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汽车文化第5章法规习俗对汽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ppt

36页
  • 卖家[上传人]:文***
  • 文档编号:87234722
  • 上传时间:2019-03-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61.50KB
  • / 3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5章 法规习俗 对汽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你应该: 简要了解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产业政策; 了解不同的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生产以及汽车文化的不同影响; 了解汽车的命名与译名、社会习俗等对汽车文化的不同影响5.1 法律法规对汽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在汽车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来自于官方的一种明显带有管理意图的相关法律法规,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或者约束作用但凡汽车工业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几乎都曾经得到了本国本地区法律法规的极大支持5.1.1英国臭名昭著的“红旗法规”,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国土面积不大(相当于广西的土地面积),但对人类的科技进步以及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牛顿、瓦特、贝尔、邓禄普、斯塔利、法拉第,等等,都是出生于英国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 目前,全世界的火车几乎都靠左行驶,原因就在于当年其实都是源自英国输出的技术 然而,这样一个对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家,却在汽车文明方面固步自封,至今没有形成像样的规模其实,英国的汽车比今天人们想象的历史要更加久远,早在1803年,英国的街头就有了汽车,只不过那是一种蒸汽公共汽车。

      到了1834年,伦敦街头就有很多蒸汽公共汽车在运营了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蒸汽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交通运输方面 不过,那时的蒸汽机汽车,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行驶时一边冒着滚滚的黑烟,一边吐着浓浓的白气,加上伴随在人们耳边的隆隆机声,令人感觉很不舒服可是,蒸汽汽车虽然丑陋,但载客量却在8人以上;载货量达到4~5吨,这可抢了马车商人的生意,惹恼了他们纷纷向政府施压,说汽车抢了马车的饭碗,造成马车工人的大量失业另外,农民说汽车吓坏了他们的牲畜;医生说汽车毒化了空气;乡村妇女协会(女权组织)向玛丽女王提交请愿书:“我们的孩子总是遇到危险,我们家里的物品一再被污染,我们住所的窗户无法打开,我们的睡眠受到了噪音的不断骚扰……”于是,英国议会于1865年制定了一项《机动车法案》,其中规定:汽车在乡村行驶的时速不得超过6.4公里(4英里);在城市行驶不得超过3.2公里(2英里);每辆汽车配备3名驾驶员,手执红旗的车务员必须走在车前55米(180英尺)外,以便警告行人注意安全、负责本车的规定时速……这就是受到人们讽称的“红旗条例” 于是,汽车工业在英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压,而传统的马车业则重新兴旺起来讽刺“红旗法规”的漫画,“红旗法规”的废除,1895年12月10日,英国汽车先驱戴维.萨罗曼茨在伦敦加诺恩旅馆倡导成立英国“汽车促进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要求废除红旗条例。

      1896年11月初,英国议会终于以补充条例形式废除了这一实施了30多年的红旗条例 一部荒唐的“红旗条例”,断送了英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先机,从此,法国、德国的汽车工业远远超过了英国而领先于世界5.1.2美国的汽车产业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又是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任何国家的汽车产品,只要符合美国的有关标准,就可以在美国销售这样开放的市场格局,等于摆开了公开的擂台,接受来自于于全球的挑战,这就造就了强大的汽车工业,其投资资金和技术实力均非常强大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潮水般涌进的日本汽车把美国的汽车工业几乎逼上了绝路被迫政府采取了一些挽救行动美国政府对汽车工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为汽车工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美国的道路是世界一流的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政府就通过立法,投入巨资,修建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网,促进了汽车的普及,改变了美国社会的面貌大量修路就是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好支持 美国汽车税收大大低于其它国家,特别是购置阶段更低,主要是征收燃油税,这对汽车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形成了一家有几辆车的普遍现象,汽车保有量几乎达到人均一辆美国政府管理汽车工业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是法律,而各种法律的核心是保护汽车使用者的利益。

      美国第一个提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观念,第一个制定了全世界最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法规,建立了缺陷车召回和质量事故损失赔偿制度,还有独特的“柠檬法”在本国汽车工业最困难的日子里,美国也没有提高汽车的进口关税,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保护消费者利益5.1.3日本汽车产业政策,20世纪初,日本提出“产业立国”的政策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贸易立国方针,通过进口资源,加工出口产品发展现代化,以高出口带动高增长; 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的冲击,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日本政府转变战略,提出“科技立国”的方针,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提出“投资立国”战略 日本的汽车产业政策,在不同的时期也都吻合了日本的整体产业政策1955年,通产省公布了发展国民车的大胆构想:要求企业设计生产400公斤以下,时速100公里以上,乘坐4或2人并可以同时携带100公斤货物,发动机排量350~500毫升,行驶10万公里无大修的汽车而且生产成本限制在15万日元以下,售价25万日元以下 通产省要求各汽车厂家都来投标,然后评选出优秀车型,政府给予帮助。

      国民车构想发布后在日本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各大汽车公司竭力想在这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当时,日本人均生产总值尚不足300美元在经历了复杂的兼并、重组后,日本基本形成了8个厂家的汽车工业体系(那时三菱尚未独立,本田尚未生产汽车),轿车生产也从合作引进、来件组装方式转向大批量国产化生产方式,在各汽车厂间展开了设备投资竞争 为了促进日本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通产省在1961年5月的产业合理化审议会上,提出了“将国内汽车制造厂家改组为三大集团”的方针由于当时日本国产车的开发、产品性能、价格都无法与国外汽车行业相比,因此业界部分人士强烈主张通过集团化来增强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通产省“三大集团”的设想是:将当时的8家汽车制造厂分别组建成大批量生产、小型车生产、特种车三个生产集团,同时禁止其他企业再进入汽车行业但是,这个设想也有一些阻力,比如法律障碍1965年,名古屋至神户高速公路的开通揭开了日本公路交通高速时代的序幕,日本称1966年为其普及轿车元年,也即轿车进入普通家庭的起始年 日本当年基本情况:人均GDP1000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一辆微型轿车价格之比为1比4,全国年销轿车达74万辆,其中约一半为私人购买,该年轿车普及率达28辆/千人。

      从此以后,日本即进人高速普及轿车时期自此,日本掀起了爆炸性的汽车普及狂潮,极大地拉动了汽车消费,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5.1.4韩国的汽车产业政策,韩国汽车工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道路 韩国汽车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各厂以组装方式试制汽车,1970年的产量仅为2.8万辆进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厂商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汽车国产化的实现,韩国政府又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始大量出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韩国汽车工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有了相当的发展 韩国汽车业“自主”战略是其主线在汽车工业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和市场保护两个方面在政策扶持方面,从1962~1990年,韩国为汽车工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性的政策法规 1962年颁布了《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 1962年,启动了《汽车工业五年计划》,随后颁布了《汽车工业保护法》,严格限制外国轿车及其零部件进口 1964年,韩国政府公布了《全面提升汽车工业计划》; 1965年公布了《三年实现汽车本土化计划》,其目标是在1967年达到90%的国产化水平。

      1967年制定了《汽车厂家执行标准》; 1969年颁布了《汽车工业育成基本规划》; 1974年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规划》; 1975年为中小汽车厂家颁布了《系统化发展法案》通过改组、联合,韩国汽车厂家形成了现代、大宇、起亚三大汽车集团 1986年确定汽车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在市场保护方面在汽车工业起步期,1962年《汽车工业保护法》实施后,进口关税大幅提高 为了加入WTO,1994年将进口轿车关税减为10%,到1995年正式加入WTO时降到8%,此后关税基本保持稳定 韩国汽车逐步成长起来之后,虽然关税降低了,但却又采取了多种非关税保护措施 对进入汽车工业的外资予以限制;限制建立进口汽车销售网络,限制进口零部件;对每辆汽车进行单项技术验收,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进口车车型;对购买外国高级汽车的顾客进行特别税务检查,通过课征高额消费税限制进口轿车的使用;通过贷款限制,限制进口商一次性大量进口国外汽车;禁止在电视和报刊上做广告等5.1.5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5.1.5.1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汽车工业 20世纪 60年代初,由国家提出在一些行业试办“工业托拉斯”,并于 1964年成立了中国汽车公司,行使汽车行业的计划管理功能。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实行的以高关税、高国产化和高保护的“三高”政策,在汽车服务贸易环节实行严格限制外商参与的政策,以保护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高度的统一管理,加之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国家对汽车工业进行了种种保护,但发展效果却是一般5.1.5.2改革开放初的中国汽车业,于1986年开始实施的“七五”计划中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987年8月,国家确定建设一汽、二汽和上海三个轿车生产点此后,进一步认定轿车生产应按“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 1988年,国务院在《关于严格控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轿车生产部局的“三大三小”战略,即国家只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三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三个轿车生产点(三小),而不再批准任何其他的生产点5.1.5.3《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影响,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分期目标:在 “八五”期间,重点扶持国家已批准的整车和零部件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创造条件;在20世纪内,支持 2~3家汽车生产企业(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6~7家汽车生产企业 (企业集团 )成为国内骨干企业,8~l0家摩托车生产企业成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点企业。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第一,汽车、摩托车产量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第二,产品品种增加,开发能力增强 第三,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经济规模初见端倪 第四,市场结构、产品结构趋向合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不足之处,(1)建国初期的高关税导致竞争能力不足 (2)政策保护导致竞争力降低 (3)在引进外资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企业集团盲目求大,缺乏竞争力 (5)对汽车产品开发能力缺乏具体的政要求和保障措施5.1.5.4《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作用,第一,从产业结构上,鼓励企业间战略重组,以资产重组方式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国家规定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鼓励企业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方式结成企业联盟,鼓励企业联盟尽快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经济实体 第二,在产业组织层面,对准人条件、退出机制及新建项目的准入条件做了详细规定 第三.在产业技术上,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企业努力掌握车身开发技术,突出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技术等5.2 习俗对汽车文化的影响与促进,如果说法律法规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影响是来自于官方的一种明显管理意图的具体体现,那么习俗对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对汽车文化的影响则属于民间性质的一种间接影响与促进,这种促进与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5.2.1汽车的命名,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或一种车型,一般在其问世之初就已取好了属于自己的名称为了将自己的产品创成金字招牌,经营者们对企业或车型的命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汽车涂装》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全新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docx 1.4.2万向传动装置的检修(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2.3.1悬架结构认知(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4.3++减震器功能测试与更换(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5.1++拆装鼓式制动器(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4.1++维护悬架功能性结构(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4.1发动机冷却系的构造与维修(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5.4++对制动管路实施排气(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6.1润滑系统的拆装(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5.3++检查与调整驻车制动器(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6.2润滑系统主要部件的拆装(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4.5++车轮动平衡(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6.3+润滑系统常见故障及诊断(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模块七++发动机调试与磨合(课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1.2.1手动变速器结构认知1(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1.3.1自动变速器结构认知1(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2.1.1+车架与车桥结构认知(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学习单元4.7++认识车架结构(课件)-《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同步教学(高教版).pptx 别克林荫大道保养手册.docx 大众高尔夫嘉旅保养手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