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至三章知识点汇编.docx
9页人教版必修二地理学问点归纳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缘由:生产力水平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打算的3、人口增长模式由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4、人口增长不平衡:兴旺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消灭 负增长〔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兴旺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中国、巴基斯坦、几 日利亚〕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很多进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进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 原始型: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 传统型: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 现代型: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20 世纪 70 年月:打算生育到目前,我国已根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转变① 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 具备条件:Ⅰ转变常住居住地;Ⅱ转变居住地到达肯定的时间;Ⅲ跨越肯定的行政区域③ 影响因素:⑴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难;⑵ 经济因素:经济进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⑶ 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斗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⑴ 二战前:① 缘由: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进展、地理大觉察、航线开拓;② 特点:⒈ 从旧大陆到大陆;⒉ 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第 6 页⑵ 二战后:① 缘由:.各国、各地区经济进展不平衡;② 特点:⒈从欠兴旺地区到兴旺地区;⒉定居移民削减,流淌工人增加9、中国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⑴ 20 世纪 80 年月中期前:① 缘由:⒈ 打算经济体制;⒉ 严格的户籍治理制度;② 特点:有打算、有组织地进展;③ 方向:⒈ 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⒉ 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⑵ 20 世纪 80 年月中期后:① 缘由:改革开放政策;② 特点:自发迁移、民工流淌;③ 方向:⒈内地到沿海;⒉山区到平原;⒊由经济欠兴旺地区到兴旺地区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⑴ 迁入地:① 有利影响:⒈为迁入地供给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⒉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进展;⒊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进展②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治理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⑵ 迁出地:① 有利影响:⒈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展;⒉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冲突;⒊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②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缺乏,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进展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进展水平、经济兴旺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 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14、合理人口容量: 依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安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重要性: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 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进展战略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峻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提倡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掌握在合理规模内2) 建立公正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终生活质量的公平权利。
3) 敬重人地协调进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进展战略, 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17、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位置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17、城市地域构造模式: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其他因素:〔1〕收入水平;〔2〕历史因素;〔3〕种族或宗教因素;〔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19、城市内部空间构造随城市进展而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拢肯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构造发生变化商业的付租力量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力量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力量最强AB 住宅付租力量最强BC 工业付租力量最强20、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超大城市〔1000 万以上〕、特大城市〔500-1000 万〕、大城市〔100-500 万〕、中等城市〔50-100 万〕、小城市〔50 万以下〕城市人口规模21、城市等级低,效劳种类少,效劳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效劳种类多, 效劳范围比较大。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 较多,相距较近22、不同等级城市的效劳范围是层层嵌套的23、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难,收入低、社会效劳短缺; 动力: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24、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进展中国家:起步晚,进展快;水平低;进展不合理〔消灭畸形进展〕;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兴旺国家:起步早;水平高;消灭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⑴ 生物的多样性削减;⑵ 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的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⑶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安排,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运动;⑷ 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消灭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26、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合理:改善环境:平坦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过快: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27、城市化过程中消灭的问题:⑴ 环境质量下降; ⑵ 交通拥堵; ⑶ 居住条件差;⑷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28、缓解措施:⑴ 建立卫星城,开发区; ⑵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⑶ 中心区进展高产业,第三产业29、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进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削减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30、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 产品3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32、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肯定的历史进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进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 构、经营方式、进展方向具有一样的特征3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⑴ 区位条件:①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浇灌条件较好;气候温顺,光热充分,降水相对较多;②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兴旺、便利;面对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和科技水平高,;政府鼓舞支持:距海港近,海运便利,市场宽阔。
⑵ 生产构造: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羊毛〕;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⑶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⑷ 进展措施:东水西调;围栏放牧、划区轮牧;改自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 播种豆科牧草并施肥;牧草与作物轮作⑸ 优点: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有很大的敏捷性和市场适应性34、季风水田农业:⑴ 区位条件:① 自然因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适宜水田治理;土壤肥沃,浇灌水源充分;②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7000 年历史〕;饮食偏好,人多地少,粮食市场需求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单位产量高⑵ 生产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等〕;生产作物:水稻⑶ 特点:①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5、商品谷物农业:面对市场⑴ 区位条件:① 自然因素:气候温顺,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分;②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宽阔;地广人稀,地租低;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⑵ 生产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国营》〕;生产作物:小麦、玉米⑶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6、大牧场放牧业:⑴ 区位条件:① 自然因素:气候温顺,草类茂盛〔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地广人稀, 土地资金低〔拉普拉塔平原〕;②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宽阔〔国际〕;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水陆〕⑵ 生产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牛》〕⑶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地广人稀,草场宽阔⑷ 进展措施:①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鲜技术、冷冻船〕;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草;③开拓水源;④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争论;⑤种植优质牧草和饲料⑸ 借鉴:①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②保护草场,开拓水源,建立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量;③进展交通运输事业,争论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市场;④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牲畜,提高畜牧业的产出37、乳畜业:⑴ 区位条件:① 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② 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③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宽阔⑵ 生产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西兰〔我国的大城市四周〕;生产作物:牛奶及乳制品⑶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38、工业区位因素: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②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政策;科技;运输;市场;资金;能源;机械设备39、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中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本钱获得最高的利润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构成的本钱也就不一样因此,依据影响本钱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40、工业类型导向:⑴ 原料导向型工业:① 工业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