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学期中学教育基础期末(重点)知识点整理.pdf
24页中学训练基础学问点整理 00 绪论 1, 老师职业是一种特地职业(专业) ,老师是专业人员; P3 01 训练进展 一,训练的界定与形状 1,训练是什么? P26-P27 从广义上来说, 凡是增进人们的学问和技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训练;狭义的训练,主要指学 校训练,其含义是训练者依据肯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 有方案, 有组织地对受训练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育成为肯定 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学习化社会 P31 ( 1)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形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 培育自己的各种手段; ( 2)在此社会中,供应全部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 分的学习机会; 每个人均能通过学习充分进展自己的潜能, 达成自我 的实现; ( 3)一个训练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亲密交错的社会,训练被赋 予重要的位置和崇高的价值; 二,训练思想与训练学科(精读其次节全部内容) 3, 训练思想 P32-P40 ( 1)孔子的训练思想: 第 1 页,共 24 页 重视训练的价值(“性相近,习相远” ) 扩大训练的对象(“有教无类”) 更新训练的目的(培育“君子” ) 丰富训练的内容(“四教”:文,行,忠,信; “六艺” :礼,乐,射, 御,书,数) 创新训练的原就(启示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实 事求是,言传身教) ( 2)孟子的训练思想: “性善”的人性假设 “明人伦”的训练目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伴侣有信”) “大丈夫” 的抱负人格 (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猛不能屈”) “求其放心” 的教学思想(训练与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扩充内心善性 的过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 3) 学记的训练思想(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特地论述训练,教学 问题的论著,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同学乐正克; ) 训练的价值:“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训练的制度:学记 把高校训练的年限定为两段, 五级,九年(学 制的雏形) 训练,教学的原就: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启示诱导, 长善救失; 老师的位置:提倡尊师重道 第 2 页,共 24 页 ( 4)苏格拉底的训练思想:提出“学问助产术”西方启示式教 学思想的渊源,开创了西方的理性主义训练传统,分为三步:苏格 拉底讽刺 定义 助产术 ( 5)柏拉图的训练思想:学问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才能,而 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灵魂转向”的 过程; ( 6)亚里士多德的训练思想:首次提出“训练遵循自然”的命题, 第一个将训练与心理联系起来; 第一个提出儿童年龄分期训练理论的 训练家; 三种灵魂(养分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与理性的灵魂) 与三种训练(体 育,德育,智育); 儿童的年龄分期;( 07 岁以体育训练为主, 714 岁以德育为主, 1421 虽以理智培育为主) 把学科分为有用和博雅两种, 有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 博雅学科 没有功利性,是专供自由民闲暇时间享受用的; 4, 训练学科 P40-P43 (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 美纽斯(近代训练之父,捷克十七世纪宏大的资产阶级民主训练家) 的大教学论( 1632 年); 提出了普及训练的思想; 第 3 页,共 24 页 认为应当以自然为借鉴,以万物的严谨秩序改善学校; 系统制定了分班上课的制度; (班级授课制) 系统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就和规章; “遵循自然” ( 2)赫尔巴特与一般训练学 训练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简历以德国赫尔巴特(科学训练学之父, 德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训练家) 的一般训练学(1806 年)为标志; 赫尔巴特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训练学的理论基础, 在心理学基础上 建立教学理论,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道德训练理论; 区分“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 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训练的最高目的; 提倡训练性教学;重视教学的道德训练价值; 重视儿童治理; 划分教学的形式阶段:明白,联想,系统,方法; ( 3)杜威( 1859-1952)与民主主义与训练 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把民主主义的进展和科学上的试验方法, 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 三,训练目的与素养训练 1, 训练目的是什么? 训练目的,即是预想的训练结果; P44-P45 广义的训练目的: 人们对受训练者的期望, 即人们期望受训练者通过 训练在身心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训练目的: 国家对培育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表达在两个方面: 第 4 页,共 24 页 一方面规定通过训练培育何种性质的人, 另一方面规定这些人应具备 怎样的素养; 国家层面的训练目的要详细化为学校层面的培育目标; 训练目的是训练活动的动身点和归宿; 2,素养训练与全面进展训练的关系 P47-P50 ( 1)素养训练是面对全体同学的训练 ( 2)素养训练是同学全面进展的训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训练 ( 3)素养训练是同学有个性进展的训练 ( 4)素养训练重点进展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 02 训练制度与学校进展 一,训练制度 1,制度的含义 P52 机构或组织的系统;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章; 2,训练制度的特点 P53:客观性,规范性,强迫性和历史性 3,训练进展的阶段 P54- P55:训练进展经受了从“非正式训练”到 “正式而非正规训练”再到“正规训练“的演化;正规训练的主要标 志即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训练制度,又称制度化训练; 前制度化训练制度化训练非制度化训练 二,现代学校训练制度 1,学制的含义 P56: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 第 5 页,共 24 页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学校训练制度是现代训练制度的核心; 包含:高校和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职业学校,讨论生训练机构,幼 儿训练机构和成人训练机构; 2,现代学校训练制度的主要类型 P61-P63 一般来说,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西欧学制属于双规学制, 美国学制属于单轨学制, 前苏联学制属于分 支型学制; 结论:义务训练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就要并轨道哪里,单轨学制 是机会均等地普及训练的好形式 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 抱负形式,它成为现代中等训练进展的一种趋势; 3,发达国家学制改革与进展的主要趋势 P70-P73 ( 1)进一步完善终身训练体系 ( 2)义务训练的范畴逐步扩展,年限不断扩大 ( 3)一般训练和职业训练向综合统一的方向进展 ( 4)高等训练大众化,普及化 4,我国学制改革与进展的主要趋势 P73-P75 ( 1)基本普及学前训练 ( 2)完全普及义务训练,巩固提高九年义务训练水平 ( 3)普及高中阶段训练,连续调整中等训练结构 ( 4)大力进展高等训练 第 6 页,共 24 页 03 训练与社会进展 一,训练与社会进展的关系 P84 训练一方面受到社会进展的制约, 训练的进展难以超出特定社会进展 所供应的可能范畴, 必需遵循社会进展的规律, 适应社会进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训练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自主能动性和超越性,对 社会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保持适度的超前进展; 二,训练的社会制约性 P84-P90:训练受社会进展的制约,社会制约 性为其根本属性 1,政治制度对训练的制约: P84-P86 ( 1)政治制度打算训练的性质,领导权以及受训练的权益和机会; ( 2)政治意识形状钳制训练思想,观念; ( 3)政治制度制约训练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 ( 4)政治体制变革推动训练体制改革; 2,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对训练的制约: P86-P88 ( 1)经济进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为训练进展供应物质基础,并制约 训练进展; 经济进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训练进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进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对人才培育规格, 类型,数量等提出 相应要求; 经济进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仍会制约训练内容的挑选和方法, 手段 的更新; ( 2)经济结构打算训练结构; 第 7 页,共 24 页 生产资料的全部制结构打算训练的治理体制结构; 经济部门的技术结构打算训练的程度结构; 产业结构打算训练的专业结构; ( 3)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训练体制改革 3,人口对训练的影响 P88-P89 ( 1)人口数量制约训练进展的规模和速度; ( 2)人口质量制约训练质量; ( 3)人口结构影响训练结构和训练布局; 4,文化传统与变迁对训练的影响 P89 ( 1)文化模式制约训练的环境和目的; ( 2)文化观念制约训练的观念和方式; ( 3)文化学问制约训练的内容和水平; ( 4)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会深刻影响学校训练中的师生关系,教学 方法等,文化传统仍会制约训练的传统与变革; 三,训练的自主能动性:训练能够促进社会进展 P90-P92 1,训练的政治功能 P90 ( 1)训练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 2)训练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训练的经济功能 P90-P91 ( 1)训练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根本途径 ( 2)训练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 3)训练对经济运行具有肯定的直接调剂作用 第 8 页,共 24 页 3,训练的人口功能 P91 ( 1)训练有利于实现人口掌握 ( 2)训练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 3)训练有利于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迁移 4,训练的文化功能 P92 ( 1)训练促进文化储存和传承 ( 2)训练促进文化传播和沟通 ( 3)训练促进文化挑选和整理 ( 4)训练促进文化更新和制造 5,训练的相对独立性 P92 训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训练的相对独立性指训练具有自身相对独立 的活动主体,活动范畴,活动规律,活动内容等,其位置和作用具有 不行替代性,训练问题的解决必需考虑训练内在特有的规律; 四,人力资本理论 P94-P95 1,人力资本是表达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训练,职业培 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训练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 2,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经济增 长中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训练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 主要手段, 所以,人力投资即训练投资 (训练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 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五,训练与社会结构 P95-P99(精读本节全部内容) 第 9 页,共 24 页 社会结构指社会中人群共同体的构成, 现代社会的结构主要表现为阶 级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等; 社会结构有两种形状: 社会分层(从 静态角度看)和社会流淌(从动态角度看) 1, 训练与社会分层 P95-P97 ( 1)社会分层对训练的影响 社会分层是依据肯定的标准来区分社会成员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 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是社会群体之间显现的一种分化现象; 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有财宝,声誉,权力等; 社会分层对训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等受训练机会的影响; ( 2)训练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传统社会中, 训练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训练活动的外部特 征而产生的, 这些外部特点包括受训练者的经济条件, 社会身份和家 庭背景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个训练机构的特点等; 一个人的受训练程度直接影响其将来的社会位置, 同时也在肯定程 度上影响着社会分层;这一影响过程被称为“训练成层” ; 训练成层直接导致人的受训练程度有高低层次差别,对社会分层 起着催化的作用,个体通过训练所获得的学历,文凭,成就等文化资 本越来越具有身份标识的作用; 训练成层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 训练挑选通过将学校分门别类, 直接导致受训练者学历高低和层次的差别, 为社会分层供应基础; . 受训练者通过训练活动中学业成就的分化和分层而获得不同的训练 资格证书或文凭,直接影响其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 . 训练活 第 10 页,共 24 页 动通过赐予受训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