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垂直分布.docx
6页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 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二大问题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 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 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和高层大气请学生读图2.1大气的垂直分层,并思考图下问题“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有何 不同?”(引导学生读图)首先,此图气温变化曲线特点是:向右侧转90°像英文字母“M”,向左侧转90° 又像“依”了解了图形特点后对气温的变化情况就容易分析1)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2)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承转)气温在垂直方向上有这样的变化特点,即各层大气具体有什么样的特征,下面我们一一来 了解一下一)对流层(板书)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该 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1)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 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r,古诗中说“高处 不胜寒”,原因就在于此爬过山的同学可能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请同学们再计算这样一个题:假如我们在泰山脚下测得某时气温为15°c,我们知道泰山的高度 为1500米,那么,此时泰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呢?我们可依据上述的气温递减率来计算山顶的气温,在对流层内(十几千米以下,而泰山只有1500 米),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C,那么,高度上升1500米,气温下降9C,因此,泰 山顶的气温应是15C—9C=6C,可见,山上的气温比山下要低得多2)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因此 得名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受热 少,对流层高度就低,仅8~9千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设问)同学们想想看教室的暖气片为什么不安装在上面呢?(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 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气流上升导致降水的方式,除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外,空气 在作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阻挡而被抬升,或是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 升,也能促使气流上升形成降水,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学到)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 层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同学思考)1. “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可以说是“人类之家”与人们生活和 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球表面江、河、湖、海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所以几乎全部水汽 集中在距地面最近的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大气的底层固体杂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 是来自地面,如火山喷发飘入大气的火山灰,被风从地面吹到空中的土尘,地面物体燃烧时进入 大气的烟粒,以及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机尘等,所以固体杂质也是大多集中于对流层大气的底 层承转)同学们再来看活动2. “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就这个问题请同 学们阅读课本“平流层”相关内容。
二)平流层(板书)1. 平流层的范围: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2. 读图2.1看平流层的特点:(1) 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这是因为平流层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到30公里以上,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在 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随着臭氧的增多,气温迅速增高2)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 主,该层因此而得名承转)除上述两个基本特点外,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如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而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可以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同学们再看图2.1,平流 层中有架大型飞机,那么为什么飞机是在平流层中飞行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现在人们乘坐的大型飞机多是在平流层中飞行设问)以上我们了解了平流层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谁能回答一下活动2的问题?(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 外线的伤害,所以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承转)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少,被划为“高层大气”层三)高层大气(板书)根据人造卫星的探测资料,在2000~3000公里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 常接近,这个高度可以大致地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在80~500千米的高空,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即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中 的氧和氮的分子被分解为离子,使大气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又叫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我们能听到很远地方电台的广播,就是电离层的作用设问)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单元学习中,什么地方提到电离层?(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太阳活动的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 此时在电离层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理解和掌握两大内容:第一,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正 确认识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生存环境的重大作用,反过来人类活动也会对大 气组成成分带来影响,甚至是负面影响第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 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大气各层最基本的特征我们应掌握各层的特点以及各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后作业]1.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原因是由于热量主要来自( )A. 地球内部 B.地面长波辐射C.大气辐射 D.太阳短波辐射答案:B2. 有关对流层所达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纬度地区小于高纬度地区 B.某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D.高原地区大于平原地区C.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 答案:B3.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C以上,但在其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其主要原 因是( )A. 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散热C.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D. 该层大气的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答案:C 4.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EMBED MSPhotoEd.3EMBED MSPhotoEd.3(1) 图中字母代表的各层名称分别是:A ; B ; C 2) 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这是因为 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的这种垂直变化,导致该层大气 运动显著3) 臭氧层位于 层,该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 ,原因是 这种气温分布又导致该层大气以 运动为主4) 在这三层中, 层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层中的能反射无线电波; 层利于高空飞行。
其中A、B二层大气运动的差异是5) 某地近地面气温是32C,这里的对流层高度为16.8千米,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是 ( )A. —100.8 C B. —68.8C C.—132.8C D. —42.8C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 递减地面辐射对流(3) 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该层大量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平流(4)A(对流层)C (高层大气) 电离层 B (平流层)A层对流运动显著,B层以水平运动为主(5)B•板书设计第二单元大气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 大气的组成EMBED MSPhotoEd.3EMBED MSPhotoEd.3二、 大气的垂直分布1. 划分大气层的依据一一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等2. 大气的垂直分布高度范围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活动关系对流层低纬度高高纬度低平均为10~12 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递减率0.6°C/100m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稀薄,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