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pdf
28页第二十三讲第二十三讲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 从汉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古书的注解工作,比较重 要的古书,前人大都作过注解,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 方便 解放以后,出版了不少古书的新注本或选注本,注文一般 都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比较浅显易懂,更便于初学的人使用 了解古书旧注的意义: (1)有助于现代人注解古书现代人注解古书,一般都要参 考古人的旧注,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2)有助于判断现代人注释的正确与否现代的注释是否正 确,常常需要参看旧注,才能做出判断 (3)已经做出新注的古书究竟还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古书目 前还只有旧注可以参考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 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因此,了解古书旧注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 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一、旧注概说一、旧注概说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 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传抄的错误等原因,汉代一般人已经不 能完全读懂这些儒家经典于是有人专门为它们作注解像毛亨、孔 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都是汉代著名的注解家著名的注解家他们所 作的注解虽然大多是儒家的经书,他们的思想也受到儒家的局限,但 由于时代距先秦较近,对这些古籍的字句所做的解释,直到今天还有 很高的参考价值很高的参考价值。
到了唐代,到了唐代,汉代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 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疏”,也叫“正义”“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 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传的“传”和郑笺 的“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 和订正毛传的意思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唐人唐人在总结前人注解工作的基础上,由孔颖达等纂集成五 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 春秋左氏传;又有贾公彦的周礼疏和仪礼疏,徐彦 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总共九种 到了宋代宋代,又有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作疏, 孙奭(sh )为孟子作疏为了便于查阅,后人把这些注和疏 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 行的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 二、旧注的体例和注解的方法二、旧注的体例和注解的方法 (一)经书注疏的体例(一)经书注疏的体例 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1))这一方面是注家繁多,看法又常常不一,取舍之间,不易决 断; (2)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体例和用语对一般读者来说 比较生疏。
因此,要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首先要对它的体例有大致的了 解现以诗经墉风相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经书注疏的体例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毛传,如“相,视也无礼仪 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郑笺,如:“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 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陆德明经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 文和注文的注音注音,如“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原注“虽 处高显之处”有两个“处”字,这里写明“之处”,可见注的是 第二个“处”字的音) 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都是先举出所疏经文 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再疏解 如“相鼠至何为”,就是指对经文从“相鼠有皮”到 “不死何为”的疏解笺视鼠至者同”,就是指对郑 笺“视鼠有皮”到“亦与人无威仪者同”几句话的疏解疏的内 容一般都很长,这里举的例子是比较短的一个 “相鼠”是一首讽刺当时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诗,骂他们连老鼠 都不如注和疏的解释对我们读懂原文,了解它的思想内容,是有一 定帮助的 至于疏中所说“文公(指卫文公)能正其羣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 故刺之”,则显然是为了美化上层统治者,歪曲了原诗的思想内容。
(二)注解的方法(二)注解的方法 1、释字和串讲、释字和串讲 汉唐人注解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 音方面训释字句最常用的办法是释字释字和串讲串讲 上例中“相,视也”、“仪,威仪也,“俟,待 也”等等都是解释字义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视鼠 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 无威仪者同”都是对原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的 串讲 注疏对原文的释字和串讲常常反映出不同的看法 如上例对“止”字的解释共有三种:毛传:“止: 所止息也郑笺:“止,容止韩诗:“止, 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情况,决定取舍 2、通释全章大意、通释全章大意 除释字和串讲外,汉唐人注解古书,也有通释全章大意的,如现在 流传的赵岐的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就是对全章大 意的概述 以上是儒家经书注解的大致情况汉代汉代注解古书是从经书开始的, 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王逸的楚辞注,对后世影响都较大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玄学曾经大为发展,于是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 晋代郭象的庄子注;史书方面有吴国韦昭为国语作注 唐人唐人除了为先秦的儒家经书作疏以外,也为子书作注,如杨倞的 荀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还为汉以下的其它古书作笺注, 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集注、李善的文选 注。
随着汉以后文章风格的改变,注解的内容也有一些变化 3、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 汉代以后的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用 典成风注解这些作品时,有必要注明出典 如唐代李善李善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以注明典故的来 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例如(原书直排,今改横排下 同):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回得一善拳拳不失 之矣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句话,李善注指明“拳拳”之词来 自礼记(见礼记中庸,原文是:“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 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接受)而弗失之矣”),并转引郑玄对 这个词的注释,对“列”字,则转引说文的解释 4、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 还有些注解是以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为主的以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为主的如唐代司马贞史记 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侧重于这方面 注明典故出处和考证人、地、史事,对我们今天阅读古书是很有帮 助的 有些古书的注解,在考核史实方面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对 研究历史很有用处,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有这个特点。
5、阐明哲学思想、阐明哲学思想 还有一类古书的注解,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其中有的是阐明原著 中的哲理,也有的在阐明原著哲理时,还从中寄寓了注者的思想观点 晋代郭象的庄子注就属于这一类下面以逍遥游中的一句为 例: 之二虫又何知二虫,谓鹏蜩也对大与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 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 遥之大意 在这句话的注解里,只用了“二虫,谓鹏蜩也”一句来解释字句, 其余的话都是用来阐明“之二虫又何知”这句话所包含的“自然”、 “不为”之类的哲学思想 6、校勘记、校勘记 到了清代清代,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大为盛行,一些 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注解的 风格也为之一变清代学者注解古书比较重视从材料 出发,在方法上也比前人有进步,因而解决了古书中 的许多疑难问题,所作的注解大都比较详尽可靠,注解大都比较详尽可靠, 但有一些注解片面地要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流于烦 琐 古书经过历代的传刻,文字往往有讹误讹误为了正 确理解原意,就必须校订这些错误清代学者在校勘 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阮元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 校勘记就是一例这种校勘记校勘记也是我们阅读古书 时需要参考的。
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用语,最常见的有“衍文”“衍文”和“脱文” “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 加的文字例如: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的校勘记: “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 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脱文”脱文”简称“脱”(有时作“ 敓 ”或“夺”),也叫“夺字”,是 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例如: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校勘记:“皇 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本吾焉得而食诸案 史记.仲尼世家、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 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 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三、旧注常用术语三、旧注常用术语 读古书的旧注,除了熟悉旧注的体例和注解的方法以外,还要对古 人作注解时用来解释字、词的术语有所了解比较常用的注解术语有 以下一些: (一一)曰,为,谓之曰,为,谓之 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 的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 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tng穋l,禾麻菽麦毛亨传: “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 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羣牛李善注:“说 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重”tng和“穋”l是同类粮食作物,“嫉”和“妒”是近义词, “蚊”和“蚋”是同义词注解家用“曰”、“为”或“谓之”来区 分它们,这三个术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二二)谓谓 “谓”和“谓之”不同用“谓”的时候,被解 释的词不是放在“谓”的后面,而是放在“谓”的前 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 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 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 “美人谓怀王也 这种“谓”字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是指”、 “是说”、“说的是”的意思 (三三)貌,之貌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 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 ng然善也郭象注: “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四四)犹犹 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用于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 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间”和“与”在“参与”的意义上是近义词,“直”只在用于假 借意义时才有“但”的意思这种“犹”字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 说” (五五)之言,之为言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 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 萧墙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 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肃”和“萧”古代双声,韵母也相近(“萧”字从“肃”得声), “鬼”和“归”双声,韵母也相同,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 同音,“德”和“得”同音,用声训的办法作注释,由于注释的词和 被注释的词意义与声音都相近,因此很便于记忆 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但古人声训往往带有主观随 意性,牵强附会的地方很多。
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六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