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docx
20页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七课,本课主要学习四个子目的内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和闭关锁国政策这四个子目之间关系密切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不断加剧社会矛盾的根源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君主专制统治下,贪腐之风在官场、军队蔓延,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危机重重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巩固其统治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体自秦始皇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后,皇帝一直是最高统治者,君权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心此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明等阶段的不断发展,君主的权力不断得到扩大和强化至明朝时,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相权、君权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长河中,君权与相权这一矛盾以废除宰相制度、强化君主专制为归宿。
清朝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清朝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君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文字狱与文化专制加强了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这些表明,清朝时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极端强化君权越来越尊,臣民越来越卑,这是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教学目标:1.掌握军机处的设立及影响2.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文化专制的危害3.了解清朝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表现4.掌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文字狱的表现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了解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紫禁城里,靠近雍正帝的寝宫养心殿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它却是大清帝国180余年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那么军机处是怎样建立的?是有谁建立的?它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军机处地理位置,内外陈设以及与整个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探寻军机处由来的兴趣,从而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带领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索。
讲授新课】一、军机处的设立温故知新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展示相关演进及介绍图片:1. 军机处设立的背景①清朝初期,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展示材料: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创建于1637年议政王大臣们参与处理一切军国大事,权力很大,他们商讨并决定的事情连皇帝都不能改变,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②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利,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展示材料:南书房原本是康熙帝读书的地方,因其地处皇帝办公的乾清宫的西南而得名康熙皇帝亲政后,从翰林院学士中选拔亲近大臣到南书房值班,实际上是借陪读之名参与军国机要事务,重大政务也不再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教师提问:南书房的设立有何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大大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过渡:那么军机处是怎么设立的?我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2.军机处的设立(1)设立时间:雍正年间;(2)军机处组成: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展示图片:《军机处内外景》教师补充拓展:乾隆时直接撤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则成为了此后清朝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一直到1911年被撤销。
3)军机处特点:简、速、密教师展示材料,并提出问题“依据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军机处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军机处每天处理奏折多至五六十件,年末时可达上百件,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军机处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太监也不能在旁边;军机处的差役“苏拉”,则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担任,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即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出入军机处 ——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教师总结:通过材料,我们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4)军机处职能: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展示材料: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檐曝杂记》3.军机处设立的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教师小结: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从君臣坐而论道,到站议时政,再到跪受笔录,这些变化的实质都是君主权力的不断增强设计意图)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本目知识首先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历程进行回顾,然后转到清朝君主专制发展情况通过军机处机构设置的背景、目的、职能特点及影响分析,步步深入,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进而发表自己见解,实现知识能力迁移,提高历史学习素养过渡:清朝统治者不仅通过中央政权机构的改革来强化君主专制,还加强了在思想领域的控制,一再掀起“文字狱”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温故知新:古代君主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1.文字狱目的: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展示材料: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止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2.文字狱概况: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文字狱”案例分析: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官员和文人会蒙受牢狱之灾甚至祸及众人?教师总结指出: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或“清”等字眼。
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认为这些诗句说明了诗人怀念明朝、不满清朝,要“反清复明” 3.文字狱危害:(1)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思想2)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展示材料: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想一想】如果你是生活在清代的文人,你将怎样进行选择?以梅为喻,学生可进行开放式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4.文化专制政策(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展示材料:《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约8亿字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教师以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改成)“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为例,对《四库全书》编撰进行深层次认识:《四库全书》表面上是古籍整理,实际目的是将古代的文化典籍进行篡改,以删去不利之处保留对清朝统治有利的部分。
2)清朝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对清朝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展示材料:《天工开物》、《军器图说》这些科技著作都被禁毁,《天工开物》直到近代才在日本和法国重见天日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据统计,在这期间共销毁书籍3100多种,15.1万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 ——常建华《清史十二讲》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鲁迅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吴晗(设计意图)本目教学设计与上一目教学设计思路类似,首先对中国古代加强思想文化的措施进行回顾,然后转到清朝实行文字狱和思想文化专制,带领学生剖析这些政策实施的实质和目的,并且以梅花为比喻,让学生设想假如自己穿越回到清代,面对文字狱自己改如何处理?使学生同老师一起,沉浸到历史教学中,体会历史学习带来的深沉之感。
过渡:清代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迫使许多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严重阻碍社会发展,造成民族精神衰退和国民性的扭曲分裂,除此之外,清朝中晚期还面临这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危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接着看下一目知识——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 官场腐败官吏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展示材料: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2. 军队腐败八旗兵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展示材料: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诸多八旗子弟凭借自己或祖辈的功劳领取朝廷傣禄,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甚至吸食鸦片成瘾,十分颓废3.财政危机乾隆后期,财政虚耗非常严重;嘉庆以后,出现财政危机,国力越来越虚弱展示材料:康熙、雍正两朝精心管制,存银高达7000万两;乾隆好大喜功,开销巨大;到了嘉庆十九年,存银仅为1240万两,只相当于乾隆朝存银最多时的六分之一。
4. 社会危机清朝中期以后,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变为流民,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严重展示材料:清中期以后,人口增长造成用地紧缺,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还有许多巧立名目的额外剥削,如有的地方农民逢年过节要给地主献上“送节钱”,家里死人也要交纳“断气钱”合作探究】清朝时,社会上还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的民谣说一说:这一民谣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指出:原意指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仅靠各项陋习陋规,也有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后来含义扩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