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老年人散步行为与城市公园道路设计的关系.docx
5页分析老年人散步行为与城市公园道路设计的关系 摘要:公园是城市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而其道路的设计对其散步行为会有影响笔者从适宜老年人散步的设计特征入手,进一步分析老年人的散步行为和道路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关键词:老年人;散步行为;公园道路引言:从老年人角度分析,散步是一项不会消耗资本的低难度室外活动,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城市公园为其予以较大的锻炼空间,并促使老年人走出家门,活动身体而在公园场所中,道路和室外锻炼有较大的关联性,且老年人易被身处的环境,左右想法一、适宜老年人散步的道路设计特征首先,物理层面该层面设计变量包括的内容较多,但通过分析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基本可以筛选出合适的变量因素老年认识的身体状况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骨骼及灵活度都偏差;散步时出现疲劳感的时间较短;需要获取适宜的微量元素,如适当接受阳光照射,能消除部分不良情绪,并能提高视觉的敏锐度;老记忆力不好,方向感也有所衰退等等综合老年人的特点,公园散步的道路需平台、软路面、有休息区域、有花草、无台阶及遮阴区域、有照明、宽阔且有目的地的长距离道路其次,周围条件老年人一般会有孤独感,所以日常更倾向于宽阔且开放的区域另外,水体景观能提高其视觉上的多元化,而借助地标,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所以,公园道路应保持道路两旁的开放性,适当设施河流,并在恰当的位置设置地标最后,活动区域经常锻炼能减缓衰老,并增强免疫力,建设活动区域,能提高老年人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公园道路需可以通往活动区域[1]二、老年人散步行为和城市公园的道路设计理念关系分析以海南某城市公园为例,基于附近区域的老年人居民数据,分析在设计公园时,考虑老年人散步的关联性特征一)分析指标确定一方面,公园内老年人散步的容量公园内不足 的道路均安排在出入口的区域,以构建出小型的交流空间,本次分析把公园内道路网的各交叉点为基点,各点之间的路段为研究单位通过普通统计的方式,确定散步行为信息记录每段路通过的老年人实际人数,道路长度不可直接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需基于实际的行走路线将两项数据相比,便可得出单位长度内,散步行为实施的均值笔者在研究对象公园内,进行实地观察,分别从不同路口开始,尽量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对于老年人的识别上,空闲时间较多,且面部皱纹明显,步距偏小等特征,借此判断是否为老年人另一方面,方差指标将上一步得到的均值数据看作观察变量,而设计则看成控制变量分析方差波动中,通过观察方差的偏离率,并得出离差平方和,分成组间与组内两项数据。
若前者占比偏高,则表示观察变量的波动主要受到控制变量影响,说明道路设计对老年人的散步行为有较大的引导性而后,确定统计量与概率能验证性的关联性,选择关联性最小的一组,以保证最终结果的可代表性,具有统计的价值若概率值偏小,则说明某项设计特征对散步行为的均值有较大干扰性,反之亦反二)研究结果分析对于散步行为与设计特征之间的关系,可总结出三个方面,包括:老年人的均值,观察变量;公园内道路的设计特点,即控制变量;借助单特征的方差分析,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最终借助最小关联性,验证各设计特征的变量差异利用统计及比对的研究方式,为城市公园的道路规划方案予以理论参考首先,整理观察变量确定数据采集的各点位,老年人均值和研究的道路的宽度比值,并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简言之,宽阔的道路上,老年人行于其上的均值更大在部分路段上,老年人的散步量相对偏多,比如出入口区域、活动区域附近的道路等反观公园中较为偏僻且宽度偏小的道路上,老年人的通过量较少其次,控制变量公园内不平整的道路较少,并在道路两旁设置桌椅、花草及照明设备等,此外,路面宽度超过 、遮阴面积小、无隔断、和活动广场衔接的路段占比较大公园中的道路规格具备相同,但依旧有差异性。
在部分城市公园内,使用塑胶、木质材料地面等,而在两种材质道路上行走时,不仅下肢会有体会,视觉感官方面也有差异根据老年人散步的习惯,会比较喜欢砖铺路面,有休息设备、花草、照明设备和遮阴范围不会超过道路的 ,且宽度大于 的道路更容易获得老年人的青睐另外,没有围栏的道路中,老年人通过的均值相对偏多,同时,仅有一侧设置围栏,并设置水流的路段,也容易吸引老年人有指示标识和能通向活动空间的道路,老年人散步的频率相对偏高最后,方差和最小关联性方面利用方差分析,确定各项控制变量的影响显著性简单来说,路面材质、宽度、休息设施总量、花草、遮阴范围、开放程度等对老年人的散步行为有较大的干扰性相比较而言,路段的台阶及水流等因素的影响性相对偏弱三)研究过程反思笔者开展的本次分析调查,最终结果和预期想法大体相同砖铺路面对老年人更优吸引力,此种心理偏好主要因素是老年人的活动范围较小,且支持其展开活动的动力偏低,所以会对有凹凸感的路面形成感知而偏好柔软表面是由于老年人各关节的支撑力及灵活度已经出现衰退,肌肉活力也下降,走在柔软道路上,能降低肢体支撑散步的压力老年人的疲劳感到来较快,在路旁设置长椅,为其提供休息的区域,所以此类道路是老年人比较偏好的选择。
而花草等此种带有鲜亮颜色的物体,更容易获得老年人的注目同时,傍晚时间段的老年人散步人数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并在照明条件较好的区域聚集,超过 路段,人数相比更多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行走在自然气息浓厚的环境中,一般会选择较为狭窄的小路,但城市老年人,来到公园散步的意图却和亲近自然相反无台阶路段是散步人们比较喜爱的,老年人腿脚不利落,上下台阶,会提高其摔倒、磕碰的概率并且老年人在温度下降的季节中,会选择在遮阴范围小、光照较好的路段内散步道路空间的开放性问题,会给老年人不同的安全感受,属于横向可见的路段,老年人能从心理上有更高的安全感,所以,没有围栏的开放性道路空间中,散步人数更多并在散步过程中,老年人可以看见附近的活动空间以及指示路牌据有关研究显示,散步期间,目标区域极为重要此外,曲折的路段,老年人的人数较多,在此间行走,视线前方的事物会有所变化,与直线路段更具新鲜感[2]本次分析中,研究数据内容均包括横向对比,无法由此得出各变量特征的因果联系同时,分析样本的采集量较少,难以得出较为准确的普遍性关系结束语:如今,国内老龄化趋势依旧较为严峻不仅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还需为其创造精神空间。
笔者根据个人认识及调查分析,整理出公园道路设计特征:首先,添加自然色彩及景观,如花草,可优化老年人的情绪;其次,平整且有曲线,设置休息区域,遮阴少且无台阶;最后,设置地标,并能看见活动区域,可提高散步的乐趣参考文献:[1]曲敬蕾.基于老年人健康的道路设施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导师:闫红伟;张华宇.沈阳农业大学,2020.[2]尤航.基于老年人散步行为的城市公园步行空间的设计研究[D].导师:龙春英.南昌大学,2018.-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