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研究.doc
8页优质文档苏州园林之沧浪亭的调查探究SX1411021 宋方启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的结晶!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百年后废弃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和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和之衬映各亭轩之间以复廊相连接,而复廊又开设有由精致图案构成的漏窗,借以沟通园内外景观,众多漏窗图案各不一样,无一重复复廊及漏窗在苏州园林中,属先例全园漏窗达108种式样,改变无穷,制作精致。
张宏,曹玉洁. 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江苏·上海[M]. 北京: 学问产权出版社, 2003:79.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奇妙、手法得宜的佳作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沧浪亭平面图 沧浪亭总体布局(注:来源于周苏宁著沧浪亭P8) (注:来源于马松麟沧浪亭叙事手法探究硕士论文) 一、沧浪亭概述向以“崇阜广水”、“城市山林”著称的沧浪亭,地处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现有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1963年列为江苏省文物爱护单位沧浪亭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百年后废弃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集贤院校理、诗人苏舜钦坐事,被削职为民次年,举家南迁,流寓苏州见孙氏遗址野水潆洄,高爽开阔,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题名“沧浪”,并作《沧浪亭记》他的挚友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惋惜只卖四万钱”诸句喜闻乐见从今,沧浪亭以人而名,因山水之胜,冠甲东南,成为历代官绅文士雅集吟咏之处,宋代的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归有光,清代的俞樾、洪钧及近代的吴昌硕、章太炎等,均留有诗文名篇。
苏舜钦之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先为章悖、龚明之全部,两人各得其半章氏将园地扩大,建大阁,又在山上造堂开工时,发觉北面跨水一座洞山之下有嵌空大石,传为五代广陵王所藏,章氏将其筑成两山对峙之势,遂为一时雄观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此时沧浪亭有寒光堂、冷风亭、翊运堂、濯缨亭、梅亭、瑶华境界、竹亭、芳香馆等建筑,而其中最闻名的仍是苏舜钦所筑的沧浪亭自元至明,沧浪亭为僧所居,改为妙隐庵、大云庵此后二百馀年又几经兴废,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有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当时归有光作了一篇记,曰:“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一荒烟残灭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明末,沧浪亭渐渐荒废,“竹树丛邃,极类村落”清康熙初,汉军镶蓝旗人王纯嘏抚苏,建苏公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商丘宋荦抚苏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光影无遗于是在次年规划重修,并把临水亭子移建于土山之上,环山建厅堂轩廊等建筑,又得文徵明隶书“沧浪亭”三字揭之于楣,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根底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长乐梁章钜重加修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遭兵燹,又废。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巡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并构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建筑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6. 1917年,画家颜文榇应苏州公益局之聘,修复沧浪亭,将此作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一局部抗战时期遭日寇毁坏,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相当破残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对其全面整修,根本复原旧观,于1955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1.环林山水人民路文庙之东,有一条沧浪亭街,路口屹立一座石坊,上有隶书“沧浪胜迹”四字由此前行,尚未人园,便见一湾溪水缓缓而流此溪古称葑溪溪流两岸叠石,毫无堆凿痕迹,古趣盎然,可见宋代造园家的独特匠心沿岸杨柳拂水,桃花芳香,古栏曲折隔河南望,廊阁起伏,轩榭临池,古树郁然,波光倒影,引人人胜园墙和漏窗隐隐透出园中风光,隔水迎入,特别幽静,给人以身在园外,似已入园的感觉这就是被造园界称为典范的“以水环园”景观苏州古典园林都有围墙,水在园中,而沧浪亭以水环园,水在园外,可谓独树一帜苏舜钦因是范仲淹新政的踊跃参和者,得罪了保守派权贵,被政敌诬以监主自盗,提出弹劾从京都开封流寓苏州从今,他寄情山水,以诗歌为娱,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曾作《沧浪静吟》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诗日: 独绕虚亭步石醒,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晌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我今饱食高眠外,惟恨醇醪不满缸诗中字面是酒,实际是“水”,他以此来洗涤自己的心境,获得渔樵耕读的隐逸之美沧浪之水”始终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处世的哲学,苏舜钦以“沧浪之水”立意,沧浪亭便成为一代又一代才人杰士的憧憬之地千百年中,多数文人雅士到此寻幽访古,吟诗作画沧浪亭虽屡废屡建,水的特点却根本保持下来,直至近代,环绕沧浪亭的河水还可通往盘门,直达运输河名士沈光祀曾对这曲溪水吟道:“剪来半幅秋波,悠悠便有濠梁之意潭清潦尽,水明天淡,一湾空翠维妙维肖地道出了环园之水的无穷趣味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12.2.真山林苏舜钦所处的北宋时期,山水画开展历经两晋、隋唐、五代,已臻全盛时期,理法大备,名家辈出特殊重要的是,文人画应运而生,文人画继承前代的优秀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受成法束缚,着力为山水写真传神,在画中追求萧散简淡的意境,即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和此同时,文人画的理论和艺术风格被自觉地运用到造园活动中去,营造了独具风格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沧浪亭沧浪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滥觞,不事雕琢,重在立意,营造了一座“真山林”。
沧浪亭不像其他园林在有限的范围内挖池堆山,而是将重点放在“真山林”的起脚、蹬道的布置及林木的配置上此山土多石少,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四周山脚,垒石护坡,沿坡砌数处磴道,山体石土浑然一体,混假山于真山之中,使人难辨真假,极具自然委曲之妙东段黄石垒砌,山间小道,曲折高低,溪谷蜿蜒,石板作桥,愈显幽壑高峻,质朴成趣西段杂用湖石补缀,玲珑巧透,盘道蹬山,石壁陡峭,俯视山下有一潭,如临深渊,这些均为宋代遗物虽仅为一潭,但富有生命力的碧波,流淌出山的朝气,映现出山的精妙,表现出山的气场恰如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郭熙. 林泉高致[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75.园林有了植物,才会有生气,有了水才能表达山的生命,而呈现出华滋之美、自然之美3.沧浪亭古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构造古雅,和四周风光相协调亭四边围以石栏,弥补了高踞岭上的石亭体量过大而和山体比例不当的瑕疵,可谓专心良苦亭中置有石棋桌一张,石圆凳四只,为康熙年间古物亭旁古树数株,均有数百年树龄古时此处可遥望西南诸峰,叠峰碧峦,满目青翠。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26.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惋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清风明月”对“近水远山”,风光飘逸;“本无价” 对“皆有情”,情怀澹泊,点出了楹联旨意,妙语连珠工稳贴切 周苏宁. 沧浪亭[M]. 苏州: 古吴轩出版社,1998(12): 28.二、沧浪亭设计完备且能够建成的客观因素:1. 宋代,地主小农经济非常兴旺,政府明令撤销土地兼并的限制,私田佃农制成为唯一的法定形式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旺盛,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传统的坊里制已经名存实亡:高墙封闭的坊里被打破而形成繁华的商业大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这种繁华大街的景象而宋代却又是一个国力赢弱的朝代,处于隋唐鼎盛之后的衰落之始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相继崛起,强大的铁骑挥戈南下宋王朝从建国之初的澶渊之盟经验靖康之难,最终南渡江左,偏安于半壁河山,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政策换来了短暂的偏安局面。
一方面是城乡经济的高度旺盛,另一方面那么无论统治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者一般庶民都始终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的困扰中,社会的忧患意识虽然能够激发有志之士的奋勉图强、匡复河山的行动,同时也相反地导致了人们沉湎享乐、苟且偷生的心理而经济兴旺和国力赢弱的冲突状况又成为这种心理普遍滋长的温床,最终形成了宫廷和社会生活的飘荡、侈靡和病态的繁华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花白之老,不识干戈季节相次,各有欣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那么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92.2. 城乡经济高度开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建筑技术方面,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当时兴旺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园林建筑的个体、群体形象以及小品的丰富多样,从宋画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闻名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仅一幅山水画中就表现了个体建筑的各种平面:一字形、曲尺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各种造形:单层、二层、架空、游廊、复道、两坡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平顶、平桥、廊桥、亭桥、十字桥、拱桥、九曲桥等。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93.园林的欣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根底上又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周叙《洛阳花木记》记载了近六百个品种的欣赏花木,园林叠石技艺水平大为提高,人们更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刊行出版了多种的《石谱》,全部这些,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供应了技术上的保证,也是当时造园艺术成熟的标记3.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学问分子的数量陡增,文官的地位、所得的俸禄高于武官,文官执政可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文官多半是文人,能诗善画的文人担当中心和地方重要官职的数量之多,加之朝廷执行比拟宽容的文化政策,供应了封建时代极为罕见的必须范围内的言论自由文人士夫率以著述为风气,新儒学“理学”学派林立,各自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因而两宋人文之盛,远迈前代文化方面的这些特殊状况刺激了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活动,民间的士流园林更进一步文入化,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比起皇家园林的气派,规划设计那么趋于清爽、精致、细密4. 园画相生——绘画和园林景观的关系宋代的文人还特殊留意绘画和园林的关系,很多园主和园记作者本身就是精彩的中国画家和画论品评者,他们时常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