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社会概要【马克思专业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802259
  • 上传时间:2017-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社会概要〔论文关键词〕汶川大地震;马克思;社会;集体主义;自由主义〔论文摘要〕在对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时,不仅要看到集体主义与儒家传统之间的关联,也要看到它也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一个本质方面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清理,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实现了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统一,提醒人们打破以往的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要坚持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否则可能会重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辙汶川大地震不仅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同时也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关注西方媒体在经过了最初的人道支持之后,也出现了一些疑虑,甚至敌意在他们看来,集体主义激情通过抗震救灾运动席卷中国, “这种激情的起点是高尚的道德意义上的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精神,而终点可能是危险的政治意义上的集体主义与集权主义”① (注:参见周宁《西方价值难容集体主义》 ,载于《环球时报》2008 年 7 月 2 日,第 11 版自 18 世纪以来,西方很多人就认为集体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反面,集体主义会导致“走向奴役之路” 在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二元对立中,有中国学者旗帜鲜明地喊出“让集体主义成为立国精神”② 。

      (注:参见王达三《让集体主义成为立国精神》 ,载于《环球时报》2008年 7 月 2 日,第 11 版)有趣的是,人们在谈论集体主义时仅仅在中国儒家传统中去寻找资源,集体主义是不是仅仅属于儒家传统?集体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二元对立的吗?在对此次抗震救灾运动的模式进行哲学反思时,笔者认为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一、马克思社会概念的萌芽马克思成长在近代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③(注:启蒙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优先,而浪漫主义强调个人对共同体的情感和意义的归属,这二者在价值的指向上确实是相互矛盾的马克思成长的年代,在德国这两种思潮都有很大市场详情可参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4 卷,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海涅《浪漫派》 ,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浪漫派》等著作)相互冲突的思想背景之下,就其早期来说,他还是一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 1837 年 11 月 10 日《给父亲的信》等早期文献中,马克思虽然也提到“社会”概念,但是此时的社会概念对马克思来说还只是一个习惯的用语而已,是一个经验的概念,用来指“由众人形成的群体” , “情感的共同体” ,至于这个群体和共同体是如何产生的,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它的基本结构和内在矛盾是什么,形成它的基础是什么等等问题还没有映入马克思的眼帘。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1837 年之前, “社会”这个用语对于马克思来说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名称但是,从浪漫主义和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马克思已经继承了“社会”概念中的“情感的共同体”这一维度,这种不自觉的继承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此后学术2和思想发展的方向,使马克思的思想中始终保持着某种集体主义倾向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由于受到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民主派的影响, “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成为马克思此时思考问题的中心和基点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中“原子偏斜说”给予崇高的礼赞,因为原子偏斜说使原子摆脱了自然法则的必然性,成为一种自由的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使偶然性获得了尊严,这恰好印证了近代民主派对个体的至上性的追求在近代民主派看来,个体的人是至高无上的,世界万物之所以有价值都是因为它被纳入到个体的视野和评判体系之内,个体具有绝对的自主性,真理和价值都要围绕个体而旋转,法律、道德和国家要想获得权威必须征得个体的认同,因此,原子式的个人之间的相互协商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契约是形成社会秩序的基本来源在哲学上这种要求就表现为青年黑格尔派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极度张扬从《博士论文》的正文中可以看出,自我意识概念是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抽象的个人自由是这一时期马克思追求的目标。

      因此,笔者认为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倾向于一种“唯名论的社会观” ,认为实在的是个体,而不是社会,这使得他和自由主义有亲缘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碰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 在对具体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意识到现实中存在的个人并不能够完全实现他在《博士论文》中所设想的那种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原子式的个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个人总是与他人发生着现实的关联;同样,在他早期所想象的那种作为“情感的共同体”的社会也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情况在现实中,每个个体都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造成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裂和对抗,社会并不是他原来所想象的那样温情脉脉,而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对立和分裂的社会尽管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基本上还是赞同民主派的自由主义立场,追求个人的权利优先的原则,反对社会或政府作为一种抽象的力量对个体的压制但是,马克思的“社会”术语中已经包含了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自由的冲突和分裂的内容,这样的术语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名称,而逐渐成为一个概念二、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提出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较为系统而自觉地提出了“市民社会”和“社会”两个概念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霍布斯和黑格尔等人的影响,表达了马克思对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的追求;而“社会”概念的提出表明马克思早年受到的浪漫派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因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冲击而消失。

      由于在此文中马克思最终认为“市民社会”必须扬弃自己的抽象性而进入到“社会”状态,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因此,尽管此文中存在着双重的逻辑,但是浪漫派的“社会”的逻辑还是占了上风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一旦消灭了犹太的经验本质,即做生意及其前提,犹太人就不可能产生,因为他的意识就不再有对象,犹太的主观基础即实际需要就会人性化,因为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和类存在的矛盾就会消失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中获得解放” 〔1〕 马克思认为,虽然宗教改革使得宗教与政治相分离,从而导致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这相对于以前的状态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还没有实现市民社会内部的革命,没有扬弃市民社会的抽象的利己主义,使得这种对人的解放还是不彻底的因为市民社会里的对抗和压迫还会造成贫困和苦难,而这种贫困和苦难恰好是宗教产生的根源;因而要想真正地使人从宗教束缚3中挣脱出来,实现个体的现实的自由(而不只是形式的意识的自由),就必须实现市民社会内部的改革,扬弃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和抽象的个人主义,使人摆脱“市民”与“公民”的二重化状态,使“市民”和“公民”达到统一为达此目的就需要使“市民社会”彻底地国家化,把整个民族都变成“政治化”了的民族。

      因为离开这种政治化,人就“是无教化、非社会的人,偶然存在的人,本来面目的人,被我们整个社会组织败坏的人,失掉自身的人,自我排斥的人,被非人的关系和势力控制了的人,一句话,还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 〔2〕 而政治化的结果就是使“市民社会”变成作为伦理和情感的共同体的“社会” 初看起来,马克思在这里的推论似乎会得出黑格尔主义的结论,因为黑格尔恰好是要用国家来扬弃市民社会的抽象性和主观性,实现市民社会的政治化就这一目标而言,马克思确实和黑格尔有一致之处(这说明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完全从黑格尔的逻辑中挣脱出来),但是“类存在物”这一概念以及马克思对它的解释又使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保持了一段距离马克思说:“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3〕 在黑格尔那里,政治力量尽管通过个体的认同和承认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力量,但是以国王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和公民之间仍然存在着某种外在性,这在马克思看来还不是彻底的人类解放,而要获得他所说的彻底的人类解放,只有实现他所说的“社会从犹太中获得解放” ,从而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而保护私有财产恰恰是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基础,显然二者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总之,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力图去描述的是社会的经验本质,在这种经验的社会状态中拥有的是自私自利的原子式的个人,他们彼此之间的利益和自由都相互冲突,这是一个混乱的无序的世界;马克思用“社会”概念力图去描述人群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理想状态中, “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和类存在的矛盾”消失了,因而这是一个具有批判性的乌托邦色彩的本体论概念至于如何实现由“市民社会”向“社会”的转化, “社会”的状态一旦形成以后其基本的结构和法律状态是怎样的,以及实现由“市民社会”向“社会”转化的主体是谁,这些问题马克思在此文中都没有触及,因而,在此时,他的社会概念还是不完善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继续和深化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由“市民社会”向“社会”转化的主题这个文本一方面宣告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决裂,另一方面又宣告了他由宗教批判的阶段向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过渡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4〕 ,要想彻底完成对宗教的批判必须去追溯宗教的世俗来源,因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5〕 ,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6〕 既然如此,马克思认为“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7〕 而要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必须对德国现行的制度,特别是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这就需要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任务的提出一方面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领域结构的把握的深入,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马克思对理想性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概念理解的深入这种深入的4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马克思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阶级”概念(阶级概念早在 1842 年已被马克思用到,但是,当时含义还是很模糊的),不仅如此,马克思明确提出在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只有彻底地挣脱一切束缚才有可能解放自己,而彻底挣脱一切束缚的意义是指实现人类的彻底平等因此,马克思说:“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而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8〕 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找到了由市民社会向社会转化的主体力量虽然在这一文本中,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还没有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但是,私有财产、阶级、阶级对立、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等概念的提出,已经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社会概念的基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集中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文本中,马克思从哲学的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哲学基础、基本概念和理论论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学说尽管马克思在此时还没有赢获真正的“历史”概念,还没有找到人类存在和历史发展的真正的基础,还没有在历史性的视角中去反思人的现实存在,还没有完全从费尔巴哈的类哲学的人文主义逻辑中挣脱出来,但是,马克思对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强调,由异化劳动推出私有财产,由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推出共产主义,以及对异化劳动的出现和异化劳动的克服是同一条道路的命题的强调,还有对工人在克服异化劳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的规定,都说明了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理解又深化了一层,至少他已经由对单纯的现象的“无产阶级”的把握发展到对作为无产阶级的本质力量的“劳动”的把握,已经找到了产生一切社会财富和私有财产的现实基础——无产阶级的劳动——这已经很接近唯物史观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性地位的强调,同时这也意味着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越来越实证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