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案例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docx
5页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语文要素阅读: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习作: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人文主题感受有的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体会父母对孩子真诚的爱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课前准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1.查找作者相关资料2.朗读课文,运用词典阅读3.根据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教学过程一、关注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读了课题,发现了什么?(一对反义词、双引号)2.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文中人物对话作为课题,要加双引号)3.学生自读阅读提示,说说本篇课文学习的要求1)父母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2)巴迪又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所饱含的爱?(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如何看待这两种方式的爱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加拼音的生字,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含有生字的词语:(出示课件)誊写 鼓励 出版 慈祥 谨慎3.教师指导易错字。
1)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区分“誊”和“誉”两个形近字,可以通过组词“誊写”“荣誉”来帮助记忆2)通过组词“吉祥”“详细”,区分“祥”和“详”两个同音字三、自主阅读,体会情感1.默读全文,结合学习单自主阅读,完成表格,再集体分享勾画相关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你的感受,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有什么不同,小时候巴迪对这份爱的看法,长大后巴迪对这份爱的看法母亲的爱,________父亲的爱, 2.全班分享母亲的爱1)“兴奋地嚷着……”,嚷是怎样的?请你嚷嚷看平时什么时候会嚷嚷,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这个学习单旨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想一想的基础上再写一写,印象会更深刻2)“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你从这个“雨点般”体会到了什么?(母亲一直在赞美“我”,母亲非常激动)(3)“‘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从“奇妙”和“上前”说明母亲真的觉得“我”写的诗精彩极了,想让父亲的评价也和她一样4)母亲对父亲的嚷道,这一次嚷和前一次一样吗?为什么?(5)指导朗读,想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份爱3.全班交流父亲的爱。
1)父亲面对“我”的诗是什么表现?这里有爱吗?(2)“我”自己会判断,说明父亲想用他的方式来教育“我”3)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争吵也是爱吗?他们是在为巴迪吵架,说明他们都是为了孩子,都是爱孩子4.全班分享:为什么父母的看法会不一样呢?母亲觉得是“我”七八岁写的第一首诗,应该鼓励;父亲却觉得这首诗还不是很好,还需要“我”继续努力5.全班分享:小时候的巴迪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呢?(1)第3自然段的“整个下午、自豪感、最漂亮、认认真真、满怀信心”可以感受到巴迪的高兴、自豪,期待着父亲的表扬第4自然段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可以感受到巴迪的迫不及待2)从第14自然段的“冲出、跑进、扑到、失声痛哭”感受到巴迪备受打击,心里很难过说明当时的巴迪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6.全班分享:长大后的巴迪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不同评价的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码头风云》的相关资料,可深刻地感受到巴德·舒尔伯格的成就之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更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示:(1)几年后,“我”不得不承认父亲的做法是对的2)现在,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3)母亲的表扬给了“我”鼓励,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给“我”警告的力量,时常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4)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抽生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这两种爱的感悟7.教师小结: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蕴含了父母对“我”的爱学生再次齐读第16、17自然段重点句子1)“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2)“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努力地向前驶去四、联系实际,表达看法1.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你更想得到哪一种爱?尊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2.生活中你有过巴迪类似的经历吗?当时你误解父母了吗?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小组交流,全班分享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主人公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从课题入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教学过程中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的印象深刻文章结束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表达看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父母的爱,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有理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