五)用于感叹句末,助赞颂、悲痛、惊讶、慨叹等语气可译为“呀”“啊”等例:恶!是何言也!(《孟子公孙丑下》)(六)用于特指疑问句末,助各种特指疑问语气1.用于询问原因的特指疑问句末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奚”“何以”“如之何”“若之何”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呀”等例: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孟子梁惠王下》)2.用于询问人的特指疑问句末句中常有疑问代词“谁”“何”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呀”“呢”等例: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四》)3.用于询问处所的特指疑问句末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呀”等例: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用于询问事物的特指疑问句末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何等”“何谓”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例: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论语颜渊》)5.用于询问方法的特指疑问句末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何以”“何用”“何由” “奚”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6.用于询问情况、性质、经过等的特指疑问句末句中常有疑问代词“何”“何等”“何如”等与之相配合可译为“呢”“呀”等例:苏代为齐使燕,王问之曰:“齐王亦何如主也?”对曰:“必不霸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七)用于是非疑问句末,助是非疑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赵)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史记李斯列传》)(八)用于选择疑问句末,助选择疑问语气有时与“耶”“乎”“与”等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呢”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九)用于反诘疑问句末,助反诘疑问语气常同表示反诘的副词“岂”“胡”“安”“得不”“得无”等相呼应可译为“吗”“呢”等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二、“也”用于句中一)用于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二)用于时间词或其他状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兼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可不译出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三)用于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并列关系在句读上的停顿和相互的关联一般可不译出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副词表示类同或强调,用于谓语前,作状语可仍译为“也”例:①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岑参集赴北庭度陇思家》) ②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工部集漫成二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