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_王彦承.pdf
6页汉 语学习 109 年第6期 (总第6 0期) 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 王 彦 承 本文试 图通过 汉日语音对比 , 揭示日本人 学 习汉语 发音的难点 、 造成 发音错误的原 因及 其规律 , 从而探索对日汉语语音教学的方法 为了便于进 行语音分析和对比 , 文中采用如下标音办法 : 汉语音素用 汉语拼音符号后加国际音标来表示 日语音素用日语平假名后加国际音标来表示 但因假名为音节符号 , 所 以当国 际音标代 表的 是假名音节中的元音时 , 假名后直接加国际音标 , 如 : 亏〔〕 ; 当国际音标代表的是假 名音节中的辅音或半元音的时候 , 在假名与国际音标之间加 “ ·”, 如 : 力 、 · 〔 k〕 、 华 · 〔j〕 一 、 音素对 比 : 1 . 元音 : 汉语 中共有基本元音十个 :a 〔 A 〕 、 o 〔 o 〕 、 e 〔 $〕 、 〕 、 i〔i〕 、 u 〔 u 〕 、 位〔y〕 、 一i〔l〕 、 一 让飞〕 、 e r 〔 二〕; 日语中共有元音五个 : 南 〔 a〕 、 协 〔i〕 、 今〔山〕 、 定〔 e 〕 、 招〔 从数量上 看 , 二者相差一 倍 。
日语元音中与汉语基本元音完全相 同的只有两个 , 即‘ ” 〔i〕和扫〔 〕, 还有两个分别与汉 语元音a 〔 A 〕的条件音位变体〔 a 〕和 e〔 劝的条件音位变体〔 e〕 相 同的元音 , 即南〔 a〕 和元〔 e 〕 , 汉语元音中根本没有的只有一个弓〔 从这 一对比中可以看出 , 日本人要 想掌握汉 语十个 基本元音的发音 , 其中八个都是需要 重新学习的 由于这八个元音的发音部位 、 发音方法 与 日语 语音接近的程度不同 , 所以对日本人来说其难易程度也各异 , 其中最容易掌握的是a 〔 A 〕 、 ‘〔 已〕; 其次是位〔 y〕 、 u 〔 u〕 、 一 i〔1〕 ; 难度最大的是 e 〔 $〕 、 e r 〔 二〕和一i以〕 a〔 A 〕 : 与日语岛〔 a 〕相比 , 汉语的 a 〔 A 〕舌位略靠后 , 开口度较大 , 声音较宏亮 由于这 一细微差别极 易被忽略 , 所以日本人常把 “ 大 ”、 “他” 等字 的韵 母读成〔 a 〕或〔g〕 〔 c 〕 : 此音虽不难 , 但有些日本人受英语发音的影响 在读 “ 学 ”、 “月” 等带位e韵母 的字时 , 展唇过宽 。
位〔y〕 : 日本人发这个音最常见的毛病是圆唇不够, 也有个别人把它发成央元 音〔 u 〕 纠正时可让学 生先发同位元音〔i〕 , 把音拖长 , 舌位不变 , 将唇由展变圆 u 〔 u 〕 : 此音与日语弓〔〕舌位相 同 , 区别在于u〔 u 〕是圆唇音 , 而今〔 〕不圆唇 日本人 发 这个音的毛病不是唇圆不起来 , 就是圆唇后向前突出不够 因此 , 教这个音时 , 老师必须 用夸张的口型示范 , 以引起学生的重 视 同时要强调反复练 习 , 使学 生 习惯成自然 成$〕 : 这也是日本人最难发准的元音之一 发不准的关键是找不准舌位 , 不是发成 〔〕 , 就是发成〔习 有效的纠正方法也是利用 “同舌位转 化法 , 先让学生发〔的 , 找准 舌 位 , 然后把唇向两 侧自然展开 衍〔 二〕 : 教 此音最好在学生发准 e 〔钓的基础上进行 , 可收顺水推舟之效 为让 学 生理解 舌尖向硬窦卷起的要领 , , 可辅之以手势 用一只手五指并拢代表舌头 , 指端为舌尖 ; 另一只 手代表口腔内的硬颗 、 软案 先用两手做出发 e 〔劝音的示意动作 , 然后教师边发e r〔 二〕 , 边 将代表舌尖的指端向 “硬额” 方向上翘 。
一i〔 1〕和 一i以〕这两个特殊元音单教不太容易, 最好与辅音 z 、 c 、 s和z h 、 h 、 sh 、 r 一起教 , 只要这七个辅音会发 了 , 〔1〕和〔 飞〕自然也就会了 特别应向学生强调的是这两个特 殊元音在汉语拼音中的书写形式与实际发音的关系 尤其是在初学者中 , 把 一i以〕 、 〔D 读 成〔 i〕的时有发现 , 应 引起注意 2 . 半元音 : 汉语中有两个半元音 : 〔 y〕和〔 w 〕 ; 日语也有两个半元音 : 巾 · 〔j〕和朽 · 〔 w 〕 两种语 言中的半元音虽不尽相同 , 但由于汉语中的两个半元音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界限的 , 而且从教学实践看 , 汉日语言币半元音的异同 , 对日本人学习汉语发音并无影响 , 因此无须 赘述 3 . 辅音 : 汉语中共有辅音二十二个 , 其中清辅音十七个 , 浊辅音五个;日语中共有辅音二十一 个 , 数量跟 汉语相差不多 , 但其中清辅音只有十个 , 不及汉语多 , 而浊辅音却大大多于汉 语 , 有 一卜 一个 在汉语的二十二个辅音中 , 只有八个是日语中也有的 , 约占辅音总数的3 6% 。
这八个辅 音是 : b〔 p〕 、 m〔m〕 、 d 〔 七〕 、 n 〔 n 〕 、 9〔k〕 、 z 〔ts〕 、 s 〔 s〕 、 n g〔习〕 日语中没有的是十四个 , 占辅音总数的近6 4% 它们是 : p〔p ‘ 〕 、 f〔f〕 、 t〔t ‘ 〕 、 I〔l〕 、 k〔k ‘ 〕h〔x〕 、 j〔七 〕 、 q〔 t ‘〕、x 〔〕 、 z h 〔七吞〕 、 eh 〔t舀 ‘ 〕 sh〔 舀〕 、 r 〔孔〕 、 e 〔 ts ‘〕 日语中除八个与汉语相同 的辅音而外 , 也有十三个辅音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 杏工 · 〔b〕 、 众 · 〔中〕 、 忆 · 〔d〕 、 弓 · 〔 r〕 、 力; · 〔g〕 、 番孟 · 〔 h〕 、 了 · 〔d3〕 、 芍 · 〔七丁〕 , b · 〔了〕 、 l乙 · 〔卫〕 、 少 · 〔卜 i〕 、 多 · 〔 d z 〕 、 人 · 〔N〕 从以上对比来看 , 汉语和日语的辅音虽然 总 的数量不相上下 , 但就其音质来分析则是小 同 而大异 所谓 “小同” , 也并非等同 在上述八个两 种语言共有的辅音 中 , 除〔 n 〕 、 〔m〕 、 〔们 外 , 其余五个就有许多日本人 发 不准 。
他 们常把b〔p〕 、 d〔t〕 、 g〔k〕发成近乎送气音的一种 模 糊音 , 把 z 〔七 s 〕 、 c 恤 ‘〕 (此 音虽属日语中没有的送气辅音 , 但其 发音难点与 z 、 s相同 , 所以放在一起讨论) 、 成s〕发成圆唇音 这实际上也是受母语语音干扰而出现 的一种负迁移现 象 日语假名嗜 、 九 、 力 》的前置辅音本来与汉 语的b 、 d 、 g完全一样 , 可是当日本人单念这 三个假名时 , 发出 的辅音在中国人听来就很象送气音 ; 而在念以 浊辅音〔b〕 、 〔 d 〕 、 〔g〕为 前置辅音的假名曦 , 忆 、 力; (非鼻化)时 , 发 出的辅音在 中国人听来倒很象汉语的b 、 d 、么 根据这种现象 , 在纠正日本学 生把汉语的b 、 d 、 g发成送气音的错误时 , 借助日语的曦 、 汀 、 力 ; 来加 以引导 ,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当然也要 防止学 生把清辅音浊化 ; 日本人习惯 于把汉语的 z 、 c 、s 圆唇化 , 是受日语假名犷 、 、 寸 读音的影响 这三全假名分别 读作〔 d z 幻 、 以su l〕 、 〔 s〕 , 其前面的辅音本来并不是 圆唇音 , 但由于 后面的元音是 圆唇元音 〔斑〕 , 所以口本人习惯于将整个音节圆唇化 。
汉语的 z 、 c 、 s与 日语了 、 、 寸 的辅音相同或相近 , 于是日本人就很容易把 z 、 c 、 s混合于 了 、 、 寸 让学 生把圆唇改为展唇并不难 , 难的是 不易巩固 , 反复性大 因此必须 随 时提 醒 , 反复操练 , 方能奏效 所谓 “大异”, 是指汉日两种语言中各有十余个辅音是对方所没有的 那么在教汉语中这 十四个日语所没有的辅音时 , 是 不是就跟日语辅音毫无关系了呢?不是 通过汉日辅音对比 可 以发现这 二 者之 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 系 , 而这些对应关系无不具有两面性 : 教学中 如不注意充分利 用这些对应关系 , 它就会成为影响学生 正确掌握汉语辅音发音要领的消极 因 素 ; 相反 , 有意识地 通过对比 , 让学 生了解对应双方的异同 , 帮助 学 生自觉克 服语音习得中 可 能出现的负迁移现象 , 就 能把 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 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大异 之中也 有 , ’同” 这些对应关系大致可分为两 类 : 一类可称之为 “纵向对应关系”, 即发音部位相同而 发 音方法不同的对应关系 ; 另一类可称之为 “横向对应关 系 ”, 即发音部位不同 而发音方法相 同的对应关系 。
下 面分别谈谈 两类对应关系在辅音教 学中的运 用 在日语辅音中可 以找到纵向对应关系的 汉语辅音有p〔 p ‘〕、 t〔七 ‘ 〕 、 k〔k ‘〕、 e 〔 ts ‘〕、 l〔l〕 与之 呈纵向 对应关系 的日语辅音是曦 · 〔 p〕 、 九 · 〔 t 〕 、 力 、 · 〔k〕 、 · 〔七 8 〕 、 弓 · 〔 !〕 关于送气音 , 前 面 已经谈过 , 此处从略 汉 语辅音l F l〕日语中没有 , 但日语中却有 一个发音 部位与 它一样的舌尖齿酿辅音仑 · 〔 这两个音都是浊 辅音 , 不 同之处只是汉语的〔}〕是边 音 , 而日语的〔 r 〕是 闪音 教 这个音时 , 只 要抓住这一 特 点 , 让日本人在发〔 〕 时 , 舌尖抵 住 齿酿不 要急于离开 , 让气流从舌两边通过 , 就成了〔 l〕 在H语辅音中可以找到横向对应关系 的汉语辅音有f〔 f〕 、 h〔 x 〕 、 j〔七 ; 〕 、 q〔七 ‘ 〕 、 x 〔 〕 、 么h 〔 t备〕 、 e h〔t, ‘〕、 h〔 昌〕 、 r 〔 ; 〕 与之呈横向对应关系的日语辅音是么 · 〔中〕 、 子次 · 〔h〕 、 D · 〔d 3〕 、 乞 · 〔t了〕 、 匕 · 〔了〕 。
因为日语的匕 · 〔 ds〕 、 仑 · 〔 七了〕 、 匕 · 〔丁〕为舌 叶前 颗音 , 介 于 汉语 的舌面中颗音j〔 七 〕 、 q〔t ‘〕、 x 〔 〕 与舌尖硬叛音 zh〔 t吞〕 、 e h〔t昌 ‘〕、 h〔昌〕 、 r 〔幼之 间 , 所 以日语的〔d3〕 、 〔 七J〕 、 〔幻可与上述两组汉 语辅音形 成共用横向对应关系 横向对应关系明确之后 , ·教 学约 重 点就在于调整 学生 的发音部位了 比如 , 汉语的f〔f〕 与日语的么 · 〔们 、 都是擦音 , 它们唯一的区别是〔f〕为唇齿擦音 , 而 〔和 为双唇擦音 教 〔f〕时 , 教师只要做 出上 齿自然接触下唇的示范动作 , 叫学生模仿就可 以 了 又如 , 汉语的 h〔 x 〕是舌根与软 颗形成的擦音 , 比日语的擦音曦 · 〔h〕舌位略靠前已些 , 教师只要 用手势将 这 一差别示 意给 学生 , 学生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在这类对应关系中 , 较难而又容 易被忽视 的 是j〔如〕 、 q〔t‘〕 、 x 〔卯 与匕 · 〔d3〕 、 右 · 〔七了〕 、 b · 〔约的区别 这 也是日本人往往把汉 语的 j 、 q 、 x 发成日语的匕 、 芍 、 匕的根源所在 。
纠正方法是借助手势 , 帮助学生搞清汉语 j 、 q 、 x 是舌面 中颗音 , 而日语的匕 、 仑 、 b 是舌叶前颗音 两 相比较 , 前者是舌面较高 , 与 中颗之间形成的塞擦音或擦音 ; 后者是舌叶较高 , 与前颗之间形成的塞擦音或擦音 z h〔 七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