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较研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42808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僵化的招生管理和考试制度无一例外走入路径锁定的困境当前美、德、日三国研究生招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实行申请制,弱化考试制度,教授掌握招生权力,招生标准多样化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应该首先明晰科研-创新的培养目标,建立分层灵活的招考制度,下放招生权力,在高校中引入竞争,建立研究生培养和学科点的淘汰制度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研究生招生考核选拔方式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5Y0701)2010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1]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质量是大学的生命,作为学术金字塔顶端的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则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急剧扩张,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都有所下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着潜在的滑坡趋势[3]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实现两个转变:由学术学位为主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转变;由审批单位授权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变[4]由此可见,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不再是规模的扩张,而是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在招生、培养、评价等多个方面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而从“入口”严格选拔合适的人才进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一、路径锁定——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实然道格拉斯C诺斯曾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些小事件或随机环境的结果决定某些解,而这些特定的解一旦形成,就导致一种特定的制度变迁路径制度变迁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报酬递增机制所衍生出的维系现存制度的组织和利益集团,按照他们的利益决定政治(进程)而自我强化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样,一些非效率的制度可能长期存在,甚至导致制度路径锁定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新的制度变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要做到新的制度产生既有方向的扭转,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5]目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僵化的招生管理和考试制度无一例外走入了路径锁定的困境一)僵化的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采取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施严格的指令性招生计划,由教育部拟定研究生招生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国家计委审批后,再按学科、专业分解后下达给研究生培养单位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进入改革阶段,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开始下移,高校办学自主权开始扩大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硕士生招生起,适当减少入学考试中初试科目的门数,同时加强在复试中对考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进一步提高复试环节在保证硕士生招生质量中的作用同时,为了逐步扩大高校在硕士生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权,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34所高校试点自主确定报考本校的硕士生参加复试的分数线我国招生考试制度从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划定复试分数线逐步过渡到推免、单考以及部分高校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6]从这些改革措施来看,研究生教育权利的下放和转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的去中心化——中央政府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加强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统筹权;二是权力的转移——政府权力部分转移给社会和市场力量,还权于高校。

      [7]从我国近30年来研究生招生改革来看,虽然管理体制逐步从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分权,但是高校招生的权力仍然在政府手中,高校招生自主权依然很薄弱,这样就导致了研究生培养中一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使研究生招生计划、资源配置、自助机制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主导权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掌控,研究生培养单位、社会机构难以获得话语权,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8]另一方面,从招生与就业情况来看,研究生就业早已实现市场化的自由就业,而招生却还是计划性的,入口与出口的调节机制完全不匹配,导致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类型结构问题严重[3](二)全国统一的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制度作为中国的“发明”被确立以来,一直为中国历代政权所推崇自隋朝(公元581—619年)起,科举制度成为挑选合适应试者进入官僚阶层的方式,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确立下来,在历史发展源流中为当权者选拔了优秀的统治人才考试在塑造家庭与社会未来中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被视为攀登社会阶梯的主要通道,也是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一般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而优则仕”成为社会共识和一种特有的现象[9]中举人才的社会认同、家庭和社会期望等正反馈机制使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变迁产生了路径依赖的后果,科举制在之后的封建统治中不断被强化。

      虽然我国社会经历了战争、政治体制的变革,但考试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固化依然存留下来在知识爆炸、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当代,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制度路径进入到锁定状态,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培养仍以考试作为人才甄选的重要方式,这就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采取免试推荐和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博士研究生则由学校组织入学考试,部分高校开始推行申请制从总体上看,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仍以考试为主但这种选拔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每年一考,属于高风险考试学生一旦没有通过,就要重新用一年时间准备下年的测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时间、经历以及社会财力、物力的损耗其次,学生考试发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考定终身”式的考试制度不能避免考试失利的偶然性,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准确考察学生真正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机会损失最后,以考试为主的选拔和评价方式侧重于对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察,无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研究能力、学术素养、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而这些却是科研创新所需要的关键素质二、比较革新——国际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破与立本文选取美、德、日三个在研究生招生制度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结合访谈法和文献法进行分析,考察三国在招生管理、招生权力、招生录取等方面的做法,并总结出三国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的共性。

      一)美国美国研究生管理主要以研究生院为主,美国研究生院类型多元,层次多样,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研究生院系统其中,研究生院所设立的招生办公室通常负责程序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0]美国招生管理体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分权,联邦政府对研究生招生制度干涉较少,主要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运用政府拨款、发文倡导的模式对研究生招生进行微调,大学秉承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法理,具有招生自主权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源、师生配置比、教育基础设施承载量和导师科研项目等要素决定自己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11]美国研究生入学实行申请制学生申请研究生一般在大学每学期开学前,各个大学会定出研究生申请截止日期,学生在截止日期前提交入学申请材料即可研究生入学的申请材料一般包括学生的申请书、本科成绩单、学生课程GPA、推荐信、个人自述GRE成绩一些项目还会要求学生参加面试、提交写作范文、陈述研究兴趣美国研究生的录取通常由各个研究生院的招生部门对提交申请材料的学生进行初选,然后将符合规定的学生材料送到各个院系进行评定和录取美国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院录取的程序和要求不尽相同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录取方式:用系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量和评分录取、通过导师推荐录取学生,学术委员会中评选录取,单独由项目负责人、系主任、院长等个人决定研究生的录取。

      从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录取通常由一个人作出决定,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则由多个人做出决定在研究型大学当中,通常是由教师决定研究生录取[12](二)德国德国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倡议国和积极推动者受到《博洛尼亚宣言》的影响,2010年前后德国推行全新的高等教育学制,构建高等教育三级学位体系,即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系,放弃了原来的二级学位制度[13]虽然德国的高等教育学制在2010年前后经历了巨大改变,但是整体上德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并未受到较大影响,学术自由的精神和非制度性的研究生招生特点依然延续首先,从入学时间上看德国学生一年只上4~6个月的课,每个学期2~3个月,一般来讲3~6月份为一个学期,10月至次年1月为一个学期其余是放假时间,但是德国高校放假期间整个学校正常运转,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继续工作,唯一不同的是没有课,放假期间学校可能会有考试和一些非正式的习明纳(seminar)研究生的入学不固定在这两个学期开学的时间点,学生可以随时申请某个导师的硕士和博士项目,申请通过之后,办完入学程序可以随时入学其次,从招生程序来看德国研究生主要实行自由申请制度学生直接和导师联系,导师审核学生提供的材料,包括本科毕业证或硕士毕业证,个人简历,获得的荣誉和证书,专家推荐信,研究计划,前一个阶段学习的成绩。

      导师可能会单独和学生进行谈话,或者邀请申请者到课题组作一个小型的报告会,和研究团队互动了解,进一步进行双向考察如果导师愿意指导申请者,申请者也认为该导师适合指导他的研究课题,那么导师会给学生发一个正式的接收函,之后学生就可以注册入学再次,从招生权力来看目前,德国研究生培养依然是非常彻底的导师负责制,导师有绝对的招生权力,一个学生是否入学主要是看导师对学生的考察,以导师意愿为主最后,从招生管理来看严格来讲,德国并没有很程序化的招生管理制度,招生管理形式化很弱德国高校没有专门管理研究生的研究生院,每个学院有研究生科,主要负责行政工作,不办理任何注册手续研究生注册手续在大学的秘书处办理,这个机构没有招生管理权力,仅负责审核学生的入学材料,帮助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硕士生要为秘书处提供的入学材料为大学本科毕业证、导师接收函,博士生要提供硕士毕业证和导师接收函三)日本日本研究生入学招生制度曾经非常注重入学考试,择优选拔入学人才,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是录取的主要依据[14]然而,现在日本研究生招生并不再向以往那样注重入学考试的成绩,申请加考核是目前日本研究生入学的主要方式日本没有研究生院,每个专业都有一个研究科,各个研究科决定招生的条件、考试程序,研究科独立决定研究生的录取。

      研究科主要由各个专业的老师组成,负责的事情也主要是学术事务日本研究生考试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季开始后不同的院校独立开始招生日本研究生招生程序主要分为书面审查和面试两个部分研究生招生开始之后,学生申请填报自己中意的院校,然后递交申请材料,每个考生可以申请多所大学学生报名时会把报名材料提交到主管行政事务的事务所,事务所将材料分别发给三个评审材料的教授,教授一起讨论决定学生的书面审查是否通过硕士研究生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包括学生报考该学校的原因和研究计划),大学成绩单,英语资格考试成绩(申请英语面试者提供,可以是托福、雅思成绩,也可以是日本国内的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博士研究生的申请材料则包括硕士论文和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书面审查通过的学生就可以进入到面试的环节,面试大概有15~20分钟时间,教授则按照学术研究的规范针对学生的研究计划发问,观察面试者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人品性格等素质不能提供相关英语证明的学生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有些专业老师为了考察基础知识也会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