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慎独”伦理审视【高等教育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622585
  • 上传时间:2017-09-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等教育论文-浅谈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慎独”伦理审视[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 网络语言 网络伦理 语言伦理 “慎独”伦理[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交际中所出现的怪异、虚谎、随意、粗俗等形形色色的语言现象,挖掘隐藏在网络语言背后自由自在、角色变换、务实功利、快乐为本、自我主宰的伦理意蕴,并从语言的权利、内容、表达、角色、自由、规则等方面提出了“慎独”伦理性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网络交往手段在大学的日益推进,尼葛洛庞蒂向人们所描述的“数字化生存”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网上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所谓网络语言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是指在聊天室和 BBS 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即网络交际语言本文从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伦理性分析网络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文字、符号和数字,但由于大学生们对这些元素魔术般地运用,竟演化出了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一、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伦理意蕴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和社会现象,透过大学生网络语言符号化明显、简约化鲜明、个性化突出的特征可以捕捉到蕴涵在其背后的伦理意蕴1.自由自在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社会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法对互联网进行整体性的管制或控制。

      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进出网络,发表言论,与人交往,选择信息的自由任何人都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发表观点,而且不会因为个人的信仰、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而被剥夺参与的机会透过大学生网络交际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语言现象可以看出,言论自由的人权精神在网络社会得到空前的张扬和提升,自由的意识得到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殊要求来设计自己的语言风格,创造最能表达自己意思的语言词汇,即便这些语词暂时还不能被人们接受,只要是他们认为富有新意的自由创造,他们就会乐此不疲他们自由进出各种论坛和聊天,如入无人之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自由的在网络社会里他们真正体会了网络的自由性、言论的自由性,酣畅淋漓地体验了自由的美好境界2.角色变换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也赋予主体相应的角色语言在现实交往过程中大家就是按照角色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正是这种状态维系了社会的有序运行然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网络主体的角色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一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可以美化成一个温柔可爱的美眉;一个强盗也可以装扮成一个善良的天使。

      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没有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时光可以倒流,性别可以逆转,人可以变成自己所喜欢的模样;人们可以毫无掩饰地抒发情感,真正达到随心所欲,吐露真情因此儿童语言又派上了用场,一些充满稚气的叠音词在网络交流中频频出现3.务实功利从伦理学上看,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中大有市场当代大学生生活于我国社会大改革大开放的时代,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使大学生的语言和行为不知不觉地打上了一些重功利和实用的烙印,在网络生活中也不例外因此,在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充分利用了键盘符号,创造出一套目前在网上共享的表情符号、缩略词汇,使语言新鲜、活泼、幽默,形象性很强,增添了网上交流的情境意味,强化了语言符号的传递效果,方便而快捷在他们看来,网络语言就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语言媒介,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方面就是看这些语言和词汇会不会给他们的交流带来方便和快捷,所以方便性、快捷性、可读性、可解性是他们选择网络词汇的重要价值原则,即什么词汇方便就用什么词汇,什么词汇便于理解就用什么词汇,什么词汇有新意就用什么词汇。

      4.快乐为本人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不仅是快乐主义伦理学者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当前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现代社会给大学生极大的精神压力,渴望快乐、简单、轻松的生活方式,解放承受多种压力的心灵是他们的最大愿望语言是人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流露,语言的变化是他们价值观念变迁的真实记载简单的网络语言是他们简单生活的直接表现,调皮的网络语言风格是他们年轻心态的真实折射,他们都是大学生“为快乐而生活”的表达在大学生中很多人信奉“生活,是为了开心,而不是为了承担责任,更不是为了痛苦”这样的人生伦理哲学在网络上,大学生的言语行为似乎没有别的目的,说话就是为了寻求快乐自以为幽默、制造幽默或分享幽默,常成为他们上网交流的主要动机5.自我主宰传统价值观念是一种依赖型的价值观,网络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由依赖到自觉的嬗变,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到提升的确证网络里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边缘,网络是个自主的世界,开放而又隐私的网络环境给了每个人释放自我的独特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人都是主体,都是自己的主人他们推崇自我、追求个性,花样翻新、追求另类;他们主张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负责;他们渴望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创造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种自主性体现在网络语言中就是随意创造出字数相间、符号叠加、中西合璧、假借谐音并用的语言变体,借助于网络语言,他们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异彩纷呈的网络语言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二、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慎独”伦理性要求规范大学生网络语言关键是借鉴传统“慎独”思想,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自觉养成完善的道德人格慎独”是传统儒家伦理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君子”“圣人”的高尚道德境界,其核心就是指修养主体做到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机会和条件,并且不会被别人发现的情况下,仍然自觉不苟的按照既定的道德原则和信念行为,不出现违规的念头和行为1.语言权利平等网络交往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信仰、种族、性别,各种话题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每一个网络交往主体在人格和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体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工、地域差异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它也不会因为你是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挑战传统的大学生就可以玩忽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当然这种主体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平等需要通过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使用的网络语言中不应该带有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语气,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

      君子以慎言语”《易·颐》),“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网上交流(论坛、聊天室)时要谨慎发言,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拒绝霸道2.语言文明健康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网络语言的主体,在“我国 13700 万上网用户中,受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分别为 23.3%和25.8%然而有些大学生在网络文学、网络聊天室以及 BBS 论坛中毫不吝啬地贩卖色情信息,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内容粗俗,格调低下,意志颓废,必然会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语言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网络的公共利益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非礼勿言”《(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的话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出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续,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语言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礼貌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公约》,共同建设绿色网络3.语言表达真诚在“慎独”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诚”,真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

      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学章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人们只有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才能真诚地按道德规范办事,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针对网络交往中虚言谎话连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现象,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真诚”的道德内在机制的作用,因为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语言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慎独的“真诚”要求就是使大学生做到“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语言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   4.语言适度自由自由是伦理学家所倡导的一种崇高的伦理境界,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解放,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游刃有余网络具有自由气质,根植于网络的网络语言也有自由的鲜明特点,以致许多人认为在网上人是绝对自由的,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其实,自由永远与规范相伴,权利永远与义务相随,从来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存在,网络世界也不例外。

      没有约束的自由带来的是放纵,放纵的利器不仅会伤害网络行为主体自身,还会危及到网络的自由精神试想如果大家都以自由为幌子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结果是人人想得到自由,人人要享受权利,但是谁也得不到自由,而且最终会危及到网络空间的存在所以网络世界也需要必要的规范来保障自由因此,要求大学生在网络评论时要基于事实依据,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5.语言角色正位人是社会的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现实人际交往的语言与本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然而,网络是个虚拟世界“,网上人们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只能被视为一种虚拟的智能符号,人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这样人们只能在虚幻中与对方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网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大学生和其它人群一样出现语言结构、语言风格、语言意趣与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如语言低龄化、性别错乱化、职业模糊化等大学生这个高知群体和其它人群一样,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承担社会责任是他们的道德义务,遵守语言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伦理诉求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他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刻把握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语言交流中尽量还原本我色彩,用适合自己性别和性格的语言说话,说符合自身身份和特点的话,摆正语言和角色的位置,做到语言与角色相符。

        6.语言规则继承网络语言的问题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网络语言主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一是网络语言本身的不规范问题,而前者直接影响后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交际主体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网络语言和现实交际语言存在些不同,如网络语言主要以文字和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实交际语言主要是以声音和体态表现出来,但两者也有相同之处,不管哪类语言,都要经过大脑的思维,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语言习惯基础上的创造,都是人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倾向的表现尽管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语言是语言的“重新部落化”,网络语言似乎有意颠覆现代语言的各种规则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则,那么网络语言在“加工”、“创造”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语言的基本要求,继承现实语言的一些传统,更好地发挥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更好地放射出语言的伦理魅力参考文献:[1]吴艳.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的盲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2).[2]傅智勇.网络时代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理论导刊[J].2001(8):33-35.[3]谢念湘.大学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