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黑以后》的叙事风格探析.docx
9页《天黑以后》的叙事风格探析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天黑以后》的叙事风格探析的文章,《天黑以后》 (以下简称《黑》) 是村上春树2004年9月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2005年经林少华翻译,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继续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罪恶进行反思 摘 要:《天黑以后》是村上春树在21世纪继《海边的卡夫卡》之后推出的第二部长篇在延续某些"村上式";特点的同时, 这部小说在叙述策略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叙述层次的增加、叙述者的穿插转换、叙述强度与速度的独特处理、语言表达方式的"陌生化";--凡此种种, 不仅表现了村上春树创作手法的进一步成熟, 也暗示了村上小说的叙述技巧在21世纪的某种新变化 关键词:村上春树; 《天黑以后》; 叙述策略; Abstract: After Dark, Haruki Murakami s second novel, which was launched in the 21st century after Kafka on the Shore, kept some classic Murakami styles while showing new narrative tactics, such as: multiple narrative levels, switch of narrators, special handling of intensity and speed, "defamiliarization"; in expressing ideas etc These narrative tactics not only displayed the further richness and matureness of Haruki Murakami s production but also implied some new changes in his narrative tactics. Keyword: Haruki Murakami; After Dark; narrative tactics; 《天黑以后》 (以下简称《黑》) 是村上春树2004年9月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 2005年经林少华翻译,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国内出版。
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继续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罪恶进行反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黑》在保持村上春树一贯"酷酷的";叙述姿态的同时, 在叙述策略上却有了与以往不大一样的选择, 给人以新的感受 一、独具特色的结构:三个叙述层的设置 《黑》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少女玛丽的姐姐浅井爱丽突然一睡不起, 玛丽为此心事重重一天夜晚, 玛丽坐在快餐店看书时, 遇见了姐姐以前的一个朋友高桥恰好就在这个夜晚, 高桥曾经打工的情爱旅馆"阿尔法城";里, 一个中国姑娘惨遭"客人";白川的毒打因为听不懂中国话, 女经理薰和服务生小麦、蟋蟀均不知所措于是, 高桥把懂中国话的玛丽介绍给了薰在与薰、蟋蟀等人一起救助中国女孩的过程中, 玛丽渐渐向这些人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最后, 在蟋蟀和高桥的帮助下, 玛丽解开了心结, 满怀信心地等待姐姐醒来 在以往的小说中, 村上春树习惯于设置两个叙述层, 建构他那"是现实又非现实, 是虚构又非虚构";的文学世界1】(P33)正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等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那样, 这两个叙述层往往由起始的平行而逐渐走向交叉, 最后一同走向故事的结尾。
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现实的";还是"非现实的";世界, 都隶属于小说的故事层面在村上春树以往的作品中, 与故事层面相对应的文本叙述层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在《黑》中, 文本叙述层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 它与两个故事叙述层一起, 构成了这部作品中的三个叙述层具体说来, 《黑》中的三个叙述层分别是: 文本叙述层:都市午夜风景的描写 (以下简称"风景层";) . 故事叙述层一:玛丽与高桥等救助受害的中国女孩及其相互间的交往 (以下简称"玛丽层";) . 故事叙述层二:浅井爱丽的昏睡不醒 (以下简称"爱丽层";) . 三大叙述层中, "玛丽层";实际上对应着"现实世界";, "爱丽层";则与"非现实世界";相对应就其叙述功能而言, 它们与以往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设置并没有太大差异"玛丽层";中人物的交谈与行动都带有强烈的现实色彩, 从小说的主旨来看,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场善与恶的针锋相对的较量而"爱丽层";则令人疑窦丛生, 例如:爱丽为什么会昏睡?那个昏睡的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白川的铅笔?爱丽与白川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种种疑问令故事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付之阙如, 但对村上春树的读者而言, 这两个叙述层的对照却也算不上陌生。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风景层";的设置就整个文本而言, "风景层";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为故事提供清晰的背景, 二是通过对都市风景的集中描绘渲染浓郁的都市气氛这不禁让人想起众多村上春树研究者常常提及的"都市味";一词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已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都市味";, 并就此引发了"村上小说算不算是都市小说";的讨论1】(P30-31)但在村上春树以往的作品中, "都市味";的显现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其一, 通过富有都市气息的具体活动场所, 或是各种各样的商品来加以暗示, 如多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咖啡屋、酒吧、爵士乐唱片、威士忌酒等;其二, 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进行转述, 如《舞!舞!舞!》中, 演员五反田滔滔不绝抱怨着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令人生厌的生活通过这两种方式展现出来的"都市味";, 前者虽具体但嫌泛化, 后者虽详细可毕竟不够直接, 而且难免带有故事中人物的主观色彩所以, 在村上春树以往的小说中, "都市味";更多是由读者去感受, 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文字描写在作品中加以直接表现的可是在《黑》中, 由于"风景层";的设置, 作者已经不必担心风景描写对故事层的破坏, 对都市风景的详细描摹便成了可能, "都市味";在《黑》中也就浓郁了起来。
例如下面这段描写: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海洋被称为繁华街区的地段大楼外墙安装的几个巨型数字屏幕虽以午夜为界陷入沉默, 但店铺的扩音器还在以夸张的低音无所顾忌地播放着hip-hop音乐挤满年轻人的大型娱乐中心刺耳的电子音似乎刚刚聚饮归来的一帮大学生 (引者略) 两个年轻警察以紧张的神情在同一条街上巡逻, 但几乎没有什么引起他们的注意此时此刻的街头正以其自身原理运转着2】(P1-2) 这段详细的描写, 将以往如烟似雾笼罩于小说中的"都市味";加以具体化, 形成了一幅如在眼前的都市午夜风景画类似的描写在第16章和第18章中也有出现, 作者对凌晨、清晨这两个时间段的都市同样进行了极为具体的描写2】(P153-167)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风景层";的设置, 这些近乎"奢侈";的大段背景描写将在多大程度上对故事层的统一性造成破坏所以, 村上春树在《黑》中拔高文本叙述层的地位, 设置独立的"风景层";, 应该说既有内容上的需要, 更有结构上的考虑 二、疏离冷静的叙述:叙述者类型的自如转换 与叙述层的设置紧密相连的, 是叙述者的选取叙述者是叙事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但目前的学界对于如何区分各种类型的叙述者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这个问题上, 笔者认为谭君强教授提出的方法较为客观,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相对于不同的侧面, 对叙述者可以作如下区分: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叙述层次, 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故事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 可以区分为故事外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 与故事内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可被感知的程度可以区分为外显的叙述者与内隐的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 可以区分为可信的叙述者与不可信的叙述者3】(P59) 《黑》中的三个叙述层各有其叙述者有趣的是, 从整部小说来看, 这三位叙述者表面上是合一的, 即均由"我们";来承担叙述任务借助谭君强教授提出的区分标准, 可以发现《黑》中各叙述层的叙述者都属于故事外的 (或非人物的) 、可信的叙述者---在这里, 村上春树舍弃其以往小说中常常采用的人物叙述者但是, 各叙述层的叙述者, 在可感知的程度上却是不同的"风景层";和"爱丽层";的叙述者比较容易确定, 叙述者"我们";在文本中频频出现可是, "玛丽层";的叙述者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我们";隐藏在人物大段的对话与行动背后, 除了偶尔露一次面之外, 其存在几乎全由读者自己去猜测。
也就是说, "风景层";与"爱丽层";的叙述者是外显的叙述者, 而"玛丽层";的叙述者则是内隐的叙述者这样, 随着各叙述层的交替出现, 叙述者类型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换 美国学者杰-鲁宾在谈到村上春树小说的叙述者时, 曾将其给人的感觉概括为"一种故意的冷然和疏离感";【4】(P43)的确, 村上春树小说的叙述是以追求"疏离";和冷静为基本原则的从这点出发, 作家必定注重叙述的客观性, 竭力遏制叙述者的干预功能 对于外显的叙述者来说, "叙述者往往对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展示出一种话语倾向, 读者往往可以从话语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出其对故事中人物、事件与情境的态度外显的叙述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有时, 甚至于闯入"故事中, 以公开的方式对人物和事件发表评论";【3】(P63)就是说, 外显的叙述者往往具有较强干预意识, 而且带有一种全知全能的色彩但是, "村上春树从一开始写作就明确表示过他对那种全知全能的叙事态度感觉很不舒服---像造物主一样为他的人物赐名, 用第三人称叙述他们的活动";【4】(P44)所以, 仅仅依靠外显的叙述者来承担叙述功能的做法很难获得村上春树的青睐由于内隐的叙述者能够"从其所讲述的情境与事件中尽可能脱身, 让故事按其自身的逻辑去展开, 让人物按各自独特而合理的方式去活动";, 而且, "在叙述的态度上, 更多的是以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的态度出现";【3】(P66), 因此, 村上春树在故事层选择内隐的叙述者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这样, 为便于营造充实的"都市味";以及维护故事层结构的统一性, 村上春树设置"风景层";并选择了外显的叙述者;而为了消解外显的叙述者对故事的干预, 村上春树又在"玛丽层";选择了内隐的叙述者, 以中立的姿态来承担叙事功能这一"补救";式的选择不仅保持了作者本人推崇的"疏离";"冷静";的叙述风格, 由此造成的叙述者类型的自如转换也给《黑》的文本带来了灵活多变的叙述效果 三、舒缓有致的节奏:叙述强度与速度的灵活处理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 村上春树特别强调保持小说的节奏感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中曾提到, "每个句子都必须有其节奏感";, "一切都取决于节奏的轻重缓急";【4】(P6)《黑》舒缓有致的节奏的确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那么, 这种节奏感是如何造就的呢?格非在《小说叙事研究》一书中认为, "强度与速度的安排意味着故事安排的分寸感和适当比例以及故事节奏的把握";, 而"在所有的故事叙述技巧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就是调整好故事的强度和速度";【5】(P60)格非的这一论述完全适用于《黑》的小说叙述---村上春树正是通过对叙述强度和速度的灵活处理, 来实现其孜孜以求的叙述"节奏感";的。
"在故事强度的安排上, 作家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他希望读者看到的部分凸现出来, 而不使读者在另外一些枝节上久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