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理查兹的隐喻相互作用观形成及内涵.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62803488
  • 上传时间:2021-0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理查兹的隐喻相互作用观形成及内涵   I. A. 理查兹( I. A. Richards,18931979) 在《修辞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1936) 一书中提出来的隐喻相互作用观是当代隐喻研究的逻辑起点利科( Paul Ricoeur) 认为,"理查兹的《修辞学的哲学》所起的开创性作用不可低估";; 约翰逊( Mark Johnson) 则认为,"在 20 世纪正是 I. A. 理查兹通过聚焦于柯勒律治关于创造性的主张从而开启了对隐喻问题兴趣的复兴过程的";当理查兹开创隐喻相互作用观时,实证主义正如日中天,这种大的时代氛围限制了其理论影响力随着 20 世纪后半期逻辑实证主义向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变,理查兹的隐喻理论才为布莱克( Max Black) 重新发掘,从而开启了蔚为壮观的隐喻当代研究   一 从实证主义走向浪漫主义      在早期作品《意义的意义》( The Meaning ofMeaning,1923) 、《文学批评原理》( The Principles ofLiterary Criticism,1924) 等着作中,理查兹表现出了一定的实证主义倾向,但"理查兹从来都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证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的影响下,理查兹在 20世纪 30 年代逐渐摆脱实证主义的束缚走向浪漫主义,这一转变体现在《柯勒律治论想象》( Coleridgeon Imagination,1934) 和《修辞哲学》( The Philosophyof Rhetoric,1936) 这两本书中在从实证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过程中,理查兹逐渐放弃实证主义关于"认知意义";和"情感意义";的区分,反对实证主义对单义性理想语言的追求,肯定了多义性的普遍存在这些转变为重新评价隐喻在科学和哲学话语中的价值准备了前提   理查兹早期接受了实证主义的部分原则,比如他在《文学批评原理》中对语言的科学用法和文学用法进行区分,在《意义的意义》中对认知意义和情感意义进行区分理查兹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用法";这两种用法分别是: "使用一个陈述的目的可以是为了导向这个陈述所引起的指称对象,不管这个陈述是真还是假这就是语言的科学用法但使用一个陈述的目的还可以是为了导向这个陈述的指称对象在我们的情感和态度中所产生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情感用法";这种认知和情感的二分虽然是典型的实证主义二分,但和实证主义不同的是,理查兹明显站在相反的方向上,他更加强调语言的情感用法。

      所以有学者认为,"如果理查兹是一个实证主义者的话,那么他也是一个想要从实证主义手中解救诗歌的实证主义者";   理查兹后来逐渐摆脱早期用"刺激反应";这种实证主义心理学来处理语言的做法,他在《修辞哲学》中指出,"语言不只是一种信号系统( sig-naling system) 它是我们人类社会与众不同的发展工具,是使得我们超出其他动物之上的所有方面的工具";文学批评家退特( Allen Tate) 认为,"这么一句话就谨慎地把他早期的心理学理论一笔勾销了";理查兹认为语词并不是对于大脑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单个印象的替代,语词的意义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复合观念集合体,语词组合成句子的过程不是像砖块组合成墙壁一样机械的过程,所以句子的意义不是语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是非还原的,是所有语词代表的语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关于语言的生长意象来自于浪漫主义,柯勒律治曾经反问,"难道语词不是植物的组成部分并与之共生的吗?";理查兹用这句话结束了他在《修辞哲学》第五讲对于隐喻的讨论这表明理查兹逐渐放弃了实证主义的机械心灵观,接受了柯勒律治的生机主义的心灵观柯勒律治认为诗人的创造并不是对自然的写实性描写,而是通过心灵的想象力把自然和思想融为一体、把生命和世界融为一体。

      柯勒律治继续反问,"它们生长的规律是什么呢? 我将尽力摧毁词语和事物的古老对立,即把词语注入事物之中,包括有生命的事物中";理查兹被柯勒律治的这种生动的生长意象所打动,他从柯勒律治所描写的诗人的创造行为中发现语言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丰富多样的,并不止是对自然作出科学陈述,语言和自然是共生的和相互纠缠的,并不存在语词和事物的两极对立这就是他在所谓语词意义的语境性: 他否定了语词和事物的简单对立,让语词构造句子的过程成为和植物一样有机的生长过程,"我们最好把意义看作是一株生长而成的植物而非装满东西的罐子或一块被雕塑成形的泥土";   浪漫主义所提供的想象力和生长性的语言观帮助理查兹克服了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世界观,并且从实证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使得文学和诗歌区别于科学知识的独特价值得以彰显,从而使得隐喻研究得以别开生面基于理查兹和浪漫主义的理论渊源,甚至有学者认为,"理查兹的隐喻观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浪漫主义翻版";,这一评论既显示出理查兹的隐喻理论同传统修辞学的尖锐对立,同时体现了浪漫主义对理查兹的重要影响   二 隐喻是语言和思想的普遍原理      为了克服传统修辞学的偏见,理查兹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隐喻在我们语言中的存在范围进行重新评定。

      理查兹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双重证据证明非但隐喻不是一种边缘性的语言用法,反而"隐喻是语言的普遍原理";( Metaphor is the omnipresent prin-cipal),并且"思想是隐喻性的";( Thought is met-aphoric)   首先来看理查兹为"隐喻是语言的普遍原理";这一论题提供的经验证明理查兹指出我们仅仅通过经验观察就可以发现隐喻在我们的各层次的话语中的普遍存在,即便是技术化的科学话语和思辨性的哲学话语也无法避免第一是日常话语,理查兹认为我们通过观察语言交流过程就可以发现,如果想进行流利的交流,如果不是故意回避隐喻的使用的话,那么在任何连续三个句子中,我们必然会使用到隐喻第二是科学的严格用语,理查兹认为"即便在坚固的科学的严格语言中,如果不大费周章,我们也无法消除隐喻和避免使用隐喻";第三是半技术化学科的用语,比如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语言理论等学科,理查兹认为在这些学科中我们的主要困难不是发现隐喻的普遍存在,而是"发现我们是如何使用隐喻的,并且我们假定已经固定了的语词是如何改变意义的";第四是哲学话语,理查兹认为"哲学愈抽象,我们愈发要借助于那些我们自称无须依靠的隐喻";。

        严格来讲,理查兹的经验证明并不充分首先,他仅仅证明了隐喻在不同层次话语中的事实性的存在,并没有证明隐喻为这些话语所必须; 其次,他仅仅证明了隐喻在不同话语中的存在事实是一种或然性的而非普遍性的存在,并且从日常话语到半技术化的话语再到技术化的科学话语,隐喻存在的或然性程度呈现下降趋势; 第三,除了以自己的演讲作为流利的日常话语必须使用隐喻的例证之外,他并未为其他层次的话语提供充分的例证然后来看理查兹的理论证明理查兹的理论证明建立在意义的语境准则( the context theorem ofmeaning) ①基础上,根据这一准则,"语词的意义就是缺失的语境部分,语词正是从这些缺失的语境部分获得其代表性效力的";因而句子的意义就不再是语词的简单累加,而是这些被省略掉的历史因果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的结果在理查兹看来,隐喻就是同一个语词所承载的两种不同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传统修辞学把语词看作是单义的、自足的,没有看到语词意义的复合性和语境依赖性,所以在语词的偏离和转接层面来定义隐喻,所以看不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也无法赋予隐喻以应有的地位所有的语词相互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激活的作用。

      隐喻同时包含的两种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仅仅是语言本身的相互作用的一个特例,所以反过来意义的语境准则"本身就是对隐喻原理的总结性说明";   理查兹明确断言隐喻在各层次话语中的普遍存在,虽然在论证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对于消除传统修辞学的影响,重新评价隐喻的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理查兹之后,有很多理论家继承了理查兹用隐喻的普遍性来说明隐喻的重要性的论证策略,如着名女性科学哲学家海西( Mary Hesse) 就提出"所有的语言都是隐喻性的";,因为语言是基于家族相似性而不是自然本身的分类来对世界进行命名的,语词和对象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透明的关系   理查兹在肯定隐喻在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同时,断言"思想是隐喻性的";,并且我们语言的隐喻性从根本上讲源于思想的隐喻性理查兹批评传统修辞学研究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问题,因而看不到隐喻所具有的深刻价值隐喻表面上看是语词之间的转移和替代,但是"从根本上讲,隐喻是思想之间的借贷和往来,是语境之间的交流";   理查兹为思想的隐喻性提供了两种证明: 一种是意义的语境性证明,根据意义的语境准则,语词并不是对心灵中的单个心理印象的替代,语词的意义是被省略的使得语词命名对象的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总和,隐喻理解过程中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是思想之间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具体表现。

      另一种是关于世界是人类基于身体构造进行隐喻性投射的结果的证明理查兹认为人类不断在思想、语言和世界之间进行隐喻式的投射和转换比如在"头晕的悬崖";这种隐喻中,我们在头晕的时候会踉踉跄跄,这时世界看起来也在不断旋转,我们总是不断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感知世界上去,好像悬崖自己也会头晕一样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这个实在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更早的投射行为的结果而已,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投射的感知世界当作是实在的世界就是因为我们忘了它们的隐喻性起源所以关于世界的字面描述只不过是所完成了的投射过程的结果而已,有些语言表达之所以是隐喻,是因为人类想重新改变原有的投射结果,赋予世界以新的属性所以理查兹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投射的世界,通过那些从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借来的特征来投射";   传统修辞学家将隐喻局限于语词领域,因此用相似性来束缚和约束隐喻的构造和使用,但是理查兹更深刻地看到了思想和世界的隐喻性本质,人类在基于自己的生理构造进行投射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自由的和创造性的行为,并不需要以相似性为基础   三 隐喻是所喻和能喻相互作用的结果      理查兹在谈到语词之间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时,有时还会用"相互激活";( interinanimation)这个词。

      "相互作用";和"相互激活";有微妙的语义差别,"相互激活";更形象地表达了理查兹对语词构造句子的看法,也就是说单个语词自身是无生命的,或者生命处于潜伏状态,当语词组合成句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产生了相互激活的作用,分别赋予对方以生命,从而使得语词构造句子的过程不是砖块组合成墙壁的过程,而是一个生命体的生长过程   这种来自浪漫主义的生长意象反复萦绕在理查兹关于语言的说明上理查兹对于单个语词生命的否定和分析哲学把句子而不是语词当作基本的意义单元做法是一致的,正如利科所说,"理查兹的全部修辞学工作致力于通过牺牲语词的权利而重新确立话语的权利";,并且在利科看来,正是这种基本意义载体从语词到句子的转变,才使得隐喻研究摆脱修辞格分类学,从而进入语义学的研究领域的   文学批评家约翰逊( Samuel Johnson) 曾经指出,"隐喻表达式,如果恰当地使用,在风格方面会有巨大优点,因为它一次同时给你两种观念";理查兹指出约翰逊把隐喻当作是风格的修饰品,仍属于传统隐喻观的范畴,但是他对于隐喻可以同时给人两种观念的说法则富有启发性理查兹认为两种观念的同时并存是隐喻的突出特征,要想理解和使用隐喻就必须说明两种观念是如何共存以及相互作用的问题上。

      理查兹首先指出两种观念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一定是复杂多样的,因为根据意义的语境准则,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