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doc
27页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完整思维 ――径由总供给、总需求概念、有效需求理论、供给学派主张的推进简介:本文通过对总供给、总需求概念,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供给学派理论主张的评析,在肯定这些概念及理论作用的同时,指出它们的不完整性及非科学性;并由纠正其非科学性,弥补其不完整性的基础上表述:供给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理念才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种完整性思维以提高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为内涵的供给实效化概念易为人类社会所基本认可;但在正视人类社会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注重社会财富的科学管理,即进行实效需求管理,虽是社会防范危机的基础性工作却常常陷入误区本文对社会公正的真实含义及实现途径,资源的真实归属权问题及与供给实效化、实效需求管理的关系也作了论述 目 次I. 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评析II.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评析III. 凯恩斯经济学得以发扬的原因分析IV. 供给学派政策主张及其对凯恩斯主义批评的评析V. 经济学完整思维的基础分析VI. 完整思维的一方面-供给实效化VII. 完整思维的另一方面-实效需求管理VIII. 供给的实效化与实效需求管理目标猜想IX. 未结束的结束语 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评析 人类对于宏观的反映,往往表现于一个“总”字。
从经验建构看,也只有“总”字能体现宏观的含义因此,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其中两个基本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有以下定义: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总产量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购买的或所销售出的总产量可见各类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一个概念是反映总生产量,一个概念是反映总销售量因此,单从这两个定义而言,总供给与总需求存在缺口是非常正常的经济现象总生产量与总销售量有时是非常难以弥合的换句话说,总生产量总是难以出清的这种缺口就为经济学的非均衡分析方法创造了生存与发挥的前提所谓非均衡,是指生产出来的产量与所需求的产品产量不相等,即总供给≠总需求而均衡作为经济学者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境界,故而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条件分析就成了众多经济学者赖以安身立命的理由如英国经济学家丁·希克斯,60年代西方出现的帕廷金、克洛沃、巴罗等人均为非均衡学派的研究者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概念确实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无论从理论到计量,都难以建立起对社会经济确切的描述正因为其含糊性,现在提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就可成为对经济问题的最好解释比如说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这两种表面相反的经济现象,都可以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非均衡处找到一个近乎搪塞的籍口。
至于深挖总供给与总需求非均衡的制度性及技术性原因,单单从“两总”的关系中是绝对找不到解释问题的答案的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完全是两回事,尽管可以从“两总”的关系去作解释的籍口,但如果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社会经济是不能维持它安静详和的希望的,这就必然逼迫经济学者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作更深层次的分析,提出更为准确的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并找到更为切实有效的治理经济问题的策略故自然而然地,目前使用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在非均衡经济学者们的分析下,就并非单单是上面所表明的定义,而明确了涵盖内容,这就是开放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理解在开放经济中,总供给包括:(1)生产要素的供给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供给,可以用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表示这些收入又可以分为消费和储蓄2)政府的供给,即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政府的供给可以用税收代表3)国外的供给国外的供给对本国来说就是进口用公式表示为: 总供给=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国外的供给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进口 =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包括:(1)消费需求,可以用消费支出来表示,消费支出即消费。
2)投资需求,可以用投资支出表示,投资支出即投资3)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购买来代表4)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本国来说就是出口用公式表示为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支出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这两个公式为“储蓄=投资”是经济均衡的理想条件的成立及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流派得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个开放经济中的总供给总需求含义,似乎已经有了清晰的结构分析;但对之略作思考,就能发现其结构的非明确性与非科学性根据总供给的定义,我们知道所谓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生产出来的总产量生产是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不外乎自然资源与生产性资源目前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地球所具有的一切物资如土地、河海、森林、矿物等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生产性资源是指人类将智慧融入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用以生产人类能直接满足生理性需要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产品的物质生产用厂房,机器设备等一切以提供产品为中心目的的必备物质都属生产性资源从自然资源到生产性资源,再从这两大资源到“生产出来的”物质,是通过人类的智慧性劳动进行的。
以人为主体,从整个人类社会运转流程来看,需要生产的一是生产性资源,二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及生产性资源基础上生产出来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社会财富因此,总供给若从定义入手可以理解为生产性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总产量但在开放经济的公式中,总供给竟然包括了所谓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政府税收和出口的供给概念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有独立供给成分的含义尚可理解;将劳动与企业家才能并提为供给的计量要素就让人费解了企业家才能提供的是一种管理,实质上就是劳动它和工人的劳动是没有什么质的差别的更重要一点是,这两种劳动并没有分别形成总供给定义中的总产量,而是汇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出的总产量开放经济模型中这样的划分除了突出有知识者劳动与无知识劳动(或白领与蓝领)分工的不一样外,对于供给的总产量定义又有什么意义区别呢?至于说工资对应劳动,利润对应企业家才能,把工人的劳动排除在利润的创造之外,是根本不符合社会大生产现实的故而是非科学的这也正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将之斥为庸俗经济学提供了让人信服的理由虽然在后面,这个归类法排斥了工资、利润之类的区分,统一于消费和储蓄,实质上却是用需求的概念来理解供给因此,在总需求的公式中也出现了消费一项,并将导出的条件直接归结到“储蓄=投资”上,完全是一副玩弄文字游戏的把式。
由于这个说明及推理过程建立在定义不清、逻辑不明、对经济现实不加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即使该公式最后导出了“储蓄=投资”是实现均衡的理想条件,但也仅仅是理想而已在实际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远非“储蓄=投资”就能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的因此,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及其内容划分,不能作为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客观科学的概念它需要更为精确而接近经济现实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这个要求也逐步得到了满足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评析虽然现在一般的经济学教材将宏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归因于凯恩斯理论的确立与宣传,但实际上,经济学的宏观概念远在凯恩斯扬名前就存在利用着但凯恩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概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毕竟将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作了更深层次的推进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整个演绎过程如下: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货币理论应该是产量的货币理论因此,他将货币放在对产量、就业等经济总量及其变化的作用中来研究,从货币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来分析货币凯恩斯认为,社会的总就业量,取决于总生产量生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这就是有效需求原理的理论结构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它由社会总收入的支付来实现,包括对生活资料的消费需求和对生产资料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由消费倾向来决定,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在收入和消费之间会有一个缺口这要靠储蓄转化为投资来弥补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对比来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主对于未来利润的预期,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时,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价格,投资者能够进行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边际效率有下降趋势,为使投资能够继续扩大,就必须设法降低利息率那么,利息率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决定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供给量流动性偏好是人们以现金形式保存财富,以便随时灵活使用的动机在流动性偏好不变时,要降低利率只有增加货币数量,通过增加货币数量实现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充分就业 显然,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中心它与就业量的关系可用下列文字说明: 当企业雇用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时,他一定对该一定量的总收入有一个预期,这个预期的总收入就是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出的一定量产品的总供给价格总供给价格是企业主雇用的劳工量即就业量的函数另一方面,当企业主雇用工人生产时还会有一种预期,即社会为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供给预期。
这个预期的总供给就叫做总需求价格,它也是就业量的函数设S表示总供给价格 D表示总需求价格 N表示就业量则有总供给函数S=F1(N) 总需求函数D=F2(N)二者均是N的增函数,即总供给与总需求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企业主而言,只有当总需求函数高于总供给函数,即D>E时,他才能获得利润,进而愿意扩大生产,增加就业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D与Z之间的差额必将逐渐缩小,即总供给越来越接近于总需求,最终两个函数交于E点在此点上,企业利润增大,此点上的总需求就叫做有效需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也即总需求消化了总供给时的需求所以,他认为生产量应取决于有效需求实事上,如果生产量不能为有效需求所接受,则仅仅是生产量罢了,除了耗费资源外,是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但凯恩斯并没有从对作为总供给的生产量的分析入手,指出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的划分,也没有对有效供给的分析作出至少熊彼得式的创新理论,而只是单边地从需求的分析入手来建立起他的经济学体系因此,他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只被称作有效需求理论,而没有冠以“有效供给-有效需求理论”这就为形成更加完善的至少可以称为“有效供给-有效需求理论”提供了机会,也表明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存在完整方面的缺陷。
如果仔细研究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下的定义,我们也颇为明白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与总需求概念是没有很清晰地区分的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也即有效需求是被需求化了的总供给,也是被需求化了的总需求然而既然是需要需求化的,那么作为总需求总量的含义,应该超乎有效需求之量而这样才真正地与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相一致:无论是作为欲望存在的总需求,还是作为一般等价物体现的总需求,与有效需求总是存在着差距故而如果让有效需求与作为欲望存在的总需求或作为一般等价物体现的总需求相比较,那么无效需求的定义自然容易作出但凯恩斯在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进一步的深入再次,从上面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内容的阐述来看,他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心理性概念基础上的这三个心理性概念,凯恩斯称之为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他断言,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往往不如收入增加得快,这就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引起灵活偏好的加强,抑制利率下降利率粘性和预期资本收益的下降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危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