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史清代卷总结.docx
3页帖学:晚明书风的延续#傅山:明末清初遗民书家,秉性刚烈倔强,以气节著称自幼学书,先从晋唐楷书入手后学颜> 书法特征:秉承晚明以来摆脱技法规则束缚、注重个性宣泄的特征书学思想:四宁四毋(宁拙毋却,宁丑勿媚,宁支离无轻滑,宁直率勿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 之狂澜矣> 主张:”作字先做人”,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把表现自己的人格形 象和特征作为主要目的王铎:学术历程:独尊羲献,托古改制,皈依二王变革书风;选择米书作为自己深入传统的切入点和树立个人风格的突破口,“纵横飘忽”“不 规矩模拟”“洒落自得,解脱二王”为米书特征和境界追求;以“刷”为特征的用笔被纳入 到更为浑厚饱满的中锋绞转之中;书格是“北方之学”,“以力为主”“能解章法”是北方书 风,在北方的势力足以与南董抗衡遗民书风的共同特点是各自具有强烈的自我特征,大多不守法度的束缚清朝前期的崇董书风康熙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以专学董其昌的沈铨为师,受其影响,亦其推崇董其昌代表人物:沈荃(沈粲后人),康熙四家#乾隆推崇赵孟^从单纯学董转为取法唐宋诸名家,最具明显作用的当属张照的创作实践和乾隆对赵孟^的推 崇代表人物:一张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以点画的活泼爽利和气势的鼓荡雄强为主 要特征,赐谥号文敏,与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相同,是董书向赵书也就是康熙到雍正书风 的过渡性人物,对乾隆初期帖学书风的转变起到了先导作用f帖学四家:①刘墉:丰腴浑厚的点画、率意松散的结字和浓淡相见的墨色,多用“裹笔” 取势及用墨浓枯间的特点,书法价值在于把悠游养性的翰墨余事与作为朝廷重臣所具有的儒 雅气质结合在一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露人格、寄托情性的最佳方式;②梁同书:强调作书 要有我,不主张临摹,与刘墉想法相同;c王文治: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学自 笪重光和董其昌,书法风格偏于轻盈秀美一路;④翁文刚:经乾隆嘉庆两朝,点画坚实圆厚, 结构严谨匀称,总体风格偏拘谨狭窄,金石研究方面权威,《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 是既写帖派的字又研究金石碑版的书家中的最典型人物,对帖学与碑学的转换过程有重要作 用和意义。
隶书中兴问题:一郑簠,开辟习隶书者直接取汉碑的新风气,在隶书中富有新意,用笔的轻重主次变化,结 字的聚散高低错落,章法上采取字距宽疏、行距紧密的排列规律,用笔活泼纵肆,取法高古 浑穆,不仅为宋代以来的隶书书法开创了新的出路,也成为乾隆嘉庆以后碑派书法在艺术追 求的主要境界,是清代碑学运动的先声;一王澍,以工书著称于时,取法李阳冰,篆书字形结构严谨正确,用笔技巧纯然古法,被视 为扭转风气、兴灭继绝的人,是清代以篆书知名的第一位书家,“玉著”风格,提倡以篆、 隶为“入门第一正步”,在清代书法演变发展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由帖学到碑学 的线索人物#馆阁体:方整、光洁、均匀,无艺术性面貌,工整严格,易于辨识,因皇帝喜好随朝变迁, 书法直接与仕途利禄挂钩,客观上推动了小楷的全面发展,盛行在于雍正时期,是一种实用 价值很大的书法种类,“欧底赵面”“颜底赵面”,(唐代甘露书,明代台阁体),台阁是宰辅 别称,馆阁相较台阁成就更大,随科举制废止而灭亡#扬州八怪:金农、郑燮、黄慎、李解、汪士慎、高翔、高凤翰、华邑书法风格不囿于前 人成法,出入碑帖,融合书画,以傲岸独行的叛逆精神和个性表现为特点,成为清代书法史 上最具有创造性和冲击力的一支力,是美学思想的转化。
一金农:八怪的典型和代表性人物,与郑燮最为相知,艺术风格在八怪中最为奇特狂怪,隶 书成就最高,个人特点是扁笔侧锋,横画宽厚,竖笔瘦削,对比强烈,字形变方扁为竖长, 上部紧结,拉长撇画,浓墨渴笔,古穆苍厚,号称“漆书”清代书坛第一位在取法汉碑方 面既领略古法又自出机杼的成功者,书法上的成功在于触类旁通,将隶书方面的成就引入楷 书和行草中,从而使自己在书法领域的探索成为一个完整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一郑燮:清代书坛上最有个性和真情的书法家,书法出规入距,在隶书方面的最大成就在于 融合隶楷特点,创造出骇世惊俗的“六分半书”碑学:目的是研究钟鼎仪器、碑版墓志、摩崖石刻、金石文字辨析,品评优劣高下,从文 字学领域解释文字演化,最终指导书法实践的取法碑学是一门学科,重视考据,搜访名碑, 寻访著录,比较拓本,书法鉴赏碑学初兴一阮元:提出碑学初期理论,作品:撰写《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观点:①认为书法 存在南北两派,南北两派俱出于三国钟繇和西晋卫璀,南派王羲之发扬,北派索靖、崔卢 大族传习恪守,“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 “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 长于碑榜”,也就是以地域为南北,互不想通。
阮元"二论”的出现,②元明以来书家见识陋 浅,只有重振北派书风才能扭转这种风气标志着清代书法碑学理论的成熟和正式确立,在 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碑学的完善和发展一包世臣的实践和宣传使阮元的碑学主张发扬、完善,并使之深入人心书学理论:著作《艺舟双楫》,首重执笔,认为宋代以后书法衰微根源在于笔法不传提出“五指齐力”“笔毫平铺”“用逆用曲”“中实气满”等原则,使碑学主张进一步具体化 和丰满起来,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渊源: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北碑的考察,详细论证了北朝书法的渊源来历,列举了一系 列北碑名品,从中归纳出北朝碑刻的技法规律和风格特点代表人物:在创作上极力推崇邓石如使这一体系有了实实在在的榜样和说服力以取法北 碑为核心的碑学理论,众多文章收入《艺舟双楫》嘉庆乾隆时期碑派书法实践的主力军:邓石如、伊秉绶一邓石如:擅长篆隶楷,写篆书突破王澍一派的笼罩,广泛汲取秦汉碑刻的不同特点加以融 合提炼,在清代是第一人是清代碑学兴起后第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法家,在 确立和完善碑派书法的技法和审美追求方面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是碑派书法创作特征的确 立代表和向帖学书派发起冲击的标志一伊秉绶:将汉隶特征转化为个人风格并发展到极致方面能到达如此成功境界的书家。
一何绍基:继阮元后坚持走碑学道路,是对帖学传统全面批判和否定的最激烈的书家之一 将邓、伊取法秦汉六朝碑版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与阮元,包世臣等人的理论结合起来,集于 一身,并在创作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功和具体完整的经验标志着碑派书法的审美原则在 各种书体领域的全面落实,被称为是“开光、宣以来书派”的一代宗主集中体现碑学思想 的实践的代表人物f赵之谦:抓住北碑造像中雄强霸悍的一面,竭力追求姿态活泼和气势飞动,并将这种努力 扩大到篆隶书体领域,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为碑派书法开辟了一条新奇的途径碑学高潮一康有为:1888~1889著成《广艺舟双楫》,是清代以碑学观点为指导思想,对书法艺术的 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论述的书法理论著作1.在书中首次使用了 “碑学“和”帖学“这两个概 念2.反对阮元、包世臣看法,认为就碑刻来说南北是一样的只是北派多筋骨南派多风韵 这是客观全面的看法3.在南北朝碑刻中特别推出了魏碑4.贬唐碑的想法略显偏激5.将 书法的点画形态概括为方、圆笔两种,这两种概念的提炼和阐发,是康有为对笔法、风格分 析思考的核心所在在《广艺舟双楫》中所采取的完全根据碑刻来阐述书法史的”泛碑学“观 点,标志着碑学理论和碑派书法已经进入到一个完全成熟个更加系统化的高度。
一吴昌硕:明代之后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是清末篆刻领域开启风气的一代宗师篆书领域 在清代是无法逾越的高峰艺术风格上成功将不同特点融合为一体,艺术创作上主张的核心 是“气,,和“骨”清代碑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从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发 展完善再到康有为的总结走向高潮的?答:清代中期扬州人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 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阮论二论的产生为师法汉碑派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重要地位,从而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从此 包世臣《艺舟双楫》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进一步扬碑抑 帖,并推重他的老师邓石如,使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包世 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清代的碑学到康有为 时达到高潮他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楫》中,对 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也更为偏 激的理论,他第一次使用“碑学”和“帖学”的概念,认为书法和自然 界一样,有着不断进化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并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 提出十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