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述评.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320374263
  • 上传时间:2022-07-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述评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述评  1集聚经济与产业集聚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哈里斯的市场势理论、缪尔达尔的因果循环积累效应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框架,通过厂商层次上的报酬递增、运输费用、要素流动和互相作用分析,为传统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科学分析产业空间集散提供了新的启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造成的对企业消费效率的促进效应产业集聚是指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的集中  潘文卿研究说明存在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全域方位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且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将趋于明显王晓轩,张璞,李文龙阐述了产业区聚集和扩散的历史形态,并分析了聚集的原因及其理论开展郝寿义,范晓莉在FE模型根底上引入企业异质性因素,研究不同经济主体的区位决策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并用中国的经历数据验证了理论假说  2022年,我国专家学者分别从吸引FDI、消费性效劳业专业化、多样化〔王、市场潜能对效劳业的集聚进展了研究,得出城市效劳业集聚有利于吸引FDI、消费性效劳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平衡关系、市场潜能与城市效劳业聚集程度呈正相关,城市市场潜能进步1%,其效劳业集聚程度进步0.2%左右等结论;  同时,丘兆逸分析并验证了国际垂直专业化集聚影响中国环境污染之间存在U型关系,指出当前的国际垂直专业化集聚指数已经超过了拐点。

      何雄浪开展了多地区的资本创造模型,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分析地区资本收益、资本创造与产业空间分异的关系并解释了产业空间分异的产活力理  2区域经济差距  学者从新经济地理学空间的非均质性出发,探究了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赵祥认为从市场一体化的程度看区域经济差距在长期内会经历四个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特征表达了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差距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络许德友指出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后,市场获得是我国区域间城市经济开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李鼎,赵文哲尝试从公共支出的"需求效应"和"消费效应"两个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开展不平衡做出解释  针对区域开展差距,郑长德认为降低创新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本钱的政策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陈健生,李文宇指出本地市场效应在市场规模对空间经济构造的影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大力开展交通根底设施,缩减经济间隔 ,促进集聚经济,到达区域内趋同,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开展  3城市经济集聚  经典的新经济地理框架是只包含居民〔家庭〕和企业的两主体模型,以往作为外生的〔地方〕政府的行为,也渐渐被学者纳入研究范围  覃一冬研究发现中间产品投入、劳动里市场共享和技术溢出都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后两者那么呈现离心力作用。

      钱学锋,黄玖立等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和产业集聚经济与企业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来引导地方政府实现自发的税收协调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提出应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使这种自发的协调机制成为中央政府通过地区间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进展协调之外的一种有益补充  覃一冬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经济集聚机制,构建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的计量模型,通过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与经济政策因素均显著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柯善咨,赵曜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资本流动模型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资本积累的影响,通过检验得出结果:集聚效应导致大城市以更高的效率吸收资本,城市规模增长促进了资本深化  4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  张文武将异质性劳动力及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多样化贸易本钱同时引入空间经济模型,建立了一般平衡模型分析结果说明,低本钱约束的人力资本比高本钱约束的普通劳动力流动更容易打破空间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对称平衡,促使产业空间构造稳定地向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集聚  研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两种研究范式在劳动力流动影响区域收入差距的内生作用机理、劳动力流动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方面也各异,对待劳动力与区域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不同。

      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开展程度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开展是互相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地区间消费者偏好程度及区域房价差异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进而诱发产业转移  学者认为,地区间实际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区域效应和集聚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后者起主要作用贸易自由化可能扩大或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这主要取决于地区相对产业份额以及本地与国外市场接近程度同时,地区工资对市场潜力的弹性系数在0.75-0.77之间,临近高市场潜力的地区,工资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进步,但这种影响在地理范围上比拟有限谢长青,范剑勇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外来人口变量对区域城市工资存在正向影响,即外来人口引致市场潜能增加并导致区域工资上升的价格效应  5企业与创新  企业是经济开展的核心主体,而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差异是比拟明显的,标准新经济地理学的假定忽略了企业的异质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引入企业异质性是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标志之一  2022年以何雄浪为代表的学者在考虑异质效应的根底上,分析了企业消费规模、劳动消费率与本地市场需求的关系;影响地区企业效益的系列因素;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展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说明:全国范围内,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依次为本地市场需求、劳动消费率、工业品价格指数与进出口总额,且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规模呈负相关认为资本收益率、市场环境的完善、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增加、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地区间企业消费技术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消费技术程度与固定本钱呈正向变动关系  在创新方面:徐海英,朱国传关注和评价了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嵌入"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进展情况,同时也对中国相关研究存在的缺乏做出一些考虑陈永志,张美涛认为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区位等是影响国际价值的新因素因此,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中,必须加强科技研发才能,使知识尽可能大的发挥外溢效应,进步我国的劳动消费率;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建立鼓励创新制度,吸引和培养人才,丰富我国的人力资本资源  纵观近年我国专家学者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面板数据统计检验和相关案例分析说明大局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推论是正确的,当然还有局部推论没有得到实证的检验在数据的选择上,多项选择择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分析单元,对市以下行政区域的分析略显单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