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朝国号考释.docx
19页辽朝国号考释 【提要】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在燕云汉地称大辽,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后来圣宗和道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或契丹辽朝国号的复杂性是辽朝二元政治体制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辽代国号大辽大契丹哈喇契丹 一、辽朝国号之谜由于史料匮乏的缘故,辽朝一代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譬如这个王朝的国号,就是一个迄今尚未弄清的扑朔迷离的问题国人对于辽朝历史的蒙昧,不是晚近以来的事情金末以降,人们对辽史已不甚了了,元好问曾经感慨地说:“呜呼,世无史氏久矣……泰和中,诏修?辽史?,书成,寻有南迁之变,简册散失,世复不见今人语辽事,至不知起灭凡几主,下者不管也〞[1]元人所修的?辽史?,可以说是二十四史中内容最简陋而错误又最多的一种,这并非元朝史官不肯尽职,主要原因还是保存下来的原始史料太少关于辽朝的国号,?辽史?中唯一的一条记载是:太宗大同元年〔947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2]然而根据宋代文献的记载来看,辽朝曾经先后几次更改国号,故清代学者在这一点上屡屡指责?辽史?的疏漏,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三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
辽史?皆没而不书〞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七“辽史疏漏处〞条也指出说:“?辽史?又有太疏漏者东都事略?记辽太宗建国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为大辽改号复号,一朝大事,而?辽史?不书〞?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辽史?提要以辽重熙十六年?释迦佛舍利铁塔记?所称“大契丹国〞来印证?东都事略?的记载,讥评?辽史?“于国号之更改尚未详也〞确实,国号之变动,可谓政治史上的头等大事,?辽史?之疏漏,莫此为甚对于辽朝国号的演变,今天学术界已经根本上形成定论,陈述先生的说法代表着最通行的观点: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3]蔡美彪先生的说法与此稍有不同:“916年,辽太祖耶律亿〔阿保机〕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建契丹国,947年建国号辽……〞[4]这后一种说法较为审慎,它不明确肯定太祖916年创立国号契丹,也不说太宗947年“改〞国号大辽;按这种说法,似乎辽朝的国号是从947年以后才有的除了这一点细微的差异之外,上述两说根本上是一致的[5]然而我要指出的是,辽朝国号的演变远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二、太祖建号“大契丹〞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辽史?卷一?太祖纪?记载此事说:群臣“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后曰应天大明地皇后大赦,建元神册……立子倍为皇太子〞既然建国,必有国号,但令人奇怪的是,?辽史?居然没有说明耶律阿保机称帝时是否建立国号,建立的国号是什么在传世文献中,只有?契丹国志?明确记载了辽太祖建国时的国号,该书卷一?太祖大圣皇帝纪?云:“神册元年,……阿保机始自称皇帝,国人谓之天皇王……建元曰神册,国号契丹〞陈述先生谓辽太祖国号契丹,就是依据的这条史料不过像?契丹国志?这样一部来历不明的书,它的记载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心,所以蔡美彪先生就不取此说,只是含模糊糊地说辽太祖“建契丹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太祖建国时必定就已创立了国号,断不会等到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才始创国号大辽[6]其实?契丹国志?中还有一处有关太祖国号的记载,过去都被人们忽略了,该书卷首?契丹国九主年谱?云:“太祖大圣皇帝,梁均王贞明二年丙子称帝,国号大契丹,改元神册〞那么辽太祖所建立的国号,究竟是“契丹〞还是“大契丹〞呢?这需要提供可靠的证据我从辽朝的石刻材料和五代十国的文献史料中找到了以下6条证据。
〔1〕?旧五代史?卷七五?晋高祖纪?载有辽太宗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册文,起首的几句是“维天显九年,岁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假设曰〞云云石敬瑭被册立为帝,是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的事情,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涉及辽朝国号时间最早的一条文字材料,但这条材料存在着一点疑问根据?辽史?的记载,后唐清泰三年丙申应是天显十一年;在五代及北宋文献中,辽朝纪年往往有误,其中天显纪年即比?辽史?的记载要晚两年,所以五代及宋朝史料均以清泰三年丙申为天显九年但这篇册文既然出自辽人之手,照理说不应当有纪年的错误,估计也许是后人误改的结果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旧五代史?只是一个辑本,上面那段引文辑自?永乐大典?,几经辗转,恐怕难免有误;而?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书又都不载这篇册文,故亦无从考校〔2〕近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的辽?耶律羽之墓志?,首行题为“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7]耶律羽之葬于太宗会同五年〔942年〕,这是迄今出土的石刻材料中有关辽朝国号的最早记载〔3〕据陆游?南唐书?卷一五?契丹传?载,南唐中主李璟保大九年〔951年〕,遣公乘镕出使契丹,“既至而契丹乱,兀欲被弑,弟述律遗元宗〔即李璟〕书曰:‘大契丹天顺皇帝谨致书大唐皇帝阙下:……’〞云云。
这是辽穆宗于应历二年〔952年〕春致南唐国主李璟的一封国书,书中自称“大契丹天顺皇帝〞〔4〕辽应历五年〔955年〕?陈万墓志?,首行题“大契丹国故前使持节涿州诸军事……陈府君墓志铭并序〞[8]这方墓志据称建国前出土于辽宁省彰武县,曾被辽宁省博物馆李文信先生误判为膺品,后经阎万章先生撰文考证,断定它确系辽代墓志[9]〔5〕辽保宁二年〔970年〕?刘承嗣墓志?,首行题为“大契丹国故左骁卫将军……彭城刘公墓志铭并序〞[10]此墓志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6〕辽保宁十一年〔979年〕?耶律琮神道碑?,首行题“大契丹国推忠奉国佐运功臣……耶律公□□□铭并序〞[11]耶律琮墓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以上6例都是在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改称“大契丹〞之前所使用的国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其中的4件辽代石刻材料,它们非常确凿地证明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辽太祖建国时确实创立了国号;第二,辽太祖创立的国号是“大契丹〞而不是“契丹〞实际上,在目前见到的包括辽朝各个时期在内的所有汉文石刻材料中,尚未发现一例以“契丹〞作为国号的三、双重国号制:“大辽〞与“大契丹〞并称根据?辽史?的记载,“大辽〞国号创立于公元947年。
太宗会同十年〔947年〕正月,辽灭后晋,太宗“备法驾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大赦,改元大同〞[12]对于?辽史?的这一记载,人们历来深信不疑,至今仍被视为定论但是,在五代及宋朝方面的史料中,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云:“契丹当庄宗、明宗时,攻陷营、平二州,及已立晋,又得雁门以北幽州节度管内,合一十六州乃以幽州为燕京,改天显十一年为会同元年,更其国号大辽〞这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有关这种说法的最早记载,虽然辑本?旧五代史?中没有这段文字,但我估计很可能是原本的阙佚所造成的结果东都事略?卷一二三?契丹传?也说:“天福三年,改元曰会同,国号大辽〞在五代及宋朝史料中,均以后晋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为辽天显十一年〔是年实为天显十三年〕,故?东都事略?的记载与?新五代史?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一些宋代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在时间上稍有出入,?资治通鉴?卷二八一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下记述说:“是岁,契丹改元会同,国号大辽〞?契丹国志?卷二?太宗嗣圣皇帝?〔上〕袭榷通鉴?原文,所以也将此事系于天福二年对于上述记载,清代学者曾经有过不同看法由?四库全书?馆总裁于敏中领衔修订的?日下旧闻考?,在卷三中有一段按语说:“考?辽史太宗纪?,会同十年正月入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
是辽灭晋始更国号,而欧阳修?五代史?那么书更国号于会同元年之下;至会同十年改元,薛史、欧史皆不书,而书改晋国曰大辽国与?辽史?皆不符,盖传闻异辞耳〞显然,这段按语的作者是坚信?辽史?的说法的,故以为宋人记载皆传闻异辞,缺乏凭信但另外一部同样为清朝官修的著作?续通志?,在会同元年“大赦改元,建国号曰大辽〞句下有这样一条小注:“?辽史?此语系之大同元年,其实大同元年以晋百官言中外皆愿戴皇帝,故改旧号为辽,而辽之建号那么自在此时也今并据?五代史?及?契丹国志?改辑〞[13]这种看法与?日下旧闻考?的意见完全相反,认为大辽国号始创于会同元年〔938年〕,大同元年〔947年〕只是改晋为辽而已30年代初,冯家昇先生在?契丹名号考释?一文中针对?日下旧闻考?的那条按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于敏中等以新旧?五代史?与?辽史?不符,为传闻异辞揆其意,似以?辽史?可靠第考?辽史?乃依耶律俨诸帝?实录?、陈大任书成之所谓?实录?,辽圣宗始命置局编修,圣宗以前事,皆是时所追述是太宗入汴、改元、建号等记载,并非依当时?实录?无疑薛史那么全采?实录?,?晋少帝实录?虽成周广顺中,相去仅五六年,目击亲见者甚多,改元大事,岂能不知?……何得谓之传闻?〞冯家昇先生虽然对?日下旧闻考?的说法不以为然,但他实际上还是倾向于?辽史?的记载,谓大同元年〔947年〕改号大辽,“大抵一致,故可靠〞;又谓会同元年〔938年〕改号一事,“既无直接之确据,又乏可靠之旁证,孰是孰非,尚有待于地下发现也〞。
[14]他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没有对此下一结论80年代以来,曾先后有两位学者撰文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均认为会同元年〔938年〕即已改国号为大辽,而大同元年〔947年〕那么是改后晋为大辽[15]但他们的意见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我们不妨对会同元年〔938年〕改号大辽说做一点背景分析首先需要解释的是宋代文献中有关此事的系年分歧,按?新五代史?和?东都事略?的说法,改号大辽是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事情,而?资治通鉴?和?契丹国志?那么将此事记在天福二年〔937年〕但它们的一个共同之处,那么是都说改国号为大辽是与改元会同同时的按?辽史?的纪年,改元会同是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的事情,这是有石刻材料可以为据的,故?资治通鉴?和?契丹国志?的系年肯定有误如果会同元年〔938年〕确曾改号大辽,那么更改国号的缘由是什么呢?这显然与燕云十六州的入辽有关但是关于燕云十六州的交割时间,南北双方史料还存在着分歧据?辽史太宗纪?载,天显十二年〔937年〕六月,“晋遣户部尚书聂延祚等请上尊号,及归雁门以北与幽、蓟之地,仍岁贡帛三十万疋,诏不许〞;十三年〔938年〕五月,“晋复遣使请上尊号,从之〞;同年十一月,晋使冯道、刘昫等上辽太宗及述律太后尊号,“大赦,改元会同。
是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于是诏以皇都为上京,府曰临潢;升幽州为南京,南京为东京〞辽史?的记载说明,燕云十六州的交割是天显十三年的事情,石晋上尊号及大赦、改元等一系列事件,显然都与此事有关然而宋人的记载却与?辽史?不同新五代史?卷八?晋高祖纪?载,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契丹〞资治通鉴?卷二八○也把燕云十六州的割让记在天福元年十一月其实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形,就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天福元年十一月,辽太宗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册命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时,燕云十六州大都还在后唐的控制之下,此时石敬瑭尚未入洛攻灭后唐,怎么可能正式割地呢?看看?旧五代史?的记载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辽立石敬瑭为晋帝,“是日,帝言于戎王,愿以雁门已北及幽州之地为戎王寿,仍约岁输帛三十万,戎王许之〞[16]这里说得很清楚,石敬瑭被立为帝时,只是向辽许下割让燕云十六州和岁输帛三十万的诺言,当时并未兑现看来欧阳修和司马光都误解了?旧五代史?的意思。
但另外还有一条史料似乎与?辽史?的记载相互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