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虽三户”之“三户”征实.doc
11页楚虽三户”之“三户”征实【摘要】《史记》三家注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一词提供了四种解释,后世论者多囿于此四种解释而又争执不休,间有添新解者亦不顾文意、不论前入观点今考“三户”一词有十二种解释,前人罕有全面论及者以历代注家的共识为考论之基石,例以史书之书法,可以批驳诸家说法之误,确证”楚虽三户”当指陈胜、项羽、刘邦三集团诸说不得其实与古注缺乏逻辑和不明史书书法有关 【关键词】楚虽三户;征实;饶宗颐;古注;史书书法 《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年已七十,喜好奇计,游说项梁:“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人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其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句不仅让项梁把替人牧羊的楚怀王孙熊心找来立为楚怀王,还让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发出“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呐喊,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进行战斗然而,从《史记》三家注提到的四种注解,中经钱穆、饶宗颐的考证,到-二十世纪《“三户”新议》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后掀起的一股论争高潮,共计十二种解释,至今无人有系统、全面的论述笔者在对各种说法进行全面、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以历代注家的共识为论说之基石,例以史书之书法,批驳了诸家说法之误,确证司马迁《史记》所引“楚虽三户”暗含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自觉追求,其“三户”当指陈胜、项羽、刘邦三集团。
一、“三户”的历代注释 自《史记・集解》以后,历代学者对“三户”多有解释今以各说出现的年代先后为序,分述如下,后人赞同者附录于后 (一)漳水三户津说服虔是东汉末年人,张守节《正义》引其注:“三户,漳水津也孟康,曹魏时人,《正义》引其注:“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史记》后文有“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裴胭《集解》于此注引二人之说:“服虔日:‘漳水津也’……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但裴胭早于唐代张守节几百年,其《集解》注“楚虽三户”一句只引臣瓒的注,未引此二人之注,可知是张守节误引于此由张守节所引,只能确定服虔、孟康认为漳水有三户津,或称三户峡,不能确知二人是否肯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指三户津张守节引《括地志》:“浊漳水又东经葛公亭北,经三户峡,为三户津,在相州滏阳县亦复如是张守节在诸家注后下案语:“然则南公辨阴阳,识废兴之数,知秦亡必于三户,故出此言后项羽果度三户津破章邯军,降章邯,秦遂亡是南公之善谶可见,张守节认为“楚虽三户”中的“三户”应作漳水津解周祈《名义考》引《史记》三家注后说:“(韦)昭说虽通,非南公术数。
曰‘虽’者设为疑辞,不显言也相州,今彰德府阳县,今磁州知其认为当作漳水津之三户解清代傅恒《通鉴辑览》、何若瑶《前后汉书注考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同 (二)三户人家说苏林曾为“魏给事中”,是为曹魏时人颜师古引其注:“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知其以为“三户”当指三户人家,或虚指人数少臣赞不知其生卒年,颜师古《汉书叙例》认为“考其时代,亦在晋初”裴胭《集解》引其注:“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可见其与苏林的注解相同后代赞同此说的学者很多钱端礼《诸史提要》注云:“言但令有三户,足以亡秦方弘静《千一录》释云:“言楚虽至寡必能亡秦,哀楚也注谓屈、昭、景三大姓,又三户津名,于文义不协其渡三户破章邯,则语谶矣可知其倾向三户人家说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颜师古《汉书》注引‘苏林曰: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意更显著,作地名解,未免附会知其赞同此说,否定地名说清何若瑶《前后汉书注考证》、清佚名《史记疏证》同 (三)昭、屈、景三大姓说韦昭曾为“吴朝尚书郎”,是为三国晋初人司马贞《索隐》引其注:“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可知韦昭认为“楚虽三户”指昭、屈、景三大姓。
司马贞于此后指出:“二说(案:前有三户人家说)皆非也但后代认可此说的亦复不少陈绛《金子》认为:“三户犹云三闾楚王族三姓,昭、屈、景耳是时楚亡,仅存家族公知终亡秦者楚人,故以为言及汉兴诏迁楚昭、屈、景三姓实关中,此可见其族存之验卓明卿《卓氏藻林》卷二、徐嘉《顾亭林先生诗笺注》卷七认同此说近人张国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解一一兼评(“三户”新议)一文》用新的方法支持该说 (四)丹水县三户亭说稍前于张守节的司马贞在案语中说:“《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云‘今丹水县北三户亭’,则是地名不疑可知司马贞以为“三户”是丹水县的一处地名清代洪亮吉《四史发伏》对此论说最详:“案:三户当以《索隐》说为是高诱《吕览》解范蠡楚三户人《吴越春秋》文种为宛令至三户南公所言三户盖即此……邺三户非宛三户也,六国时邺地亦不属楚《正义》不知三户有二误合为一洪亮吉对丹水、漳水具有三户作了区别,明言句中的三户当指丹水的三户,并举出范蠡、文种的例子,但以邺三户不属楚地而摒弃该解释,实亦无充分理由清代许鸣磐同 今人研讨“楚虽三户”一句,或以为古人只有此四种解释,其实不然,现将古人的其它解释列述如下。
(五)漳水三户、丹水三户不辨说明代陈济《资治通鉴纲目集览正误》:“今按三户有二说,以为地名恐是但于‘虽’字文势不顺,岂南公亦指其地,不欲显言,故为疑似之语邪?”可知,陈济比较认可三户为地名,但未对三户所指何地作出判定《玉溪生诗详注》在列举《史记》三家注后说:“按:三户自以地名为正与朱熹观点相同,态度更加肯定清代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五、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三十一同 (六)陈胜、项梁、刘邦说吴清鹏《笏庵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亡秦,不过楚人愤语,诸说求其实则凿矣顾观陈胜、项梁、刘邦起兵,《纲目》皆书‘楚人’,是不过楚三户耳,而秦亦遂亡岂果有验与?”吴清鹏一方面以为求其实不免空凿,另―方面又明确提出“楚虽三户”的一种新解,颇有启发意义近人胡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新解》明确了此说,但未对前人的论述作出梳理,只从历史本身做出解释 (七)三姓、三户人家不辨说清代徐昂发《畏垒笔记》列出张守节以三户为地名的案语后评价说:“是说诚新异可喜,然恐当以韦昭、臣瓒之说为正……三户可以亡秦,亦言寡可敌众,弱可敌强也徐昂不赞同地名说,以韦昭昭、屈、景和臣瓒三户人家之解为是,由于没有对这两种解释加以取舍,姑称为“三姓、三户人家不辨说”。
(八)三百户说俞檀《易学管窥》释“三百户”时说:“三百户,百井之地也……故三百户为百井,《左传》所谓‘夏少康有田一成也’《史记》曰‘楚虽三户,犹足亡秦’,‘三户’即三百之省文以“三户”为“三百户”代指百井之地,是俞檀的新解后之学者罕有引及 国学大师钱穆、饶宗颐文史兼通,又治古代地理,其论虽阐发古注,以其地位崇高,单列于此钱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解》:“韦昭以为……此最得之……南公意谓楚之公族,虽只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户言饶宗颐批评钱穆:“观《高纪》所载尚有‘怀氏’,知不仅此数矣,不应独举此三姓,谓为实指,亦于辞有不顺饶宗颐释三户为:“‘三户’要为虚设,言楚即虽存三家,亦有亡秦之志,以楚最无罪,而遭秦灭……楚人哀痛之至深也‘三户’自对楚人民言,非指公族,察其文意可见,三者虚数,不必限以三,亦不必其果为三此文但谓少数之家,亦有恢复之心耳钱穆以为“三户”指楚国昭、屈、景三大公族,与韦昭解同;饶宗颐以为“三户”指楚国人民,泛指几户人家,实与臣瓒、苏林同二位虽执学术牛耳,后之论者,却无一人引其观点,令人费解自1984年《“三户”新议》发表以后,歧说更繁,现略述如下。
(九)三闾大夫屈原及其相似者说龚维英《“三户”新议》以为:“如果‘三户’指昭、屈、景三姓贵族残余力量,也不合适……楚国除了屈原之外,别无他人可当此良臣之誉……楚虽只剩下似三闾大夫屈原者,覆灭暴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可见作者以为“三户”原指屈原,在此句中代指“似三闾大夫屈原者” (十)“三夷”,即铲平楚王陵墓说易重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误》以为“‘户’之为‘易’,古有著例,而‘易’与‘夷’同为支部字,可以通用”,即认为“三户”指秦将白起攻郢、夷陵(“平除陵墓”)的史实 (十一)楚宗社说段黎明《史记“三户”考》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其实就是楚宗社首先表明,楚国只要其宗社在,就能灭掉强秦;同时这个宗社所在地极可能就在今河南南阳淅川下寺附近 (十二)楚国驻扎在三户的申息之师说訾永明《“三户”考》引新证《水经注》“丹水又径丹水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也”认为楚灭申国、息国后所设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低,所以“楚虽三户”的三户指:“驻扎在三户的申息之师意思是,即使楚国仅有战斗力极弱的地方武装但灭亡秦朝的也一定是楚国。
二、诸说之批驳 上文把历代对“楚虽三户”中“三户”一词的解释作了细致分类,居然有十二种之多各说之间相互责难,却没有一个比较圆满的论证与解释,所以很难让人信服但各说之间达成的共识又为合理解释“三户”一词提供了可能 第一,由于不能确证东汉末的服虔、曹魏时的孟康注过“楚虽三户”,今天所见第一个解释“三户”的是苏林苏林生活在晋初,离司马迁作《史记》已有三、四百年,又有与其时代相近而观点相左的注家(韦昭),所以对此句的解释不能因为“近古”而可从 第二,大家对“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后半句“亡秦必楚”高度认可臣瓒:“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虞喜《志林》:“南公者,道士识废兴之数,知亡秦者必于楚黄震《古今纪要》:“卒之灭秦者皆楚人也张耒《楚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之志也,而言卒验宋代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卒之灭秦者,皆楚人也可见,无论是对此句的解释,还是对秦、楚之际政权更迭的思考,历代学者都以“亡秦必楚”的真实性为前提进行探讨 第三,因为这句话与历史高度吻合,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准确的预言,或者直称谶纬徐广释南公为:“楚人也,善言阴阳。
虞喜《志林》亦云:“南公者,道士识废兴之数《汉书・艺文志》道家类之“阴阳家”有“《南公》三十一篇,六国时”的记载,故学者多以阴阳家之南公释“楚南公”,明其识阴阳,知事变王先谦《汉书补注》云:“王应麟曰:《项羽记》:‘楚南公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虞喜《志林》云……徐广云……《真隐传》:‘居国南鄙,因以为号,著书言阴阳事’叶德辉日:《元和姓纂》二十二覃南公下云‘战国时有南公著书三十卷,言五行阴阳事,盖卫南公子之后也’可见学者因楚南公真实地预言了历史,确定其就是《艺文志》所载战国明阴阳的学者南公预言者为阴阳家,其言自然就是谶纬朱彝尊《经义考》追溯谶纬源流:“按:谶纬之书相传始于西汉哀平之际,而《小黄门谯敏碑》称其先故国师谯赣深明典奥、谶录图纬,能精微天意,传道于京君明则是纬谶远本于谯氏、京氏也征之于史,如‘亡秦者胡’、‘明年祖龙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已为纬谶兆其端矣圳清人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亦云:“今考《史记・赵世家》云‘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盖秦既有焉,故曰‘亡秦者胡也’,曰‘明年祖龙死’,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皆谶也公孙支藏书、“亡秦者胡”、“明年祖龙死”其出现和被验证都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前或基本同时。
以例论之,要理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也应当将其看成符合历史的判断 由历代注家解释可知,这句话确与历史吻合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楚虽三户”中的“三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