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PPT课件.ppt
8页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诗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解读赏析/ 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赏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诗意: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赏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
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主旨归纳典型考题1.理解性默写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_,_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月如霜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