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与传统法律文化.doc
10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引引 论论社区警务这一现代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八十年代,其理念和方式才“舶入”我国近年来,它与我国公安工作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实施的效果势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无论是警界还是研究治安工作的学者,对社区警务“趋之若骛”也就在情理之中,笔者也自然不敢免俗在众多研究社区警务问题的著述中,也有少量着眼于社区警务起源问题的研究有的从西方国家警务历史中探求社区警务的起源和发展,有的则认为社区警务应该起源于我国古代:认为从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家的著述和古代封建国家维持社会治安的某些制度和做法也可以探询到今天社区警务的某些痕迹,从而认为我国早就存在着社区警务的制度及其实施寻根求源自然有助于加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但寻根求源应首先立足于问题的内涵和实质,而不能在茫茫史海中简单地牵强附会有关社区警务的起源应该不是难解的问题, “自西方舶入”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但让其很好地植根于我国,为维护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服务,自然不能脱离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
笔者也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希冀探求社区警务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某种联系,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精华,为建立新型的社区警务制度提供借鉴一、社区警务一、社区警务(一)社区警务(一)社区警务1.1.社区警务的内涵社区警务的内涵“社区警务”是西方警学界使用的一个专门术语,其英文为自出现至今不过二十余年时间,80 年代初传入我国近年来,这一提法在我国使用频率颇高,有关社区警务的理论探讨呈百花竞放之势,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依笔者看来,目前的诸多著述中有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尚显得较为含混,即何谓“社区警务”的问题显而易见,研究社区警务如果不能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准确界定,则这一研究就可能因缺乏确定统一的逻辑起点而陷入模糊、混乱的境地1综合各种理论观点可以发现,目前关于社区警务内涵的界定,基本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把社区警务定位为一种“警察哲学”,或一种警务“理念”该观点出于英国警务改革家安德逊(Anderson) ,其意涵较为抽象,包容面较为宽泛第二层次,把社区警务描述为一种“警务战略”2所谓战略,指涉及全局性问题的重大谋划,是贯穿于一个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有决策中的指导思想战略意义上的社区警务,实质上就是倡导一1李忠信:《中国社区警务研究》群众出版社 1999 年出版2新华社 2006 年 10 月 8 日电文《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种以社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的警务楼态。
其特征是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工作社会化、治安对象前置化二)社区警务的定义(二)社区警务的定义社区警务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兴起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成果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历史背景、基本国情与警察实践的强烈反差,再加上不同的国民文化心理因素,对社区警务的认识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以下是繁多定义中有代表性的几条:1.1.美国休斯敦警察局的定义美国休斯敦警察局的定义社区警务是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实际上,其本质就是警方对社区认识的改变传统的与社区隔离的警务战略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而社区警务在警方和社区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盟,目的是通过双方的努力,创造更美好的邻里生活2.2.英国社区警务的旗手安德逊的定义英国社区警务的旗手安德逊的定义安德逊以“社区警务树”来阐明社区警务的本意其画面是一棵大树树干是警察机关,树枝、树叶、果实是警察机关中的各个部门与警种树下的土壤是社区大树根扎在教堂、学校、工厂、企业之中社区警务树体现了下列基本关系:(1)警务的成效依赖社会(社区)2)社会(社区)是打击与抑制犯罪的主体,也是警察建设的主要源泉。
3)所有警察工作,包括巡逻、刑事侦查、交通管理,都离不开社区3.3.英国莱斯特大学麦克金的定义英国莱斯特大学麦克金的定义麦克金认为,社区警务的形式是以社区为警察工作的重点社区警务的本质是理性化即在警务现代化之后按照时间、地点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理性地决定警务工作4.4.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的定义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的定义社区警务是欧美各国警察自 20 世纪 30 年代所兴起的一种警务改革方式它的核心是理性化,即在警务装备现代化之后,面对日益增长的犯罪而进行的返朴归真,追求传统的改革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罗马的太兴保甲制,古不列颠的自我警务制它的基本理论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它的基本方法是警察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双方的努力,再造社会和谐它的工作范围是以地区自治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它的工作目的不单纯地指向犯罪,而是整个社会与广义的安定与安宁因此,社区警务不能理解为一定区域内的警察工作,不能理解为在某一特定人群所进行的警察工作,更不能理解为某一种由公众参与的预防犯罪的方法社区警务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警务方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警察哲学[1]因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即社区警务革命只提出了警务革命的思想与理念,而没有赋予相应而具体的警务内容、任务目标,所以目前国内外警学专家与学者就社区警务的概念有三个层面上的解释:一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Community Policing”即以社区的警务,二是“Community –oriented Policing”即以社区为对象的警务,三是“Community -based Policing”即以社区为基础的警务。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兴社区警务革命之风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它是伴随着社会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权利平等化、犯罪责任社会化等新的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控制概念而产生的三)社区警务的内容(三)社区警务的内容1.1.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即专门机关要向群众进行遵守宪法、法律、治安管理法规、公共秩序及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帮助教育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2.2.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即依法对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的罪犯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对被监视居住的人,执行监视居住3.3.户口管理户口管理通过人口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等业务活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进行了解,重点管理暂住人口、重点人口,掌握其中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的动向,从而预防犯罪4.4.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创建安全社区,开展整体防控网络建设,动员和组织群众并结合人防、技防、物防,建立社区面、居民区和内保单位相结合的防范机制,提高安全社区的覆盖率5.5.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查破和协助侦破社区内发生或涉及社区内的刑事案件,保护重大案件现场,预防、制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四)社区警务对社会治安的意义(四)社区警务对社会治安的意义社区警务的思想产生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我国 80 年代初提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战略有相通之处1) ,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波动时期社会矛盾大量涌现、犯罪现象大幅增长情况下的产物,其实质是从以打击惩治犯罪为主要职责的反应型警务方式向预防减少犯罪为最终目标的主动型警务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社会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刑事犯罪一直居高不下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仅仅依靠警察控制犯罪是不可能的,控制犯罪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社区警务的基本理论认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抑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人民警察既代表政府依法行政,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这要求公安机关主要是派出所等基层一线单位必须立足社区,发挥好主导作用,广泛依靠党1海英.《社区警务教程》.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和挖掘社区资源,维护社区公共安全,从而实现全社会的长治久安二、二、 儒家的儒家的“德治德治”思想与社区警务思想与社区警务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其法律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其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德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 “以德服人”这里的“德”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当然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道德、品行仍然占大多数内容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政的辅助手段汉代大儒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大德而小刑”的思想历代儒家无一例外地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教化的力量大于刑杀,其理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意即统治者仅用政令和刑罚手段来治理人民,虽然可以使人不敢犯罪,但并不懂得犯罪的可耻;如果用道德感化并加强礼教,百姓就会感到犯罪可耻而愿顺从,从而得以在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儒家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倡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的言行,让民众懂得所谓的“孝悌之道”、 “忠恕之道”、 “爱人之道”,并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等级对民众进行教育希望通过长期的道德教化使社会充满“礼让”精神和“仁爱”精神,不仅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而且达到其所谓理想的“无讼”的境界当然儒家所谓的道德教化,不过是向人们灌输宗法伦理思想和等级观念,其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 “以德去刑”,以达到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目的。
诚然,儒家提倡的“德治”思想,不过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一种统治哲学,其思想内涵和实质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大相径庭但其中的一些思想精髓也不能说没有借鉴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也是我们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社区警务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宣传教育,集合警界和社会的力量来共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不仅单纯依靠对违法犯罪的惩罚,还必须通过道德和法制宣传和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从而遏制违法犯罪的源头,这也是今天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三、 法家的法家的“法治法治”思想与社区警务思想与社区警务与儒家思想不同,法家在预防犯罪、维护统治的理念上,提出了与儒家的“德治”针锋相对的“法治”当然法家的先驱者们也曾经十分重视道德规范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作用,管仲就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2”的犯罪预防理论他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认为人人都有廉耻之心,遵守礼义法度,才1 孔子《论语》2 《管子——牧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届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但他反对空谈礼义廉耻,认为只空谈礼义法度无补于时艰,要注重礼义法度得以贯彻实施的基础。
指出只有满足人民的生存欲望,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使人民免受冻馁,才能谈得上礼义廉耻,礼义法度的贯彻和社会秩序的实现才有基本的保障否则,人民的生存问题尚无着落,要求他们遵守礼义法度,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这种立足于经济的预防犯罪理论,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在当时提出是难能可贵的由此联想到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也必须关注社区的经济环境,积极参与社区的经济建设,关心社区群众的生活,才能调动最大多数的力量,从而达到群防群治的目标与法家的先驱人物不同,后来的法家在预防犯罪理论方面却走上了“重刑主义”的道路以商鞅为代表,他公开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