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力仪使用及磁法探测实验报告 yy.docx
2页磁力仪使用及磁法探测实验、实验目的1、使学生掌握常用磁力仪的类型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磁力仪器;2、掌握重磁数据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最终结果形式;3、了解重磁方法在工程和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二、实验仪器MCL-5 微机磁力仪(包括主机、探头、三脚架、背架、箱子、传输线、充电器、光盘、 信号线等),10m卷尺三、实验原理1、测网和剖面:为了探测地球物理场的特征,需要在勘测区内布置测点,而为了工作 上和数据处理及解释上的方便,物探测点的布置一般是按一定的线距和点距进行的,这叫物 探测网如果是剖面,也是以一定的点距在一直线上进行布置的,这叫物探剖面2、磁通门磁力仪:测量地磁场强度和方向的相对磁力仪仪器由独立的磁通门探头组 合而成每一个磁通门探头能独立地探知某一方向上地磁场的强度,把 3 个探头相互垂直地 组合在一起,即可同时测出地磁场强度的3 个分量3、MCL-5微机磁力仪:在MCL-1A型数字磁力仪和MCL—2型数字磁力仪基础 上结合磁三分量的原理研制的总场磁力仪它是根据磁通门原理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的新型 磁力仪,主要用于铁矿勘察可测量磁场总场强度T或者垂直分量Z该磁力仪内置计算机,具有自动线性校正,自动温度校正,24位高精度A/D转换器,可测量高达8 万纳特强磁场,大屏幕显示器可显示磁场强度曲线,方便直观,与电脑连接可 进一步作数据处理和解释推断,故该磁力仪同样适用于专业物探、地质人员使用,是一种操 作简便,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高精度的磁力仪。
四、实验步骤1、 布置测线用在100m剖面测线上,每隔10m 一个测点,用10m卷尺定点,准备测量2、 垂直场测量注意事项:在测量过程中操作人员需将身上带有磁性的东西(如、钥匙、皮带等物 品)放置在远离探头的地方,用脚架进行测量时操作人员也应在离探头较远的地方进行测量 操作,以免影响读数2.1 设置仪器:打开仪器,选择测量的参数,选中垂直场测量后按【确认】键进入测量 界面通过测量垂直场 Z 来反应地下磁异常的方法该方法测量时必须使用脚架,并且调 整水平2.2 基点测量:基点上的磁场强度值是测线各测点磁场强度异常值的起算值,所以基点 应该选择在地磁场正常场区如矿区已做过地面磁测,基点选在无磁异常处;如果没有进 行过磁测,选择基点时应该在地下无磁铁矿的位置做两条相互垂直的测线(基点值必须被清 零),查看这两条测线的曲线是否平缓变化,若是则可以定为基点,若不是则需另选一处在 进行测量基点选定后做标记把探头安装在脚架上,将脚架固定在基点处,将仪器与探头连接好后调整水平,打开主 机,选择基点菜单按【确认】键进行基点测量此时操作员应在离探头较远的地方操作待 总场值T稳定后(±5nT)按【确认】保存。
2.3 绝对磁测:相对磁测必须要进行基点测量,而绝对磁测则可以跳过基点测量这一步, 但要求清零实验中采用后一种方式测量2.4 测点测量:先创建点线号,输入正确的参数将探头安装在脚架上,与仪器连接好后将其放置在该测线的第一个测点上,将探头和仪器连接好后调整探头水平,打开仪器进行 测点测量选中测量菜单按【确认】或【测量】键,仪器开始测量操作在“相对磁测”时 屏幕显示AZ数值,此时所显示的读数已经是将基点抵消后的值;在“绝对磁测”时,屏幕 显示T数值,此时由于基点为零,所以显示的数值为实际值(没有抵消基点)操作员观察 读数稳定后按【确认】保存数据,该测点测量完毕按照此方法完成该测线上所有测点的测 量3、数据浏览 当一条测线测量完成后,便可对该测线进行大体分析在主菜单界面下用【f】【/】键选中点线号菜单后按【确认】键(或者在主菜单界面 下按【选项】键),再用【f】【/】键选中浏览菜单后按【确认】键即可进入已测测线目录, 用户根据线号,测量的参数,测点数和测量日期判断选择所要查看的曲线,按【确认】便进 入资料浏览界面五、实验数据测点12345678910Z/nT40257398703973040421400473940640125400083994140277六、数据处理样本平均值:40008.2 nT样本方差:87040.2 样本极差:1015 nT七、结果分析1、 磁场强度较沙土及土质地层偏大,解释为测线处于大范围花岗岩地层上;2、 样本数据集中程度较差,推测可能存在地质构造,更可能是由严重干扰或者操作不 当造成的。
八、重磁方法在工程和环境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重力和磁法在工程及环境问题研究中有着重要和广泛的应用,从探测地下空穴和含有危 险废料的金属容器,直到勘查古代强度弱化区,重磁方法在地质填图、勘测基岩面、勘查地 下空隙、勘查被掩埋的金属物等方面均可以发挥作用其中,较为简便低廉的磁法应用更为 广泛然而,成功地应用这些方法需要过细地进行野外测量、数据整理和推断解释工作,通常 只限于作定性解释,即确定地下异常源的空间位置但在有利条件下,可进一步作定量解释, 包括确定异常源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