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菩萨蛮·题江西造.ppt
13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写作背景:,宋高宗建炎三年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佑太后从洪州赣江南逃,先乘舟逃至造口,后转陆路逃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长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一、解题: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又叫作子夜歌、花间意、重叠金等书江西造口壁” 是标题 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整体感知全词大意:,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全是逃亡奔走的人的血泪。
我向西北仰望故都汴京,可怜无数山挡住了我的视线青山遮不住昼夜奔腾不息的清江水,清江水毕竟东流去江晚我正愁,听到山林深处鹧鸪在鸣叫赏析:,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外的“郁孤台”写起?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刺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因封于中山,也叫中山公子牟曾说:“身在江海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后常用作心存朝廷或忧国时的典实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赏析:,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外的“郁孤台”写起? 其一:词人从郁孤台写起,暗用典故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正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其二:“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呈现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奋之情赏析:,“中间多少行人泪”中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百姓此句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
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 (2)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如果你心里无愁,你听到鹧鸪的叫声,会不会勾起满腔愁情? 明确:鹧鸪词人心里有愁 提示:联系辛弃疾,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 明确: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 -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之意,这两句词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 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赏析(眼前景,心中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清代周济说是“借山怨水”,用了比兴的手法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和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借山怨水,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情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予的情感 一般情况下:由于鹧鸪鸣叫的声音,可喻指游子的感怀,思乡的情愫,行者的离上 这里指: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 -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小结:,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主题:通过描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2)除了这种情感,我们还可以读出另一种愁? -家国之愁,忧国忧民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 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A理解“行人泪” 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愁”在无法望长安忧民无法望长安) 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3)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问: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精神?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流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 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我们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谢谢!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