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和教育意见.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72405475
  • 上传时间:2021-03-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54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和教育意见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自身、同伴遇到麻烦或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幼儿园规则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改变同伴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的规则泛指幼儿园集体规则、规范、教师要求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由于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活动中出现的频繁性,许多幼儿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影响到了日常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对待幼儿告状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显著特征和类型深入研究,结合实践教学,找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出现的原因,最终,提出针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意见,促进大班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大班;告状行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孩子们与同伴之间的行为种类很多,比如有冲突,有炫耀、攀比等行为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所观察到的最多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这些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令老师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自认为受到了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需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由于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活动中出现的频繁性,许多幼儿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影响到了日常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对待幼儿告状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策略和原因,研究方法主要是质性研究,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析多注重幼儿自身方面的因素,例如幼儿道德感的发展,妒忌心理和责任感的驱使等内部因素,而缺乏对幼儿告状行为外部因素的探析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揭示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基于对幼儿告状为已有研究状况的思考和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深入幼儿园进行观察,旨在探析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从告状的原因、动机、策略与教师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

      以及为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能提供符合幼儿发展的适宜的策略提供具体化的可操作建议   本文通过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揭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理论意义:揭示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并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理论   实践意义: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结合幼儿园实践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对幼儿的世界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同时,使教师能够正确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让幼儿教师在组织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可以避免因为告状冲突行为导致的吵闹教学环境,为幼儿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刘晶波在师幼儿互动行为研究中对幼儿告状行为有过专门的研究报告,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界定,幼儿告状的流程结构,发生在两种困境下的告状、幼儿告状价值等内容有所涉及   郑名表明幼儿告状行为是由道德感激发的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发展起来,4-5岁的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王春燕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在争抢玩具的纠纷中;中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在引起成人注意;大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为表达思想分歧。

        邢少颖在其研究中表明幼儿告状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的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也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为了寻求保护,可以看出他们都从幼儿自身的内部因素探讨幼儿告状的原因   赵连娣认为引发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包括:制定的规则或者是拥有的荣誉在一定程度上被毁坏;幼儿的心理;交往技巧的缺乏等;间接原因主要包括:父母或老师对于幼儿的情绪体验给予了过于多的关注或者是进行了过分的夸大等   经查阅,国外研究者从多个视角对之进行讨论,在幼儿告状形成原因方面,美国学者AlexanderK指出幼儿告状是由于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幼儿从3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英国学者EricksonJame在其研究中表明幼儿告状是由于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因为从3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   在幼儿告状行为特点方面,英国学者PiantaKung在研究中指出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与幼儿的活动类型有关、与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关、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教师介入幼儿告状行为策略方面,美国学者Alexander提出,在儿童被送进幼儿园开始逐渐接受正规教育时,他们要想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其最主要的方式是要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积极的关系,老师和幼儿间不同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师幼关系不同会导致幼儿适应环境的情况差异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较多,资料丰富,起步较早由于各类学者对告状的定义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结论但就如何正确引导幼儿改正错误的告状行为的策略较少,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   1.4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归纳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提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别界定,分析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时正确的对策   1.5研究方法   文献法:本文通过查阅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研究的基础上,为本文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观察法:通过观察幼儿告状行为,了解幼儿的实际表现,为本文提供了实践依据   调查法:本文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访谈,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2相关理论概述   2.1告状行为   在成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指的告状含有告密的意思,即指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发生在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我们先看在儿童教育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对幼儿告状行为有不同定义   刘晶波从师幼互动的角度把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邢少颖从文化的角度认为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共同的行为具体地说,抱怨行为是指幼儿同伴侵略或找到同伴行为言语行为不符合一个集体和其他原因受到老师的规则   赵连娣认为幼儿告状是幼儿由于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告状是指当幼儿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即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欺负,或被告幼儿的言语行为和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老师的要求相违背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2.2大班告状行为的特点   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情感都比中班幼儿有了更多更稳定的发展,他们的告状行为更倾向于正义性、理智性。

      他们不断通过告状来衡量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则,从而调整自己的判断标准   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表达思想的分歧,如谁表现不好,不该评小红花或发小红旗;谁是小组长、值日生,但劳动不积极等告状的目的也转向解决同伴间意见不统一,或与自己的价值观念不一致等问题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其逐步具备了对外界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来自规则、权威等的影响日渐减弱,基于同伴利益和基于价值观的认知等比较抽象的认知却日益增强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伏在老师耳边告状,以免对方听到;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高级告状策略,他们采取此策略是基于一定价值观的认知,即幼儿在对一定规则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更为明显   3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3.1求助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的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老师告状例如:班里的小明平时很少说话,但她经常走到老师跟前告状,"老师,画画时小宝乱动,还碰我!";小明的这种告状,实际上是希望老师帮助劝说小宝别碰她,帮助她想要回插塑板,并不是要老师去惩罚被告   在求助型告状行为中,面对一种价值困境如维护规则,幼儿告状求助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物品或制止对方的行为,而且其采用策略的出发点也基于他人某种不好行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幼儿来说一些很困难的事情,只要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潜在的影响作用,借助老师的权力能够行使一些凭自己的能力所不能做的一些特权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老师告状的原因之一   3.2求赏型告状   求赏型告状是指,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当发现其他幼儿所作的行为违反幼儿园的规则或老师的要求时,就会迫不及待的主动的跑去告诉老师,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让老师更多的关注自己求赏型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行为类型中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大班午餐的时间,老师要求小朋友吃饭之前、吃饭之后都要有秩序的去卫生间洗手,而且特别注意不能跑着去卫生间也不能在卫生间里打闹。

      今天的水果是葡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葡萄,每个小朋友都会分到五粒葡萄,每个小朋友分完之后还有十多粒葡萄,老师就说"哪位小朋友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卫生间冲手,老师就额外奖励他葡萄吃";楠楠、佳佳、丽丽吃得比较快就先去卫生间冲手佳佳和丽丽看卫生间没有其他小朋友就在里面用水互相打闹起来楠楠看见了,大声的向老师告状"老师,佳佳和丽丽没有听你的话,他们在卫生间里面玩水还互相打闹,他们没有像我一样安静的在卫生间里洗手";一边说一边把手放到老师面前"老师,你看我把手洗的多干净";老师把葡萄分给楠楠就去卫生间管教佳佳和丽丽了楠楠在得到老师奖励的葡萄之后非常开心的回到了座位上,并且还向旁边的小朋友炫耀自己得到的奖励   3.3求罚型告状   求罚型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出于对同伴的嫉妒或是报复、检举同伴,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借助教师的力量去惩罚或批评对方,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状态   在此类告状行为中,幼儿告状的动机是进行报复或嫉妒对方,告状的目的是希望老师主持公道,借助于老师的权威去惩罚对方,表现为一种以批评对方或罚对方为满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