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政统与道统之间 董仲舒思想探要.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0428363
  • 上传时间:2017-10-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政 统 与 道 统 之 间 : 董 仲 舒 思 想 探 要□张 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内 容 摘 要 】 殷周时代,社会高度 统合,政教合一,政统与道统更未分成就形式言,学在王官,官师合一;就内容而言,三代以礼为治,至春秋“ 道为天下裂” ,以诸子百家为标帜的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相分化,道 统与政统得以分立然而,由于道统与政统脱胎于周礼体系,因此在两者的内在精神和终极旨归上,都有彼此 统摄 、整合而实现统一的意志和驱力,一俟政治上走向统一,道统与政统的复归统合便势 在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亦历史之必然但 汉武帝与董仲舒 对于儒学之成为意识 形态的理解、寄托和期许是迥异的,前者秉执工具理性,立足政统,借儒学为其统治合法性的支持,并使之沦为治术;后者则基于价值理性,将儒学理解 为道,一种社会理想,以及达成这一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坚持儒学对政统的指导 意义董仲舒 对原始儒学损益的根本旨意在于,通过儒学自身的转化,使其更契合时代精神之需要,实现儒学之道向行政的落 实,实现理想企划与实际运作的沟通,从而将儒家 终极价值关怀贯彻到具体的政治设计、 规划和安排之中,切实达到道统对政统的统摄 、整合。

      学界所谓董学之“得”、之“ 失”均系于此 关 键 词 】 道 统 ;政 统 ;董 仲 舒 思 想 ;儒 学 ;汉 初 政 治 作 者 简 介 】 张 平 ,河 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员 ,主 要 从 事 中 国 哲 学与 思 想 文 化 史 研 究 董 仲 舒 在 中 国 学 术 史 和 思 想 史 上 大 略 算 得 上 屈 指 可 数 的 最 富 争 议 性 的 古 代 思 想 家 之 一 而 争 议 的 焦 点 之 一 是 董 仲 舒 思 想 是 否 入 得 儒 家 道 统 之 谱 系 更 看 重 儒 家 之 “真 ”之“醇 ”的 守 成 论 者 , 以 为 董 学 杂 糅 诸 子 , 偏 离 儒 家 之 正 道 , 不 承 认 其 接 续 了 儒 家 真 脉 , 故排 斥 其 进 入 儒 家 道 统 谱 系 ; 而 更 主 张 儒 家 应 时 而 变 的 发 展 论 者 , 则 以 为 董 学 仁 义 为 本 , 融会 百 家 , 形 成 新 儒 学 , 诚 然 乃 儒 家 道 统 之 脉 绪 笔 者 同 意 后 者 ; 但 进 一 步 认 为 , 此 一 争 议不 是 理 论 本 身 的 问 题 , 而 是 一 个 历 史 地 实 践 的 问 题 。

      董 学 在 继 承 原 儒 根 本 精 神 的 主 旨 之 下 ,对 孔 儒 确 有 损 益 , 但 这 种 损 益 应 置 于 作 为 大 儒 的 董 仲 舒 所 面 对 的 汉 初 大 的 文 化 语 境 和 政 治遭 际 之 中 , 应 置 于 当 时 社 会 的 知 识 背 景 之 下 , 应 置 于 汉 初 道 统 与 政 统 相 摩 相 荡 的 局 面 之 中去 考 量 、 去 解 读 , 唯 如 此 , 方 可 会 解 并 揭 橥 董 仲 舒 之 改 造 原 儒 成 就 其 新 儒 学 的 理 论 与 实 践之 深 致 , 方 可 洞 悉 董 学 之 于 儒 家 传 承 的 意 义 一 )王 充 《 论 衡 ·实 知 篇 》 载 : “孔 子 将 死 , 遗 谶 书 曰 : ‘不 知 何 一 男 子 , 自 谓 秦 始 皇 ,上 我 之 堂 , 踞 我 之 床 , 颠 倒 我 衣 裳 , 至 沙 丘 而 亡 ’……又 曰 : ‘董 仲 舒 乱 我 书 ’”( 按 “乱 ”训 为 治 或 理 , 整 理 发 挥 之 意 ) 所 谓 孔 子 遗 谶 , 显 然 为 汉 儒 荒 诞 之 伪 造 , 不 足 为意 ; 但 此 所 谓 遗 谶 却 恰 恰 道 出 了 秦 汉 之 间 儒 学 命 运 的 两 大 遭 际 及 两 大 转 折 , 即 一 是 秦 始 皇焚 书 坑 儒 致 儒 学 罹 难 而 衰 , 二 是 董 仲 舒 应 时 而 起 , 治 经 书 而 重 振 孔 儒 之 绝 学 。

      对 于 董 仲 舒 之 于 儒 家 的 历 史 意 义 , 王 充 评 断 : “文 王 之 文 在 孔 子 , 孔 子 之 文 在 仲 舒 《 论 衡 ·超 奇 篇 》 ) 文 王 既 没 , 孔 子 承 其 绪 光 大 其 文 脉 于 不 坠 ; 孔 子 既 死 , 董 仲 舒 嗣其 遗 发 扬 其 学 统 而 济 时 , 从 文 王 而 孔 子 而 董 仲 舒 , 儒 学 精 神 一 脉 相 承 刘 歆 表 达 得 更 分 明贴 切 : “仲 舒 遭 秦 灭 学 之 后 , 六 经 离 析 , 下 帷 发 奋 , 潜 心 大 业 , 令 后 学 者 , 有 所 统 壹 , 为群 儒 首 ”( 《 汉 书 ·董 仲 舒 传 》 ) 可 见 儒 学 至 董 仲 舒 实 一 大 转 折 , 进 入 一 新 进 境 董 仲 舒 所 以 赢 得 这 等 历 史 嘉 许 , 主 要 缘 由 有 二 , 其 一 , 审 时 度 势 , 发 挥 和 利 用 儒 家深 植 传 统 社 会 中 的 固 有 的 思 想 文 化 优 势 , 洞 悉 和 把 握 汉 帝 国 统 治 者 的 政 治 愿 望 及 文 化 志趣 , 进 而 利 用 政 治 威 权 , 实 现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将 儒 家 推 上 了 帝 国 意 识 形态 之 至 上 宝 座 , 成 为 号 令 天 下 的 统 治 思 想 和 学 说 。

      其 二 , 与 时 相 偕 , 发 明 儒 学 的 时 代价 值 , 贯 综 和 整 合 百 家 , 契 合 时 代 的 脉 动 , 历 史 地 对 儒 学 进 行 创 造 性 转 换 , 赋 予 儒 学 发 展以 新 的 内 涵 、 新 的 形 态 , 证 成 一 代 新 儒 学 汉 承 秦 制 而 又 如 何 才 能 免 蹈 秦 之 覆 辙 , 实 现 汉 王 朝 天 下 长 治 久 安 , 一 直 是 汉 初 统 治 者思 考 的 重 大 问 题 汉 初 之 所 尚 黄 老 , 作 为 秦 王 朝 独 崇 吏 道 , 厉 行 酷 法 苛 政 的 反 动 , 在 政 治实 践 上 表 现 为 “与 民 休 息 ”方 针 的 实 施 在 一 段 时 间 里 , 社 会 冲 突 得 以 缓 解 , 社 会 元 气 也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有 所 恢 复 但 是 , 正 如 阎 步 克 先 生 所 指 出 的 那 样 , 黄 老 思 想 “清 静 无 为 ”的 消 极 倾 向 , “削 弱 了 它 在 一 个 复 杂 文 明 社 会 中 的 能 动 性 黄 老 的 ‘君 人 南 面 之 术 ’其策 划 、 谋 略 和 权 术 的 方 面 决 不 是 足 以 向 社 会 民 众 发 动 号 召 、 宣 传 的 那 种 东 西 。

      它 以‘道 ’为 本 , 遂 使 仁 、 爱 、 孝 、 义 等 社 会 基 本 价 值 丧 失 了 ‘本 ’的 至 上 意 义 其 反 人 文或 反 文 明 的 倾 向 , 又 大 大 降 低 了 它 充 分 利 用 文 化 影 响 和 思 想 之 力 量 的 可 能 性 ”[1] 黄 老之 学 的 根 本 旨 趣 , 终 使 其 难 以 为 整 个 社 会 所 认 同 , 形 成 社 会 的 精 神 凝 聚 力 、 轨 范 力 和 统 摄力 , 为 新 型 的 民 族 国 家 的 长 治 久 安 提 供 文 化 支 撑 因 此 , 在 汉 初 生 产 发 展 和 财 富 积 累 的 同时 也 出 现 了 “网 疏 而 民 富 , 役 财 骄 溢 , 或 至 兼 并 豪 党 之 徒 , 以 武 断 于 乡 曲 宗 室 有 士 公 卿大 夫 以 下 , 争 于 奢 侈 , 室 庐 舆 服 潜 于 上 , 无 限 度 物 盛 两 衰 , 固 其 变 也 ”( 《 史记 ·平 淮 书 》 ) 新 的 社 会 矛 盾 又 大 量 滋 生 、 尖 锐 起 来 , 刚 刚 确 立 起 来 的 中 央 集 权 统 治和 宗 法 等 级 秩 序 又 面 临 新 的 威 胁 。

      形 势 的 发 展 和 变 化 使 黄 老 思 想 不 能 再 有 效 地 发 挥 范 导 社会 的 文 化 力 量 时 代 呼 唤 新 的 理 论 、 新 的 观 念 正 是 在 这 种 情 景 之 下 , 汉 武 帝 于 元 光 元 年策 贤 良 文 学 之 士 , “欲 闻 大 道 之 要 , 至 论 之 极 ”, 要 求 对 天 人 关 系 、 政 术 之 要 、 古 今 之变 等 哲 学 和 社 会 历 史 的 根 本 问 题 予 以 阐 述 针 对 汉 武 帝 的 问 题 , 董 仲 舒 立 足 于 当 时 的 政 治现 实 , 阐 发 了 “大 一 统 ”的 思 想 主 张 其 含 义 有 两 层 , 其 一 是 政 制 统 一 ; 其 二 是 更 深 一层 的 含 义 , 即 学 术 思 想 的 统 一 他 指 出 :《春 秋 》大 一 统 者 ,天 地 之 常 经 ,古 今 之 通 谊 也 今 师 异 道 ,人 异 论 ,百 家 殊 方 ,指 意不 同 ,是 以 止 亡 以 持 一 统 ;法 制 数 变 ,下 不 知 所 守 臣 愚 以 为 诸 不 在 六 艺 之 科 、孔 子 之 术者 ,皆 绝 其 道 ,勿 使 并 进 ,邪 辟 之 说 灭 熄 ,然 后 统 纪 可 一 而 法 度 可 明 ,民 知 所 从 类 。

      《天人 策 》)董 仲 舒 把 “大 一 统 ”看 作 是 天 地 间 的 普 通 原 则 , 无 处 不 在 , 无 时 不 有 ; 他 认 为 实 现 和 维 护政 制 的 统 一 , 就 必 须 形 成 一 统 的 思 想 学 术 , 一 尊 儒 学 , 抑 黜 百 家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在 这 里 定 一 尊 于 “孔 子 之 术 ”, 绝 百 家 “邪 辟 之 说 ”之 道 , 主 要 是董 仲 舒 向 汉 武 帝 进 荐 的 一 种 治 术 , 即 政 治 方 策 和 政 治 举 措 , 希 望 通 过 这 一 治 术 的 实 施 , 以一 统 纪 , 明 法 度 , 维 护 王 权 的 权 威 和 政 治 秩 序 的 稳 定 而 要 真 正 确 立 儒 家 在 汉 帝 国 意 识 形态 的 统 治 地 位 , 以 儒 学 一 统 学 术 天 下 , 不 仅 仅 有 赖 于 政 治 威 权 的 扶 持 , 而 更 重 要 的 是 , 儒家 学 说 本 身 也 必 须 适 应 一 统 的 中 央 集 权 政 治 制 度 形 成 的 客 观 现 实 , 改 变 其 政 治 守 成 主 义 的价 值 旨 趣 以 及 由 此 而 形 成 的 学 说 面 貌 , 从 自 身 中 开 发 出 与 帝 国 王 权 一 统 政 制 的 意 识 形 态 期待 相 符 节 的 思 想 资 源 , 为 以 草 莽 出 身 而 登 上 金 銮 殿 君 临 天 下 的 汉 王 朝 统 治 者 提 供 合 理 性 的论 证 和 合 法 性 的 支 持 , 从 而 方 能 实 现 其 帝 国 专 制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化 的 转 换 ; 同 时 , 儒 学 还 须以 护 持 一 统 的 政 治 秩 序 和 社 会 秩 序 为 标 的 , 在 学 术 思 想 上 兼 收 并 蓄 , 涵 摄 百 家 之 长 于 一 身 ,如 此 方 能 超 秩 百 家 , 褫 夺 百 家 独 立 一 隅 的 理 论 合 理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