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07478.ppt
20页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一、概况,一、概况 1、发展历程,2、城市的发展,概念:城——因军事、政治需要而用城墙围起来的重要地区 市——即市场,是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场所 坊——城中居住区间,一般可杂居手工作坊和小的服务行业,以便于生活历程: 唐以前——城的规模、数量尽管不断发展,但有限;市中的商业交易受到 政府严格控制,布局上市、坊分开; 唐朝——城市兴旺,规模数量进一步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布局更加完善, 城市建设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对市仍进行严格管理;出现城市 中的夜市和农村的草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 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名镇);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 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 的直接监管 (坊市制度的存在本质上反映出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坊市制度的 突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朝——重新疏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并在各地设驿站,商业发展繁荣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 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 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城市进一步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特别是 江南地区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城市中的民营手工业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3、特点: (1)功能:先秦到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限制逐渐放松,商人地位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地区分布:随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由北向南转移,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5)生产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古代货币的形态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商鞅变法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2)秦朝: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几经变化,至汉武帝铸造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朝:仍铸造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 (6)唐朝: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成为唐代的通货,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演变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秦朝)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开元通宝)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交子)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演变(清末),4、对外贸易 (1)分类: 正常贸易(西汉、唐朝、两宋、元朝) 朝贡贸易(明清突出,含义、目的、特点、史实、影响)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外贸(明前期、清) (2)特点:·官府控制(市舶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 官方贸易为主;交通发达、先陆后海(唐朝); · 丝织品、瓷器为主;广至亚、欧、非; · 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明清); ·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政治往来; · 受统治者政策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促进了民族融合(外国人长期定居——回族),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变化:城市→农村、市镇; 定时、定点→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变化: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 主要农副产品、城市手工业产品 3、交易媒介变化:无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贝、金属货币、纸币) 4、流通领域变化: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流通与劳动力流通(自由 雇佣劳动力)相结合 5、商业运输发达:国内水陆交通、对外交通逐渐发达, 出现为商运服务的辅助经营场所(邸店) 6、各种商业要素的发展:略,三、商业发展的特点 1、时间:起源早、不断发展 2、结构:包括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北宋榷场)、对外贸易 3、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宋以后逐渐 放松控制,城市商业性和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4、各阶段发展极不平衡 5、商业市场形势多样(城市、夜市、早市、草市) 6、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7、外贸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 城市走向兴盛 8、货币流通领域丰富,明朝银、钱并行的流通制度促进了商业 资本积聚 9、商人群体活跃,明清形成商帮 10、地位:农耕经济的补充,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官商压制, 商人、商业地位低 11、水平:较低直到明清才出现较多的商业城市、商帮等,始终 不能动摇封建自然经济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作 用有限四、发展原因 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 3、货币的产生于统一 4、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部分统治者对商业减轻压制 甚至鼓励外贸的政策(唐、南宋、元) 5、交通发达 6、科技进步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生产 五、影响 1、对经济:刺激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冲击自然经济;后期直接推动资本 主义萌芽 2、对思想:使市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变化;对“重农抑商”观念挑战; 3、对文学: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词、曲、话本、小说、绘画等) 六、启示 1、交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想富、先修路)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一的市场, 实现统一大业) 3、国家对经济干预应该适度(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用经济立法 干预并推动经济发展),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 “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司马迁 曾祖父从事的是( ) A.商业管理 B.军事管理 C.行政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A,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 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D,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城区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 误,它们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