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docx
5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飞跃与变革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徐倩摘要:随着数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与 设计作品正不断浸入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作 关系引起的变革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审视具有现实意义,努力提升视觉艺术的审美 维度和艺术创造性,在技术与艺术的更高的融合中跨越现实的局限,创造新时代 的新媒体视觉艺术作品,是我们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追求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技术性一、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载体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传达的最终表现也永远脱离不了媒体图 形、影像、文字、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编排关系等都是视觉传达的信息载体,视 觉传达的载体也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扩充而增多人类曾经历四次信息传播革 命,首先是语言传播的诞生;随之而来的是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信 息传播速度,版式编排、阅读审美也得以发展;模拟电子传播的诞生标志着第四 次信息传播革命的到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照相排版技术产生,网格版式完善, 字体、插图更加规范,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体产生并普及,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设计领域。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 命的时代,数字式信息传播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新的媒体形式相继出现,信息传 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个“新媒体新视觉”的时代已经 到来二、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与传统设计门类相比,新媒体视觉传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的表现 形式更加多样,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全方位地进行信息传达;其次,在设计方法 上,既借鉴已有媒体又有所创新,发展出适应新媒体特性的设计方法1.媒体形式的发散性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超越了它的原有范畴,走向更宽广的 领域数码艺术、数字影像、网页交互、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数字视觉在不 断挑战已有视觉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视觉传达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暗 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将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产生一种新的媒体,以传统 视觉传达设计为基础,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支持下开拓新的传达领域,继承发 展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这种“新媒体”综合多种媒体形式,集文字、图像、影像、 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结合互联网与交互技术,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交换 性,成为新媒介、新技术条件下一种特定的传达方式,真正实现全方位、多感官 地信息传播。
2.视觉传达的变异性作为视觉传达的最新发展,新媒体视觉传达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方 法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具有原则上的相似性,但在传播、显示、操作等方面,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差异例如:相对于印刷品而言,显示屏幕 更适合“浏览”而不易于“阅读”;“新媒体”中各种信息以相互链接的方式存在, 彼此没有顺序上的固定位置,信息随浏览者的选择以非线性的方式输出,而传统 媒介,无论是书籍或是影像,信息呈现都受到预先安排的顺序制约:传统传达领 域对于技术更新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以高速发展的科技为其信息传播基础的“新 媒体”则要求设计时刻与科技紧密结合,并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出更新的传达 形式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为设计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帮助实现更 多的创意可能,为大众带来更新鲜的视觉体验与更富于趣味性的信息获取过程 “新媒体”不仅使得设计过程发生变化,对设计风格、设计思维方式也产生深刻 影响3.技术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无不彰示与21 世纪科技发展的密切关系,无论是激浪艺 术、前卫电影、电子作品、视频装置以及互动艺术,借助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 转化的普及,不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思潮,而且还根据各个媒介不同的技术 特征,制造了大量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随着信息社会的纵深化发展,创造出多 样而富有变化的审美体验4.连结性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对比 新媒体艺术,我们可以把之前的传统艺术称之为“架上艺术”或者“表述的艺术”, 而新媒体艺术则是一种“活动艺术”或者“观念的艺术”新媒体艺术将时间的 概念引入作品,并且将观众的观看视角作为构建艺术作品的因素,将观者与作品 连结起来新的艺术类型与传统艺术相比,最大的不同体现在题材上,它们不再 去表现一些深刻的宗教主题或者历史故事和事件,而是借助科学技术的最新成 果,扩展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创造了一种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新型的连结 关系三、虚拟现实的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的飞跃与创新视觉传达借助“新媒体”实现了突破性创新,相对于传统视觉传达方式,“新 媒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艺术设计具有了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进而实现了所 谓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在视觉上和功能上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是身临其境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身临其境 性,“身临其境性”是指特定环境提供的感觉通道和人获取感觉信息的广度和深 度从信息学角度来看,人类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外界的信息。
在传统艺 术形式中,电影、电视是以往最好的提供多维感觉信息的手段,但它们只能提供 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信息,而未来的数字电影不仅能够提供全方位的立体视听效 果,还可以提供一些传统影视所无力提供的信息,如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信 息,从而让人体验到更为逼真的身临其境感例如,如果将场景中物体的重量、 硬度、温度、湿度、表面光滑程度等属性加以记录观众在观赏电影时使用带有 操作装置和信息反馈系统的设备,就可以感受到被触摸物体的轻重、软硬、冷热、 干湿等等他们可以触摸、移动、处理虚拟场景中的物体,如与剧中的人物握手、 搬动一个箱子、驾驶一辆汽车、折断一根木棍等等其次是交互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人与设计作品的交互 性交互性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 度如果我们给图像中的这些虚拟物体赋予某些属性,例如,几何学属性、材料 学属性、运动学和动力学属性,并能通过“某种设备”触摸到这些物体,同时计 算机系统能够实时地把这些属性传递给人手指、手腕上的控制设备,产生与人触 摸真实物体时同样的刺激和反馈,通过行为交互会使人产生更加逼真的身临其境 感近十年来,许多研究机构一直在探寻适当的“办法”来传递虚拟物体的物理 属性数据,目前已研制出来的“设备”是一种特殊的手套——数据手套。
当人戴 上这种手套去触摸虚拟物体时,计算机能够把物体的物理属性数据传递给手套, 使配戴手套的人不只是感到“触摸”到虚拟物体,而且还能感受到跟触摸和搬动 真实物体时相似的力反馈例如,人可以“扭动门的把手”、“按动门上的密码锁”、 “揉捏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球”等等第三是直观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直观性是指设计师能够在设计的全过程 中“身临其境”地看到设计的结果,在设计之初就能为人们全面、具体、实时地 显示出作品在设计完成后的实际形象和应用效果如今,借助头盔式显示器,设 计师可以身临其境地从任意角度、距离对未来的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可以 自由控制浏览的路线以及自由切换多种漫游模式,如:行走、驾驶、飞翔等;可 以实现多种设计方案、多种环境效果的实时切换比较;可以用实时交互的方式修 改设计方案并直观地观察修改后的结果再次是虚拟现实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虚拟现实性是指设计师利用虚拟现 实技术、以艺术设计的手法将客观存在或非客观存在的事物形象化目前,虚拟 现实艺术设计的这种虚拟现实性为古代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和保存、以及文化 遗产的虚拟展示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 的不断传承、理解与创造,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在地球 上湮灭,或者失去了往日的瑰丽。
目前,美国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non)大 学的仿真实验室的设计人员,跟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的教授和美国考古研究所的 资深考古学家们合作,重现了古都庞培的爱希斯庙和豪华剧场的风采,并在 1998 年的夏天,在美国的华盛顿公开展示当参观者戴上头盔式显示器后,就可以在 古都庞培的豪华剧场内参观了参观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参观游览,那里有大 剧场,力士庙,三角形的论坛,圆形剧场,圆柱走廊,各式庭院,五彩壁画等等 参观者还能听到剧场内圣歌吟唱者浑厚的歌声、吹横笛者的悦耳笛声,使参观者 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于这个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环境中最后是协作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协作性是指全球各地的设计师和欣赏者 可以超越时空约束,通过互联网共同设计、欣赏某一个设计作品并与之交互例 如,利用网络式虚拟现实艺术设计,全球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协同完成同 一件复杂产品(汽车、飞机等)的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身处异地的设计师 们能够“在一起” 讨论设计方案,可以通过交互设备适时地调节、修改设计模 型,并可以“身临其境”地对修改后的模型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如可以鸟瞰模 型的全貌,也可以深入其内部在这里,设计的优化贯彻于整个设计过程。
在这 个过程中,每个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可以即时地得到沟通和比较,并能 够方便地得到调整和落实这不仅增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技术和艺术交流,而且缩 短了设计时间、节约了设计成本、提升了设计质量新媒体视觉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些时日,但她仍旧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生命 力的艺术形式,我们要在社会不断前进科技文化背景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她和研 究她新媒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感官体验,她对于空间的创造是多样的,她对 于时间的记录特性也赋予她本身艺术表现特质新媒体的独特表现使视觉传达朝 着多维化、人性化、趣味化、参与性等方面发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 种感官同时参与传达的过程,不同的设计形式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充分认识新媒体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和手法,利用新媒体的特性,能够使得创作 者在最大的范围内打开想象力,创造出新的、更富于表现力的、给人以更强感官 刺激的艺术作品参考文献1. 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62.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德)奥利弗•格劳著陈玲译《虚拟艺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林韬《关于数码艺术的视觉品格》数码艺术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8)5. 邱志杰《新媒体艺术的文化逻辑》(节选) [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