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氧化二砷抑制子宫内膜癌生长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pdf
63页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三氧化二砷抑制子宫内膜癌生长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 姓名:胡美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妇产科学 指导教师:李利 20090301 中文摘要 三氧化二砷抑制子宫内 膜癌生长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晚期癌或 复发癌的预后很差,因此这部分病人的治疗是一个临床难 题,临床迫切需要作用强且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癌药物三氧 化二砷( A S 2 0 3 ) 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成 功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 P L ) 的治疗,且对某 些实体瘤体内和体外实验也证实其有良好的化疗效果,但 A S 2 0 3 对子宫内膜癌的作用国内外鲜为报道本研究通过体 内和体外实验探讨A S 2 0 3 对人子宫内膜癌H E C .1 .A 细胞生 长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并全面评价其毒副作用,为临床 应用A S 2 0 3 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基础 方法: l 用四氮唑盐法( M T T 法) 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比较 A S 2 0 3 和黄体酮、安宫黄体酮、顺铂( C D D P ) 对H E C .1 .A 细胞的抑制作用。
2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H E C .1 - A 细胞经5 } t m o l /LA S 2 0 3 作用4 8h 后,蛋白酶 消化,收集1 ×1 0 6 个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D N A 含量,分析细胞周期【4 】计算机程序拟合分析D N A 分布直方 图,以百分数表示各期细胞( G o /G l 、S 、G 2 /M ) 所占比率在 D N A 分布直方图的G o /G 1 峰前出现一个亚峰,为细胞凋亡峰 3D N A 电泳检测细胞凋亡 中文摘要 H E C .1 .A 细胞经5 ,1 0g m o l /LA S 2 0 3 作用4 8h 后,收 集5 ~1 0 x 1 0 6 个细胞,运用苯酚.氯仿.无水酒精方法提取 D N A t 5 1 ,1 .2 %琼脂胶电泳后,于紫外线下观察D N A 带,细 胞凋亡呈典型的梯状D N A 4 建立裸鼠荷人子宫内膜癌H E C .1 .A 细胞移植瘤动物 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即A S 2 0 3 低( 4m g ·k g - 1 .d _ 1 ) 、中( 6 m g ·k g - 1 .d - 1 ) 、高( 8m g ·k g - I ' d 1 ) 剂量组、阳性对照顺铂 ( C D D P ) 组( 3m g ·k g - i ' d 一1 ) 及阴性对照生理盐水( N S ) 组,腹腔连续给药1 4d ,计算瘤体积和瘤重量抑制率,观察 用药前后裸鼠体重改变。
5 毒副作用分析:于停药后第2 日称体重,“摘眼球” 法处死裸鼠,收集血液用于血常规检测,血清用于肝肾功能 检测;检测肿瘤组织以及心、肝、脾、肺、肾和子宫的湿重, 各脏器制成蜡块用于病理检测 6 运用统计软件S P S S1 1 .5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l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 S 2 0 3 和C D D P 浓度在1 “ - ' 2 0 l a m o l /L 时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且A S 2 0 3 C D D P A S 2 0 3 ( 5g m o l /L ) 作用后导致细胞凋亡,S 和G 2 肭细胞周期阻滞 2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A S 2 0 3 组矛I C D D P 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5 0 .9 7 %、7 5 .5 8 %、5 6 .9 2 %、5 2 .2 3 %; 肿瘤重量抑制率分别为:1 0 .1 5 %、2 9 .3 3 %、1 6 .6 7 %、1 4 .6 9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尸 O .0 5 ) , 提示治疗前各组肿瘤大小具有可比性用药1 4 天后各组的 平均瘤体积( 趸士s ) 依次为:( 7 3 7 .4 1 + 5 2 .18 ) m m 3 、 ( 6 2 1 .1 9 + 7 5 .7 7 ) m m 3 、( 7 2 7 .7 4 + 8 9 .1 0 ) m m 3 、( 7 2 2 .4 1 + 6 8 .1 7 ) m m 3 、( 9 4 4 .5 1 + 7 4 .4 7 ) m m 3 ( 如表1 .1 ) ;用药后各组的平均 研究论文 肿瘤重量( 趸士s ) 依次为:( 1 .4 7 士0 .1 0 ) g 、( 1 .1 6 士0 .1 4 ) g 、 ( 1 .3 7 士0 .1 4 ) g 、( 1 .4 0 - J :0 .1 2 ) g 、( 1 .6 4 士O .1 3 ) g ( 如表1 .2 ) 。
各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尸 O .0 5 ) ,C D D P 组的裸鼠体重明显下降,C D D P 组与A S 2 0 3 各组及阴性对照 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尸 O .0 5 ) ,以上数据分析说明A S 2 0 3 对体重无明显影响,而C D D P 对裸鼠体重有明显的影响,可 造成裸鼠体重下降,出现恶病质表现 4 .3 血常规检测结果( 如表3 所示) A S 2 0 3 各组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总数降低,与阴性对照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O .0 5 ) ,对红细胞计数,H g b 及血 细胞比容影响不明显C D D P 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血常规 中除H 曲外,其他各项均有显著性改变( P O .0 5 ) ,提示 C D D P 可降低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总数和血细胞 比容的值A S 2 0 3 虽然降低了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总数,但与 C D D P 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 P O .0 5 ) ,说明A S 2 0 3 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而C D D P 组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尸 O .0 5 ) ,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 S 2 0 3 对裸鼠脏器无明显影响。
研究论文 而C D D P 组裸鼠的心、肝、肾、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重量较 轻,差异有显著性( 尸 O .0 5 ) ,说明C D D P 对裸鼠重要脏有 影响,但在光镜下观察各脏器切片未发现异常改变 5 异种移植瘤的细胞学观察:( 如图6 a ) 所示 镜下观察,呈低分化腺癌:癌细胞分化差,很少形成腺 样结构,多呈实体片状排列,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多见 H E 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裸鼠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瘤转移病 灶 6 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细胞中P C N A 和p 2 7 蛋白表达 P C N A 表达情况:阴性对照组肿瘤细胞大部分为染色为 棕褐色,染色强度为强阳性( 图6 b ) ,中等剂量A S 2 0 3 组, 肿瘤细胞大部分为染色棕黄色或不着色,染色强度为阳性或 阴性( 图6 c ) ; p 2 7 表达情况:阴性对照组肿瘤细胞大部分不着色,强 度为明性( 图6 d ) ,中等剂量A S 2 0 ,组,肿瘤细胞大部分染 色为棕黄色,强度为阳性( 图6 e ) 结合表6 可以看出A S 2 0 3 作用后大部分的P C N A 的表达呈下降调节趋势,p 2 7 表达呈 上升调节,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
研究论文 附图 F i g .1 a M e a s u r et h ev o l u m eo f t r a n s p l a n t e dt u m o r F i g .1 b E y e v i e wo f t u m o r t i s s u e 蔫瀚尊,篡跫≮路 鬻蒸霭 研究论文 F i g .1 e D i s s e c tn u d em o u s ea n dc o l l e c to r g a n s 研究论文 0151 02 0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r t r n o t 凡) F i g .2 T h ee f f e c t so fd i f f e r e n t a g e n t s o nH E C 一1 一A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P r o g e s t e r o n e , M P A ,C D D P .a n dA S 2 0 3 ( 14 - ' 2 0I r t m 0 1 /L ) w e r ea d d e dt oH E C —l —Ac e l l sa n d i n c u b a t e df o r4 8h 2 8 加 ∞ ∞ ∞ ∞ 一摹一一2菪o。
o每-o o∞g口Q3JQ山 研究论文 卜 ^ 、 一L —● , H L 山卜—一 ∞ c o m I ‘A _ 1 0 ( 5p 啪儿) 嗣 童J .蛋| T r e a t m e n tg r o u p M01 0 - - 3 a3 b F i g .3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 A S 2 0 3 a .A S 2 0 3 ( 5g m o l /L ) w a sa d d e dt oH E C .1 .Ac e l l sa n d i n c u b a t e df o r4 8h r .T h ec e l l c y c l e p r o g r e s s w a s m e a s u r e db yf l o wc y t o m e t r y 卜P O .0 5 ) b . A S 2 0 3 ( 0 ~1 0p m o I /L ) w e r ea d d e dt oc e l l sa n d a p o p t o s i sw a sm e a s u r e db yD N Af i ' a g m e n t a t i o na s s a y . r M :m a r k e r ) 直 Ⅺ∞∞∞“ 0 F i g .4 a 研究论文 一t u m o rw e i g h t i n h i b i t i o n r a t e 囹t u m o rv o l u m ei n h i b i t i o nr a t e 8 0 .O O % 7 0 .0 0 % 6 0 .0 0 % 5 0 .O O % 4 0 .O O % 3 0 .0 0 % 2 0 .O O % 1 0 .O O % 0 .O O % g r o u pAL A l O 4 m g ·k g - 1 ·d —- g r o t i pB “、T O 6 m g ·k g 一1 ·d — g r ( ,u pL ( A T 0 8 m g ·k g 一1 ·d 一 1 ) 讧e a t m e n tg r o u p s g r o u pDt ( ,D D P 3 m g ·k g 一1 ·d - I n h i b i t o r ya c t i o no ft h et r a n s p l a n t e dt u m o rv o l u m e a n dw e i g h to fn u d em i c eb yd i f f e r e n td o s e so f A S 2 0 3 a n dC D D E (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n e g a t i v ec o n t r o lg r o u p ,P O .0 5 , A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t h e rg r o u p s ,P O .0 5 ) 3 0 ^ 弓∞p :B H 5墨H丑H{H 1 0 0 0 9 0 0 8 0 0 7 0 0 6 0 0 5 0 0 4 0 0 3 0 0 2 0 0 1 0 0 O 研究论文 g r o u p A g r o u p B g r o u p C g r o u p D F i g .4 b T h ei n h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