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火一样的激情.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92332443
  • 上传时间:2019-07-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0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阿细跳月阿细人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姿,民间乐器也多种多样,上山路上,歇工中间,在路旁边随便扯来一片树叶,一根细草,都可以演奏出一曲美妙的音乐,随着这音乐的旋律,沐着山野的清风和浓郁的花香,或唱或跳,或歌或舞,自由舒畅,潇洒不尽在许多阿细人的活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锣、鋩、大鼓、胡琴、唢呐、大号、笛、箫、三弦月琴等等解放前有阿细民间“细乐”,有从路南青山口教会学校传入的“鼓号”(当时叫洋鼓洋号,作为学生操练时用于伴奏)过去这两种乐器和曲调多在办丧事和摔跤等大型活动时使用现在“细乐”已不多见因鼓号声音高亢嘹亮,气势磅礴,有表示欢乐、欢迎、进行曲等多种曲调,仪仗队演奏行进,显得很有气魄,很有震撼力所以现在在举行摔跤和重大活动的时候,凡有队列人场的场面还经常使用鋩和锣都是用黄铜制作的乐器,呈圆形平的叫鋩,中间凸的叫锣这两种乐器,在解放前,主要是民间细乐中和办丧事毕摩念经时使用大鼓是用牛皮绷在圆木桶的两面,主要是配合鼓号使用镲是用铜制作的,有大镲小镲,中间凸,有小孔系有红布条便于手提解放前配合大鼓大号演奏,以示热闹笛子分横笛、直笛两种,用金竹制成直笛似箫,声音较小,只宜吹奏悠扬娓婉的曲调横笛分长中短三种,有6个指眼,不贴笛膜,声音响亮,是阿细器乐合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

      胡琴(三胡),是用竹筒或刺桐树做成圆筒,一面用蛇皮或羊皮绷起来,另一面空着或雕型花纹,跟汉族地方的二胡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用三根弦,弓弦也分做两股,弓弦拉动时带动中弦,发出悦耳和谐的合弦声这种乐器用的最广,现在还在普遍使用唢呐是用铜和圆木做成的,成喇叭形过去只用于丧葬和祭祀因为它声音响亮,节奏感强,所以现在跳月时也经常使用大号形状像唢呐,但比唢呐长十几倍在解放前发丧时吹大号,以示悲伤响篾也叫口弦,用京竹片制成,两头拴线,是手和咀同时配合的小乐器,分大中小不同的口弦,所弹奏的曲调和情调各有不同,如大口弦弹起来声音低钝,倾诉内心的苦衷;中口弦表露对心上人的爱慕;小口弦表达欢快的心情小姑娘特别喜爱弹口弦,经常配有几只响篾装在雕刻精美的竹筒里,随身携带木叶,用柳、柚、杨、枫、桔等无毒树叶,放在唇间,靠适当的气流,吹出悦耳的音乐,口腔和双唇都可起到共鸣的作用取材方便,不论在出工途中还是在劳作间隙,可以随手捋来就能吹奏三弦,用圆木筒做成,一边绷上羊皮,另一边空着,安有长把,拴三根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大三弦的弦用皮线,小三弦用一般的弦线历史上阿西地区都用小三弦演奏跳乐,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大三弦才全面普及。

      这种大三弦主要用于青年阿细跳乐阿细的音乐舞蹈十分丰富,出口吟唱,投足甩手都会成为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阿细人在浓郁的传统文化中降生,从小受阿细音乐舞蹈的熏陶还在是孩童的时候,他们就跟随父兄们学吹笛子,学弹三弦;在出工或放牧的时候,他们也赶着牛儿吹着笛子上山;所以,阿细人几乎人人都会吹拉弹唱,个个都能歌善舞阿细文学、阿细音乐舞蹈是阿细人的生命,阿细人智慧的结晶,阿细人的精神支柱阿细人的悲欢离合,阿细人的喜怒哀乐,都有相应的词曲可以表达阿细人的口头文学《阿细先基》、《阿细民歌》《西山谣》以及《啦哩》、《啊哦》等等,都是以优美的节奏吟唱出来的舞蹈有《阿细跳月》、《狮子舞》、《猫猫舞》、《烟盒舞》、《三步乐》、《霸王鞭》、《刀舞》、《叉舞》等以及《摔跤》、《耍刀》、《拳术》等民间体育和武术正是阿细人的这种异常丰富的音乐舞蹈资源和粗犷豪爽、热烈奔放的民族性格,孕育和创造了阿细人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形式,其中最有名的《阿细跳月》,已经溢满全球,其乐曲已列入世界名曲经国家高级舞蹈编导李政收集创作的《阿细刀舞》刚健有力,雄浑优美,获国家优秀奖《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青年舞以大三弦和笛子为主要乐器,男女对跳,节奏强劲,欢快热烈,其势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是群众性最强的一种广场舞蹈。

      老人舞以小三弦、笛子、胡琴、月琴等为主要乐器,节奏舒缓,曲调优美,舞步优雅,是老年人娱乐健身的极好形式,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关于《阿细跳月》的起源传说很多有人说,在很久以前,阿细人民居住的地方“天火”成灾,阿细人的优秀儿女阿者和阿娥率民众扑火因大地都被火烧烫了,双脚只得轮流弹跳着扑火,后来这种弹跳打火的动作被演化为今天的《跳月》有人说,在远古的“蚂蚱直眼睛”时代,天上有10个太阳,烧得大地一片焦热,水牛和绵羊为争夺遮阳蔽荫的地盘而发生恶斗,引起一场大火,烧死了“蚂蚱直眼睛”这一代人,只剩吉诺涅底泼和吉诺涅底娜二人为了庆幸得生,在灼热的土地上双脚轮换着跳跃,拍着手欢呼,这就是“跳乐”还有的说,在远古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在刚烧过的火地里劳动,火烫脚底,连续抬起,嘴里不时发出“阿啧啧”的叫声,后来演化为《阿细跳乐》其他还有一些传说,如李拉戛和兹遇能以火为媒,围着火堆跳舞结为夫妻等等这些传说各式各样,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与火有关,都从一个侧面或多或少地反映了《阿细跳月》的起源从阿细史诗《阿细先基》和民间传说来看,《阿细跳月》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钻木起火的时代那时,人类还不知道用火,还在茹毛饮血。

      有时人们外出野猎,偶尔拾到一些刚刚被火烧死的野物,食之,其味鲜美但是野火难以保存,一场大雨就会把熊熊烈火浇灭没有了火,人们就要挨饿受冻一天,人们还在山上狩猎,突然乌云翻滚,风雨交加,冰雪骤至,浇得人周身湿透,冻得人手脚麻木,又冷又饿疲倦的身子都懒洋洋的靠在树脚休息有一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骑在一根大朽木上,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使劲向朽木上旋钻钻着钻着,朽木上钻出了火星,燃了起来人们欣喜若狂大家七手八脚拾来枯枝败叶,架起火堆,围着熊熊的火焰,边跳边唱火中不时爆出“啪啦,啪啦”的响声一簇簇的火星溅到人们身上、腿上,烫得人们不停地围着火堆跳跃这就是最初的“跳乐”,叫做“木邓比”(跳篝火)火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但是,一旦管理不善,火也给人们带来灾难那时的人们以为火也如同世间草木,春发秋黄,一岁一枯荣,并有神灵主宰,陈年的旧火不换成新火,火神就要作怪,人畜就会遭殃于是就产生了“祭火神”,“灭旧火,迎新火”的习俗每年寅月子时或午时,人们把自家的旧火全部熄灭,由毕摩主持仪式钻木取火,把钻出来的新火迎回家男人们穿兽衣,披叶裙,手持长矛,在毕摩和鼓乐的引导下,沿街游行跳舞,叫“木邓赛比”(跳火神)。

      那时还只是手拉手,脚对脚的跳跃,没有什么伴奏人们在劳动之余,便聚在地边燃起火来,边烤边休息,边跳乐有的人骑在被烧枯了的木头上面击木相合脚步声、击木声,有节奏地交织在一起,非常动听,从而形成了群众性的击木伴奏跳乐活动秋天是收割的季节,充实的季节黄熟的谷子长满山坡,金灿灿的葵花更是惹人喜爱人们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在收割的时候,情不自禁的抱起圆圆的葵花盘,握着长长的葵花杆,边敲边舞,发出“咚咚咚”的声音,觉得别有韵味人们就仿着用空心木做成弦筒,蒙上兽皮,用冬瓜木做成弦杆,按上三个耳朵,拴上三根弦,做成了“三弦”,并系上藤绳,挎在肩上,便于伴奏,成为跳乐时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这时的跳乐有庆丰收的意思,叫“故赛碌赛比”(即跳农神牧神)据传在唐代,阿细先民住在拖登莱若的时候,是那迢迢的努力,他们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压迫和欺凌,在阿真的带领下,于农历6月23日开始起义他们在羊角上扎上火把去攻打奴隶主的家园,杀死了奴隶主,奴隶们获得了解放便聚集在冷衣边欢庆胜利他们在三弦、胡琴、笛子和刀叉碰撞声的伴奏下纵情高呼,尽情欢跳这时的“跳乐”已经转化成为“里拉比”(即跳高兴)随着土司制度的衰落,包办婚姻和奴隶主“初夜权”的废止,阿细青年男女获得了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利。

      跳乐成了姑娘小伙子互递恋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被赋予了“求偶”的意思,要避开村里的亲属和长辈所以小伙子们只能扛着三弦,带着笛子,约上小姑娘到村外的林间山野里去跳乐,并从跳乐场上选择自己心爱的伴侣那时的三弦还很小,筒径只有15——20cm,女子也不拍巴掌,而是用两块小木板(长8cm,宽6cm)相击着伴跳,还没有一定的队形每当过年过节,男女青年聚集在草坪月下,男的吹着笛子,弹着三弦,女的也不用木板了,而是直接拍着巴掌,随着音乐的旋律相对着弹跳叫做“嘎斯比”(欢乐舞)或“阿博比”(拍掌舞),译成汉语就叫“跳乐”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阿细跳乐都是以三弦、笛子为主要乐器,配以胡琴、月琴那时用的都是小三弦,中三弦,节奏缓慢,动作优雅到1921年,弥勒西山凤凰村段显王制作了第一把大三弦1930年滥泥箐村的张崇仁率24名小伙子,创制了第二批大三弦筒径一般在30——50cm之间跳乐时,几十把大三弦一齐弹响,其势如暴风骤雨,翻江倒海各村青年纷纷效仿到40年代,大三弦已基本普及西山阿细地区以后跳乐的乐器以笛子和大三弦为主,小三弦、胡琴、月琴已基本退出了跳乐的行列西山上最大的大三弦,于1945年由凤凰山村从小酷爱三弦的段家兴和一个外地来村里做木活的师傅制作。

      大三弦高2.1m,筒径53cm,长63cm,重达30斤1950年由段家兴带着到北京演出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1952年又扛着它随赴朝慰问团到了朝鲜,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见这把大三弦至今还由段家兴的侄子岳俊芳作为珍贵文物,精心保存和演奏这时,跳乐的节奏和曲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以1、3、5三音为骨干,男子排成半圆形,和女子对跳女子以拍三掌旋一转(360度)为基本舞姿节奏大大加快,动作简洁明快,坦荡潇洒,富有活力,很有气势,深得青年男女的喜爱那时的跳乐还有比较浓烈的青年男女娱乐择偶,谈情说爱的成分,所以白天不在村里弹三弦,吹笛子,结了婚的妇女不再参与,直系亲属的男女也不同场跳乐1946年5月,在彝家名将张冲将军的支持下,由西南联大进步师生和弥勒、路南在昆求学的“省旅学会”组织,把阿细跳乐作为《云南圭山区彝族音乐舞蹈队》(当时的圭山包括路南的圭山和弥勒的西山)的重要节目,在五华山演出,一下子“轰动了全城” ①联大的师生们深入到弥勒西山地区采风时,根据当时的阿细跳乐常在晚上月明之夜,其基本队形又呈月牙形,因而给阿细跳乐取了一个赋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阿细跳月》,博得阿细人的喜爱观看演出的许多文艺界的老前辈纷纷发表评论。

      闻一多先生说:“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我们认识了这个民族无限丰富的生命力费孝通先生对当时的广大人民,在几千年道学控制的生活的重压下,不能笑,不能唱,不能跳的沉闷气息发出了如下的感慨:“我们一离开荒遥的都市,到了素雅的乡间,我们会有另一种感觉,感觉重压之下不肯屈服的生气我们艰苦的人民,一点也没有怀疑生活,尽管物质的条件这样单薄,认为的压力这样严重,他们还是要求有意义的活泼的生活他们会笑,会唱,会跳杨一波先生说:“‘东洞’的声音和旋律使人们的血液在奔流,心花在怒放了……这种音乐艺术生活的普遍与深入,实在是他们生活的的要素,生命的源泉有了它,生活得到了寄托,疲劳得到了恢复,苦闷得以解脱,精神生活加了营养,希望得到了鼓舞②”1949年7月,正是弥勒西山“反扫荡”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了配合武装斗争,西山区委从可邑村挑选了16个阿细青年,组建了第一支西山文艺宣传队,由石有昌任队长他们以阿细人喜闻乐见的“跳乐”“先基”“啦哩”等为主要形式,加进革命战争的内容,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他们对阿细跳月进行了改编,增加了16个不同的动作,进行了10多次队形变化,使原来单一的队形和重复的动作,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矫健优美,奔放热烈。

      阿细跳月起于山野,源于劳动,扎根于阿细人民的生产生活中1950 年刚刚获得解放的西山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领导知道西山是革命根据地,在滇南完成歼敌任务返防时,特意安排151师的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于2月9日至11日从西山经过西山人民听到消息高兴极了中老年人忙着准备慰问品,年青人忙着排练节目,差不多所有村寨的大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初高中杜绝校园霸凌(欺凌)主题班会:不作揉纸团的人.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2课 生命的诞生.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课 奇妙的生命世界.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2课 珍爱生命.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8课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ptx 多元性、歧视和骚扰集体谈判协议.docx 2024新版2025秋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教学设计.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4课 适应学校新生活.pptx 在公司班子成员2025年度“一岗双责”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docx 天然气站安全管理制度汇总.doc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 第11课 多彩的青春.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4课 青春期交往.pptx 建筑工程在建项目每周安全检查记录表.doc “厂中厂”租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0课 走进青春期.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7课 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pptx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学设计评价标准.docx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提优卷100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2026年高职单招语文复习资料.doc 初中生物模拟真题及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