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滕王阁序 教学设计示例(二)小学教案人教版 -小学语文.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36402934
  • 上传时间:2024-02-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滕王阁序 教学设计例如〔二〕小学教案人教版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1.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解题  1.写作背景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受骗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三、研习课文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那么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戢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蟾帷暂住  2.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宏伟、物产珍异、             人才出色、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3.学生集体齐读全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和谐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练习背诵2-5段  深化理解全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美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腔调读起来非常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敏,不拘一格。

      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外表矛盾而意思连接,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妙节操,给人以深化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那么“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说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络,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例如: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敏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黄昏的山峦因暮霭覆盖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比照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黄昏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抑制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三、背诵课文  在上述分析的根底上,举一反三,深化体味文章,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四、课堂练习  1.对偶句与仿句练习  〔1〕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师根据课文的情境自出假设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腾王阁中,高朋满座;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见秋水之浩淼;望长天之云彻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3〕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

        〔讲解: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2.完成课后练习题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