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docx
6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留守儿童论文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在安徽某农村学校不同年级各抽取一定比例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 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14 份,有效率为 95%2.方法:选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1)基本信息调查(性别、年龄、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是留守儿童等);(2)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该量表由 8 个维度组成,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每个分量表采用 3 点计分模式,即选择“没有”计 0分,选择“偶尔”计 1 分,选择“经常”计 2 分将各个分量表分数累加,即可得到量表的总分总分在 65 分及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若一个维度的分数达到 10 分及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5];(3)留守儿童社会关系状况,包括心理需求和与父母、老师的交流情况3.质量控制:在进行设计阶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并咨询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并当场收回,每次调查问卷完成后由检察员对问卷进行现场审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不合格问卷,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统计分析:将所有调查问卷统一编号,采用 EpiData3.0 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双次录入并检错,以保证数据质量应用 SPSS17.0 软件包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率表示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 t 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基本信息:在参与调查的 114 例儿童中,男生 61 例(53.5%),女生 53 例(46.5%),年龄组中 6~8 岁 31 例(27.2%),9~11 岁 69 例(60.5%),12~15 岁 14 例(12.3%),1~3 年级 44 例(38.6%),4~6 年级 70 例(61.4%),独生子女 52 例(45.6%),非独生子女 62 例(54.4%)其中,有 80 例是留守儿童,占总数的 70.2%家中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员中,父亲占 32.5%,母亲占 3.8%,父母一起占 57.5%,没有人出去打工占 6.3%,现在与父亲和(或)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仅占 32.5%。
2.心理健康情况:114 例调查对象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 MHRSP 总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高年级与低年级儿童 MHRSP 总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的 MHRSP 总分、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分量表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分量表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3.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状况:见图 1由图 1 可见,大多数留守儿童(58.75%)能与父母一年的相处时间仅为 1~2 个月,父母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偶尔交流为主,为 62.5%监护人平时主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注其心理健康的比例较少,仅为 15%而 46.25%的留守儿童却最希望得到的心理方面的关爱,大部分留守孩子(88.75%)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讨论留守儿童成长状况中存在“五缺”现象,即亲情缺“慰” 、生活缺“助” 、心理缺“疏” 、学习缺“导” 、安全缺“护” ,不容忽视本次调查 114 例,留守儿童为 80例,占总人数的 70.20%,比例较大。
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针对留守儿童问题首次全面而细致的专题调研中,安徽省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4] ,而儿童正处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应受到各界关注本次调查显示,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的MHRSP 总分、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分量表表现方面好于留守儿童,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在儿童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而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父母外出使得孩子缺失必要的亲情与关爱,而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一定负面影响[6]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可能只关注孩子吃饱穿暖而疏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疑惑,会影响到自身情绪,易导致厌学现象同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缺乏安全感而产生无助感和焦虑感,促使形成孤独的性格,并可能发生心理上的歪曲农村教育水平较落后,一味关注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孩子无法分辨身边网吧等不良诱惑,这些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 两组儿童在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分量表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某些报道[7]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社会因素不同,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同影响所致。
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相对更加优越,接受的溺爱较多而给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两者家庭教育观念大多不同,比如独生子女肩上被寄予的目标更高,心理压力更大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能更易产生孤独感而发生人格扭曲的倾向[8] 所以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图 1 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状况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状况方面,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较短,大多数一年相处不超过两个月,而留守儿童的情感淡漠程度与父母外出时间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状况方面,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较短,大多数一年相处不超过两个月,而留守儿童的情感淡漠程度与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呈正相关,且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大多数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则会缺乏科学指导,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受到不良文化的恶劣影响,甚至走上迷途[3] 老师与父母经常交流所占比例较低,仅占 10%,大多数为偶尔交流,而老师是激起儿童学习兴趣和帮助儿童形成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9] 因此老师应多和孩子父母进行交流,以保证孩子在良好的教育中成长留守儿童关心需求中,表示最需要心理方面关心的儿童所占比例最多,占 46.25%,心理关心需求强烈。
监护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比例较少,仅占 15%留守儿童的心理易自卑、孤独、焦虑,这些都严重危害其心理健康发展[4] 所以父母外出后,孩子在学习、生活或心理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孩子应该主要求助监护人,监护人应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对父母外出打工态度方面,88.75%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父母外出老师、监护人和父母互相之间应主动多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多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弥补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的缺憾XX 年 2 月 4 日,国务院以国发[XX]13 号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其中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所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 故当地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经济[10] ,增加就业渠道,统筹城乡发展格局,逐步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以及解决农民子女异地就学等问题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应共同携手,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作者:金来润 汪清 陶梦君 孙月茹 陈燕 袁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