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基础选择题.doc
10页《生活与哲学》基础知识选择题训练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物质是具体的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下列关于意识的提法正确的是 A.意识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自行产生的 4.近年来,淮河流域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小化工厂,小造纸厂纷纷开张上马,给淮河造成巨大污染这一事实说明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错误的思想意识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D.人们只有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5.“溪水溪花一样春,东施偏让入宫人,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这首诗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C.世界观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就不同 D.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黑洞是一种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的特殊物质,但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对黑洞作出了科学的预言,并对黑洞的特征作了生动的描述据此回答7——8题 7.科学家们对黑洞的特征作出生动的描述,说明 A.有时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是万能的 D.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8.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黑洞这一特殊的天体物质,可见 A.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世界上存在着不可认识的事物 C.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进入新世纪以来,欧洲一些科学家计划进行人类克隆他们认为克隆人技术是人工生育技术的一大进步,将给人类带来福音而另一些人出于不同的宗教观点和对社会伦理可能出现混乱的担忧,反对进行克隆人类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差别 D.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立场不同②世界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③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水平不同④知识构成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把人口问题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西部人口的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B.人口素质的高低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 C.人的意识能动性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D.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12.在西部大开发中,绝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发;绝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绝不能搞花架子这三个“绝不能”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积极作用 B.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意识的能动作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D.只有搞好西部大开发,才能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13.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上,有的人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认为只有西方的“蔚蓝色文明”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获得生机这种谬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强调外部联系依赖内部联系 B.违背了物质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C.否认了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从而淡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D.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14.“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哲学含义是 A.事物之间存在先行后续的因果联系 B.新事物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向前向上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15.认识任何事物都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 A.违背了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B.符合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C.否认了主观与客观条件相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可能获得它的地位。
这说明 A.全局和局部不可分割 B.局部联系对整体联系会产生影响 C.局部离不开整体 D.整体总是大于局部,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17.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表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9.“坐井观天”之所以被用作贬语来使用,是因为类似“坐井观天”的人主要错在 A.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混淆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从主观出发看问题 2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哲学诗句意在告诉我们这样的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因果联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2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从哲学上看,创新就是要 A.创造现实世界完全没有的事物 B.打破常规,求异不求同 C.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成长,实现事物的发展 D.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发展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律的是 A.昼夜循环,四季更替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力量相等,方向相反 C.能量守恒与转化 D.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23.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率一直延续到死亡这个发现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运动规律是固定不变的 B.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具有主观性 C.规律是能为人们所发现和认识的 D.科学思维方法是研究事物整体和过程的基础 24.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经验主义,一种是教条主义,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从书本的个别条条出发 B.以个人好恶判断是非 C.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 D.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 25.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这是因为 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客观规律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客观规律始终妨碍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26.“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存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人在自然界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C.人类的生产能力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 D.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27.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上海杨浦大桥,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桥工人按图纸建成的这说明: A.意识能通过人的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是在人脑中产生的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8.“二十世纪,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对宏观世界,已经深入到太空深处;对微观世界,已经深入到基本粒子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在不断扩展和加深 D.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9.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在于能否: A.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在于: A.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31.江泽民指出:“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
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论述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 32.“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D.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 33.“揠苗助长”这一成语的主要哲学寓意是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是缺一不可的 3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35.规律具有客观性,根本原因是 A.规律是不可违抗的 B.规律不能创造或消灭 C.构成规律的各种要素和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 D.规律本身不会因为其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3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论断体现了这样的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发展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其对立面转化 37.江泽民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不同地区、不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