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标准演变取向分析.pdf
7页年代又进一步推出扩展 阶段理论 扩展 阶段理论指 出.上述 四个 阶段所构成 的仅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中的一次循环 而非其全部的过程 这样的一次循环 被称为一个“ 时代 ” ( E r a ) 信息技术 的应用迄今 为止 已经经历 了三个时代 : 数 据处理时代 、 微 机时代 、 网 络时代 ( 如 图 1所示) ,一 拉术 点 / .| \ / / , : / / t 1 ‘时 代 : 一 一 时 代 ^ 期 , 橐t 期 时也 是 控 ■辫 恃 擅 ■ 传■搠 控- *时代 引入 羽 '● ∞ 1 ¨ 5 图 1 诺 兰模 型 诺兰提 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 “ 成长过程” 他 提出在信息技术行为和组 织学习过程 中蕴含着这样 四个成长过程 : 应用组 合成长过程 、 资源成长过程 、 管理成长过程 、 用户意识成长过程 ( 如 图 2所示) 有 效 的管理在于维持四个成长过程 的平衡 ,确保没有 任何一个过程严重超前或严重滞后 于其他过程 图 2成长过程 二 、 我 国教 育信 息化及 教 育 信 息化评 价标 准发展 之路 考察美 国的《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历年来的版本 变迁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其关 注重点从 技术引人到 技术应用 、从对教育信息化本身追求 转向与教育融 合的轨迹变化( 见表 1 ) , 验证 了诺兰模型在教育信息 化领域 内的适用性 。
[ 4 l 那么 我 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目前 已进入怎样 的阶段 .当前 阶段对评价标准研究 提出 了怎样 的要 求? 1 . 引入 期 从上 世纪 9 0年代 中期开始 , 在信息化工作以计 算机教育为 主的 同时 . 随着 “ 信 息高速公路 ” 概念 的 提出 , 网络已悄然进入教育信息化的视野这意味着 我国的教 育信息化进人 了微机时代 与网络时代之 间 的技术断点 , 也 即网络时代的引入期 表 l美国历年《 国家教 育技术计 划 的主题和关 注重点 国家教育 技术计划 主 题 关注重 点 使 学生做好 进入 2 l 世纪 的准 教育 信息化 基础 建 1 9 9 6正 备 : 迎接技术教育 的挑战 设 数字化学 习 : 让所有孩子 随时 信息 技术设 备在 教 2 0 0 0年 学 和学习 中的利用 随地都 能接受世界 一 流教 育 室 迈 向美 国教育 的黄金 时代 : 互 信 息 技 术 在 教 学 、 2 0 0 5年 联 网 、 法律 、 当代学 生变 革展 管理方 面的有 效应 望 用 改变美 国教育 : 学习 以科技为 信 息 技 术 在 学 习 、 2 0 1 0正 评估 系统 中的有效 动力 应 用 在引入期 。
绝大多数教育实践者对于这项 新技 术并不了解 , 也不关 注 , 此时网络只是少部分专业人 员及教育实践者有能力 、 有可能进行零散实验 如首 座教育信 息化试点学校对 “ 视频教学 、 无纸作业 、 网 上教学 、 网上沟通 ” [ 5 】 的尝试 , 以及少数校 园局域 网 、 远程教育 网的出现 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很松散 , 研究 也 尚处 于初级 阶段 .并未能在教育中发挥 出明显作 用 , 其行为的试验 目的大于应用 目的由于实践的零 散 、 规 律的未掌握 此 时 尚无对规 范的强烈需求 , 因 此在这一 阶段 针对网络时代 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研 究与实践基本属于空 白 2 . 传 播 期 1 9 9 9年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高速主干网工程 的开工 和 2 0 0 0年“ 校校通 ” 工程的实施 可被看作是 进入传播期 的标志在传播期 ,信息化应用得 到扩 展 对相关标准的需求相应萌发在国家信息化六要 素( 信息资源、 信 息网络、 信 息技术应用、 信 息技 术和 产业、 信息化人 才、 信息化政 策法规和标准) ‘6 】 基础上 修改而来 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得到广泛 的研究与 应用 。
如 由中央电化教育馆 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 织 的研究课题 “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 的调查 ” r 扫 所建指标体 系 以及由复旦大学牵头、 全 国 1 7所高校共 同参与的课题 “ 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 系研究” 【 8 】 所建指标体 系等 这一类标准 的指标大多 依照设施 、 资源 、 人员 、 应用 、 政策等教育信息化要 素 展开 以条件具备情况作为衡量依据 在 大量标准对教育机构 的教育信 息化 工作进 行 整体评 价的同时 .也有很 多标准将 目光聚集于教育 信息化工作中的单项要 素具体有 针对人员的标准 如《 中小学教 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 【9 1 针对硬件 的标 准如 《 安徽省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规范化要求和装备 标准 ( 试行 ) 》 , 【 针对资 源 的标 准如 《 焦作市教 育管 理数 据 库及 教学 资 源库 建设 规范 与管 理办 法 ( 试 行 ) 》 , 【 l l 】 针对技术 开发的标准如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 标准 ( C E L T S ) 体 系『 l 2 1 中的众 多标准等 这些标准虽然 评价对象各有不 同, 指标 展开各有差 异 , 但都 同样 以 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所需要具备 的条件作 为评价对 象 , 这类 标准可称为条件标准。
根据信息 系统理论 ,成熟 的管理信 息系统会 同 时面对基层 、 中层 、 高层 的管理 问题 , 具体包括“ 基层 运作 系统 ( 事务 处理 系统 、 办公 自动化 系统) 、 中层控 制系统 ( 知识 工作 支持 系统 、 管理报告 系统) 、 高层 决 策系统 ( 决策 支持 系统 、 主管信 息系统 ) ” ¨ 】 在传 播 期 , 教育信息化仅仅实现 了基层的运作系统 , 用于事 务处理 、 办公 自动化 、 教学实施等工作之中 由于建设 的密集开 展 .使得该 阶段教育信息化 工作费用急剧上升 :由于对实验的强调超过 了对效 率的追求 , 所 以管理上 出现组织松散现象 , 浪费 了相 当多的资源因此在该 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中 , 往 往 以耗资多少 、 拥有怎样 的网络及其他硬件 、 资源容 量 、 教师对设 备的利用次数等指标为主 , 易于外显评 价实验开展情况 , 但却 不能体现使用效率 这些较为 机械 的评价又进一步加剧 了硬件、 软件 的盲 目开发 , 使得传播期 的高投入与低效率阻碍 了教育信息化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3 . 控 制 期 由传播期 的高投入和低效率而带来 的对绩效 的 关 注 , 使得 2 0 0 5年绩效研究 异军 突起 , 可被认 为是 教育信息化进入控制期的标志 ,而绩效 的追求本 身 也是控制期的一大特征 。
此时 决策者有感于在传播期 时的盲 目建设 和 高投入 , 开始加强控制 控制使得信息化发展 的速度 放缓 .转 向对如何合理运用现有条件发挥更 高效益 进行深入思考 对 已相对成熟 的教育信 息化 条件关 注热度逐渐 消退 体现在评价上是绩效评 价标 准的 研究成 为热点 ,如 《 教育信息化成本 效益研究》 、 【 4 ] 《 基于 WG C A与 D E 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 价》 、 《 基于 校本 的教育信 息化绩 效评 价模式研 究 与系统设计》 、 【 q 《 中学教育信息化绩 效评价研究》 【 7 】 等 这一类指 向教育信息化绩效 的标准称 为绩 效标 准 在这一 阶段 教育信息化开始 实现中层 控制系 统的作用 , 部分教育职能模块的网络化 已经实现 . 如 财务系统 、 固定资产管 理系统 、 人事 系统等 , 并 慢慢 形成稳定且 比较刚性 的纵 向管理 机制 但是这些 软 件系统之间还存在“ 部 门壁垒” 、 “ 信息孤岛” , 信息 系 统呈现单 点 、 分散 的特 点 , 系统 和资源利用 率不高 也正是在控制期 内 , 信息孤 岛所造成 的重复工作 、 数 据混乱冗余成为阻碍教育信息化效益提高 的一个严 重 因素 。
控制期 的教育实践者对于信息化 的态度不 同于 引入期 的不关注 、 传 播期 的肤浅热情 控制期 的教 育 信息化 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实践者 的工作 责任 教育 信息化不再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 中心 、网络 中心工 作人员 的职责 , 而已融人众 多部 门、 众 多岗位 的 日常 工作之 中 教育信息化实践者与教育实践者之 间的 范 围正 在 趋 于 一致 然 而与传播期条件评价 的理论研 究与实践应 用 两方面齐头并进所不 同的是 在控 制期理论 层面的 绩效研 究开展得如火如荼 的同时 实践层面对于绩 效研究的应用却远未跟上 各类 配置要求提档升级 后的条 件标 准依然是实践层面教育信 息化评 价的主 要依据 , 显示出与诺兰模型规律 的不相符合究其原 因, 在 于教育信息化绩效涉及经济效益 、 社会效益等 诸多方 面 , 较为复杂 , 难于衡量 , 实践操作难度较大 4 . 集 成期 我国的教育信息 化是否已经进 入集成期?这一 问题需要基于集成期 主要特征的分析 ,这些特征包 括 :整体思路上的规划设计 、基础数据库 的重新设 计 、 管理 上松驰 与控制 的平衡 以及用户责任 队伍 的 形成与积极参与 、 高级决策系统功能的实现 。
虽 然信 息孤 岛现象在我 国从 2 0 0 2年起就 已被 提 出需要 重视 , 【 8 1 但 直到 2 0 1 0年 “ 教育信息化建设 与应用研究 ”课题组在经过对全 国范 围广泛调研 的 基础上 仍然得 出以下结论 : “ 应用系统建设 尚未形 成体 系 , 缺乏立足教育信息化建设 的总体规划 . 缺少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 高完整 的信息标准和交换标准规范体 系建设进展 缓慢 , ‘ 信 息孤岛 ’ 现象突 出, 业务数据难 以为管理层 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 l 9 ] 这一归纳的角度与集成 期特征角度 的吻合 以及特征 的相反 明确地向我们揭 示 , 我 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 目前 尚未进入集 成期 但是宏观层面上 ,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 中提 出 , “ 促 进信息 系统 互联互通⋯⋯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 搭建 国 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 台 ,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 ” 1 2 o ] 正式展 开的“ 金教 工程 ” 也 以“ 建立 和完善全 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 ” 【2 】 为 目标 , 政策层面 已经显现出向集成期迈进的迹象。
在实践层面 ,少数教育信息化发展较为发达的地 区也有提前进入集成期 的尝试 如江苏省 2 0 0 9年开始 实施 的 “ 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阎项 目, 扬州市进行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 12 3 ] 都是对控 制期的 自发超越从 2 0 0 9年开始 在 C N K I 期刊数据 库 中开始出现有关基础数据库 的文献 各高校开始实 现从基于职能模块的数据库 向校 际基础数据库 的转 变 ,这显示出高等教育整体比基础教育更早开始进入 集成期 因此 . 综上所述可 以得出以下结论 : 我 国教育信 息化正处 于由控制期 向集成期迈进 的关键时期 三 、 集成期 的关键 标准 : 功能标 准 传播期 内条件标准盛行 控制期 中绩效标准崭 露头角 , 在教育信息化 的不 同时期 , 与工作重点相适 应 的各 标 准交替 成 为教 育信 息化 领域 内 的关 键标 准 但 当教育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从 控制期 向集成 期跨越时 教育信 息化标准却依然停 留在传播期 向 控制期跨越 的状态 这 使得标 准对 于教育信 息化工 作 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