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读课与自读课导入方法研究.docx
4页讲读课与自读课导入方法研究 摘 要:导入是语文课的一门学问,对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而自读课与讲读课由于课型不同,可以在导入形式上有所不同,本文将根据具体案例来研究各自导入的侧重点 关键词:导入;自读课;讲读课 一、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异同 语文课本的内容分为两类:讲读课文(精读课)与自读课文(略读课)这两类课文的最终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即提高学生的品析、理解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教学方式又各有不同:讲读课文是系统地由字词积累、文义梳理、字句赏析、手法品析最终上升到情感把握的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说是讲读课文的延续与深化,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讲读课文的前提下,从课文中获取基础知识,阅读方法及经验,并自觉、准确地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正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到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极终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简单来说,讲读课文就是“知”的过程,自读课文就是“行”的过程,学生只有“知行结合”,才能走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二、以个案为例品析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导入内容与方式 (一)以散文体裁为例研究自读课的导入方法 曾经在备课时见到关于九年级下册《人生》这篇课文的导入。
教师是这么讲授的:“古往今来许多人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下些启示还未讲授课文便以名人名言的方式直切主题导入,学生一时间不会对这些话语产生深刻的理解与情感共鸣所以,只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与之相比,七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授散文《土地的誓言》时,方式就更为接近学生,接近生活她课前让两位同学以散文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家乡的美景,然后请这两位同学为大家朗读,并让其他同学猜猜他们的家乡在哪里,从哪些语言中可以得知,期间学生听得都非常投入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这样的环节为下一环节猜猜作者的家乡在哪里做铺垫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很高同学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并且是切切实实来自身边的同学这样,语文这一学科的实践性就不会被架空从这两节课的对比中,我认为,导入特别是自读课的导入,与其要教师全权负责搜寻材料,不如细心发现就地取材,从我们同学的创作中或者作业中吸取精华,这样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二)以说明文体裁为例研究自读课的导入方法 以《桥之美》这篇说明文为例,我在听课时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一位教师的导入简明扼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桥的美体现在哪里教师接着说:“好,那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寻找桥之美这位老师忽略了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并且是一位画家所写,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不免最终落入咬文嚼字的地步,而一开始学生想知道的美并未真正发掘另外一位老师以多媒体图片导入,画面中有桥有周边的风景,然后请同学欣赏这些画面美在哪里学生虽说不出理论性的话语,但整体上都会有所感知并陶醉在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描述画面的语言也非常优美这再进行导入,如果没有了这座桥,画面还会如此美丽吗?桥在画面中生活中的美丽之处不可否认,语文课应关注文本,但语文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在感受文字美的同时还应感受到那份来自自然的或来自心灵的美,这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以小说体裁为例研究讲读课的导入方法 在讲授《孔乙己》《范进中举》之一题材的课文时,我所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以封建制度的腐朽来导入的,并且都是一些宏观上对读书人、制度、国家的危害。
学生未经历过也就无从感知所以,在导入中,教师还应当学会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比如,有位教师以宋徽宗的劝学诗导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在这样的引诱之下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或发生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这样的导入,学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危害所以,当导入要触及的是抽象的内容,教师还应当化抽象为具体,将远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拉进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有继续跟随的认同感切忌开篇就讲一些华而不实的议论文段或看似恢弘到排比句,这样只会让教师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学生只是一个“看客”或“听客” 综上,从自读课的导入来看,应提升学生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前文已论述到,自读课本应就是学生由“知”落实到“行”的实践过程教师还不妨将导入这一环节交给学生,形成学生自主、接近主体、形式多样的导入环节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讲读课的导入来看,对于文章或背景、或主题、或人物,不管哪一方面的触及,教师都应当思考应使学生乐于听,易于吸收,而不是满堂灌。
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感知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从导入环节即可进行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