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恶、除毒和防疫:繁杂事象背后的文化逻辑.docx
10页止恶、除毒和防疫:繁杂事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翻开文本图片集 《风土记》称包裹角黍是“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续齐谐记》称粽筒以楝叶填塞、系以“五彩丝”是为了防阻蛟龙窃食,闻一多则考证这其实是由南方百越民族“文身”的习俗衍化而来的,文身的目的是为了“像龙子”、使水中的蛟龙视自己为同类而免受其侵害这些说法,均已透露出粽子作为一种节日食物,具有止恶(特殊是以鳄鱼为原型的蛟龙)、顺时的功能,与端午风俗的主题相契;最终的竞渡当亦具有此类功能 不过,历史文献记载的端午生活风俗,并不只是今日仍旧流行的食粽和竞渡,而是包括了特别繁复的饮食、巫术、禳镇和崇祀活动,这些活动围围着一个中心而绽开,这就是:采纳各种方式和方法止恶、驱邪、除毒和防疫,应对“恶月”环境对生命和安康的威逼,消退心理上的恐惊 自先秦以来,古人基于对“恶月”环境威逼的熟悉和畏惧,制造了众多因应措施和方法,包括巫术、禁忌、民间医药和卫生保健方法其中有一些自然是属于“迷信”,但更多则属于民间阅历技术和生活习惯。
以汉代的相关习俗为例,五月生子不举是一种禁忌风俗;门上悬挂饰物以止除恶气,五彩丝系臂以避兵、避鬼和防备病瘟等,属于巫术行为;而采药、合药则属于理性的应对措施东汉崔蹇《四民月令》说:五月五日要做止痢黄连丸、霍乱丸等,明显就是针对夏季的常见病——痢疾和霍乱这些后来都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东晋南朝以后,端午风俗的详细内容和文化意蕴都因时、因地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与止恶、驱邪、除毒、逐瘟有关的内容却始终被继承下来并且不断进展从《荆楚岁时记》对端午风俗记载的详略来看,六朝时期,端午、夏至间的民俗活动明显以卫生防疫为主所载相关内容有如下诸条: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是日,竞渡,采杂药按……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按《孝经援神契》曰:“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成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奉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心,名日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今钗头符是也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语 夏至节日,食粽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上述这些习俗,在唐代大体均被保存比方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一诗,不仅提到了“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和饮酒,也提到了“长命缕”,和“合丹同姬蜒,灰骨共蟾蜍”,均属防疫保健的内容在唐代,儿媳向公婆敬奉寓意长寿的“续命物”,好像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端午风俗《太平广记》引《广异记》载:赵州卢参军新婚之妻于五月五日到市场上购置“续命物上于舅姑”;又载一只狐狸化为美女媚惑王璇,“每至端午及佳节,悉有赠仪相送,云新妇上其郎某娘续命”这些故事本身虽然荒谬,但民间于此节向长辈敬赠“续命”礼物,应是一种普遍的风习。
宋代以后,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的风土人情更多地进入了文人墨客的视野,当地端午风俗的众多事象和细节因此进入了文献记载,其主体内容仍与避邪、驱毒、逐瘟和防疫有关 直到清代照旧如此如清人顾禄《清嘉录》除记载五月“修善月斋毒月”、“贴天师符”、“挂钟馗图”等项之外,端五之日又有雄黄酒、蒲剑蓬鞭、采百草、蟾酥、雄黄荷包、袅绒铜钱、老虎头、老虎肚兜、五毒符、辟瘟丹等很多名目,所用之物与所取之象,或药草、或毒虫、或猛兽、或仙佛、或灵符,人们或饮食之,或佩带之,或以洗洒,或以悬挂,非常繁杂,不能尽举,其目的则不外乎祛毒虫、驱鬼魅、避邪祟和防瘟疫 总之,古人在端午前后所需应对的恶物众多有些是详细明确的,如蟾蜍、蜥蜴、蜘蛛、蛇炫(以上合称“五毒”)、蛟龙、蜈蚣、蚊蝇等;有些则较抽象和模糊,如“鬼”、“魅”、“邪”、“祟”、“邪气”、“恶气”、“毒气”、“瘟毒”等它们或直接侵害人体,或传播疾病、引发疠疫,危害人类生命安康面对无处不在的威逼,端午季节,人不管富贵贫贱,地不分都市乡野,纷纷祀神灵、行巫术,造食物、戴衣饰、服丹药、悬符咒,凡可驱邪、止恶、除毒、祛病之物事都尽行采纳,到处充满着畏惧和神奇的颜色,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端午节俗,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平安度过恶月,保持身体安康。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端午风俗或许显得特别杂芜、混乱而缺乏规律性,有些甚至非常荒谬可笑但它们却是传统社会顺应季节变化、抗御环境威逼和防疫保健阅历、学问、技术与方法的汇合,是长期历史堆垒和地域变异的结果杂芜和混乱的表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某种内在统一的文化规律 同其他岁季节日一样,端午风俗首先表达了传统时代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生命活动法则——“顺应天时”在古人的观念中,大自然中的季节更替、时气变化和阴阳消长,不仅支配和打算着万物的生长,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节律和生命安康早在先秦时代,中国社会生活就形成了以“顺应天时”为旨归的“月令图式”《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不仅具体地指出了每个月份天地万物具有怎样的时令特征,而且规定了如何依据时令的变化来安排国事、家政、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并且还特殊告诫人们哪些是应当做的事情,哪些是需要避忌和不该做的事情数千年来,不管是国家所颁行的历书,还是采纳月令形式而撰写的农学著作(如《四民月令》、《四时纂要》、《授时通考》等),所勾画出来的,都是依据季节更替、寒暑往还、植物荣枯和动物启蛰而兴、止、作、息的生命活动图景,顺应不同的季节和时气,实行不同的避邪、防疫和养生保健措施,始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丰富多彩的端午风俗活动,特殊是繁复的端午节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指示着人们对这个特别季节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顺应 固然,由于中国南北幅员宽阔,山川形势简单,南北各地的季节转换和寒暑更替或早或迟,阴阳消长的表现和天地变化的消息千差万别,各地人民赖以适应和利用环境的很多学问、阅历、技术和方法,不行避开地因此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并不是都能普遍适用这种“地方性”在端午风俗中反映得最为明显,虽然端午习俗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防疫和保健,但不同地区的用以驱邪、止恶、除毒、祛病的物事和方式、方法却千差万别 不过,地方性和差异性中仍旧寓有某些“共同性”和“普遍性”比方,各地用以止恶、驱邪、除毒、逐疫的事物和方式方法,尽管千奇百怪、变化繁复,却大抵基于一个共同的观念——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人很早就发觉:在自然界中,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是相互依靠和彼此助益的,是所谓“相生”;还有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却天生“敌对”,彼此之间相互抑制、不能相容,是所谓“相克”尽管其中的某些详细阅历和学问在今日看来并不完全符合科学道理,但“相生相克”的观念,始终是古人应对不利环境因素,查找防治疾疫和战胜“恶物”有效途径与方法的思想指针。
仲夏之月,恶毒横行,邪魅猖獗,令人怖畏,人们正是利用事物“相生相克”的关系,找到了种种可以增加自身反抗力和顺时变、止恶气、禳邪祟、驱鬼魅、除毒虫、逐疠疫的物事与方法固然,有时也实行以毒攻毒、以恶制恶的方式,前述“服猛”、“五毒符”即属此类 在端午的起源和进展过程中,古人围绕防疫保健这个主题,造作了名目繁多的节物,有些是具有神奇法力的“符物”,有些是顺时应节的食物,但数量最多的是具有特别成效的药物在采药、制药和卫生保健方面,端午节有着其他岁季节日所无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在端午节俗中得到显著反映,更为古代医药著作所证明数千年来,采药、合药和“踏百草”等等,始终是端午节前后的重要活动 五月五日采药之俗,好像起于先秦时代,东汉人崔塞的《四民月令》已将五月五日采药、合药列为重要的家政活动,说明汉代已流行此俗;魏晋南北朝以后,这一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晚近时代依旧余风不替 何以古人偏爱在此日采药、制药?合理的解释有两点:其一,五月是“恶月”、“毒月”,最易生病或为毒物所伤,也最需要药物;其二,自然界中的药用植物,春苗夏长,至四五月间,根、茎、叶均已发育生长充分,有些植物的果实也开头成熟,端午前后的药源最丰富,且外形易辨,可以避开误采、误用。
在端午期间所采集、加工和利用的众多药物中,除了雄黄酒、大黄汤、蟾酥之外,艾和菖蒲这两种植物特殊重要,有多种端午节物与之相关其中与艾草有关的物事有“艾人”、“艾虎”、“艾糕”、“艾花”(妇女簪于头上)、“艾汁淋粽”、“门上插艾”等;与菖蒲有关的则有“菖蒲酒”、“蒲剑”、“以蒲叶刻天师像”、“以蒲叶插瓶中”、“门上插菖蒲”等,不能尽举何以艾草和菖蒲特殊重要,乃至成为端午的重要标志性“节物”?这唯恐需从两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分布区域来寻求解释 依据中医药文献,艾的用法主要有四:一是煮汤剂或作药丸内服;二是广泛用于艾灸,与针灸、石砭并列,为中医重要外科治疗方法之一;三是烧艾烟熏毒虫和驱除瘟邪之气;四是用于煎汤洗浴,驱寒祛毒加之艾草气味芳香,形色可玩,成为端午节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菖蒲则不仅是一种可治诸病的常用药材,而且可用于服食养生,在粮食缺乏时还用以救荒疗饥,更兼有浓郁芳香的气味和酷似长剑的叶形,在暑日炎炎、邪祟猖獗、毒虫横行的五月节日,被当作一种止恶驱邪的重要节物,用以表达逐恶防疫的意愿和安康长寿的祈求,无疑是一种妙选 总而言之,防疫保健是端午风俗的主题,包括食粽在内的各种活动和物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而绽开和造作的。
透过端午风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生命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极其亲密的历史关联及其演化:环境既给古人造成了严峻的威逼,同时也为人们供应了解除威逼的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导致环境因素的转变,迫使人们不得不实行种种方式予以应对在长期流传的历史过程中,端午风俗随着社会场景和生态环境的转变不断被修饰和改造,文化意蕴不断被转注,甚至主题亦被更换需要特殊指出的是,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端午风俗的流变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它们转变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人们应对各种环境威逼的力量和信念由于这种转变,曾经充满着恐惧与畏惧气氛的端午节慢慢增加了喜庆的颜色,于今乃完全成为一个消遣休闲的节日,不少古老的习俗虽然照旧保存,但其止恶、驱邪、除毒和防疫的意蕴却渐渐隐退到了历史记忆的深处 饮菖蒲酒 李彤《四序总要》云:“五日妇礼,上续寿菖蒲酒以《本草》云:“菖蒲可以延年今州人是日饮之,名日“饮续” 菖蒲酒产于山西垣曲,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亮,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自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
酒度为45度,糖度为12度远在汉代已名噪酒坛,为历代帝王将相所喜用,并被列为历代御膳香醪 插艾 午日天未明,采艾插户上,以禳毒气;亦有结艾为人者,与荆楚同;乡村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