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最新的里尔克秋日欣赏.docx
4页里尔克秋日(qiū rì)欣赏 秋日(qiū rì) (冯至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céngjīng)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yīnyǐng)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qiūfēng)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饱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秋日》是里尔克于1902年9月21日在巴黎写的,收录在诗集《图像集》中那年里尔克仅27岁,对生活还是很迷惘的,这种情绪在诗中可以看出来我用了北岛的译本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领略“秋日〞诗人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夏天盛极一时〞,显然是一种感慨,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迎来了新时代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既是丰收的时候了诗中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影子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照应,互为因果。
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风是时间变化的线索,风吹是时间的变迁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诗的第二段是虚写秋日果实的成熟,之所以说虚写,是因为这些意象全是诗人对秋日的臆想而带动这一层次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假设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土,注定永远寻找故土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假设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土,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像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让我想起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最后一句“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尤其动人,一个孤独遐思的漫步者形象呼之欲出,读者会跟随他坠入丰盈而唯美的秋之意境 这是一首完美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与上帝的对话,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还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像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到了时候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
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可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在诗人写《秋日》的同一日还写作了另外一首《寂寞》,虽然《寂寞》在《秋日》之前,但情感还是一脉相承的当时他的妻子不在身边,他经常写信给他的妻子,而《秋日》那么是他在写完信的两周后写出的他开始摆脱早期的伤感滥情,以及廉价的韵律和抑扬格等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在漫长的写作准备及青春期的感情动乱后,与罗丹见面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他如钟一般被敲响他开始有意识地将自我感觉外化物化,注重意象的准确性与可感性诗人将在巴黎最初时日的精神状态外化物化成秋日之景,表现寂寞的延续和对困顿的思考 更多相关内容: 内容总结(1)里尔克秋日欣赏 秋日 (冯至译) 主啊(2)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既是丰收的时候了(3)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风是时间变化的线索,风吹是时间的变迁(4)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5)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