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 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二)-【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docx
6页专题2 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二)-【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二) (而、与、其、且、因、于) 六、“而" 用作连词 “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也"等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例句:博学而笃志《论语》 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例句: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例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3)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4)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例句:敏而好学《十二章》) (5)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却,表转折关系《论语》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句: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例句: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七、与 1.用作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2.用作介词,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例句: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例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出师表》 例句: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用作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跟/同/与……(相比) 例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作动词,给,给予; 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动词,参与,欣赏、领悟 例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6.句末语气词,同“欤”,表示疑问或感叹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八、其 1.用作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例句: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例句: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代“愚公”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例句: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例句:其必曰:“先天下……”乎《岳阳楼记》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3)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名其一处也 《口技》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 2.用作语气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表反问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马说》——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2)表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表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一定(要)"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4)表推测语气,译为:大概 例句:其恕乎《论语》 九、且 1. 用作副词 (1)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句: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 、“而且"、“并且” 例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因 1.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用作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句: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用作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句: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例句: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3)表示结果,译作“因此"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4)相当于连词“而”“来”,或者不译 例句: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例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4.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十一、于 1.用作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在 例句:骈死于槽里之间《马说》——在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例句: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 例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给 例句: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到 例句:还于旧都《出师表》——到 例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到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例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有甚于生者……有甚于(《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比 例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比 (4)因为,由于 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 (5)“对,对于" 例句: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对于 (6)译为“到” 例句: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7)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句: 受制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