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doc
4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指导老师:班 级:学号姓名: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古代福建人口不多,劳动力较为缺乏,外来移民入闽之初,适应新环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现象,引起嫁女必索高价、包办买卖婚姻之风盛行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福建的畲族、回民以及客家人、惠安女、基督教徒等,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也形成了各自比较独特的婚姻礼俗一、 提亲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
这种现象是普遍的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父母国人皆贱之”故有俗谚:“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由于封建残余的影响,传统观念的流长,婚姻自主尚未完全实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某种程度上仍继续存在许多以自由恋爱结下情愫的青年男女,最后都得征求父母的意见双方父母都赞同、支持固然皆大欢喜,但只要有一方家长表示异议,事情就比较棘手遇此难题者,经抗争、通融,有的终成眷属;但因此半途而废的也不少,特别在农村更为常见二、 合婚女方庚帖由媒人带回男家,进行“合婚”,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合婚包括“问神祖”和“合八字”两个部分具体程序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男家先将女方庚帖压在家中供奉菩萨或祖先的香炉下,有的则置于灶王爷的牌位前,须存放三日或更长一些时间,以聆听神祖示意在这一段日子里,若合家诸事顺利,六畜平安,甚至连一块碗、一双筷子都无破损,即为不冲不破之吉兆,算是神祖认可,婚事就能继续否则要立即退还庚帖,婚事告吹闽南一些地方俗称这道手续为“压圆”或“三日圆”通过“问神祖”程序后,便要请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合算”,看是否相合,有无相冲八字相合则算男女般配,婚姻初现眉目,如相冲相克,则该门亲事只好作罢。
八字相合与否,主要根据五行和生肖现在,所谓“合婚”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已很陌生有些青年男女相恋之后,其父母会在暗中为他们合对八字,基本上是属心理安慰形式,对婚姻的成败一般不起制约作用在少数乡村,旧式“合婚”做法依然存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因“合婚”不吉,拆散有情人而造成悲剧的三、 相亲八字既合,接着便要相亲相亲是在媒人介绍的基础上,男女双方通过会面走访,互相审视人品,察看家况,俗称“看新人”及“看厝”、“看人家”福建民间古时少有这一习俗,男女之间的彼此了解主要依靠媒妁之言若男方欲对女方进一步探个究竟,往往采用“偷看”方式偷看多由父母、尊长出面,或趁女子外出之机,悄悄跟踪窥视;或隐瞒真实身份,借口买猪、买牛等,前往女方家中暗暗观察,旁敲侧击一般人都忌讳自己的女儿被对方看到,如果男方偷看被发觉,女方认为很失体面,婚事可能产生麻烦,甚至陷于破裂民国以后,相亲之风逐渐普及,但婚姻当事人基本上还无权自己作主,多由父母、尊长越俎代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男方父母或婶婶、姑姑等出面,择日走访女家女方家长一般都会让女儿出来露露面,如倒茶、点烟,男方家人乘势打量女子的容貌、身材、体态、举止等在泉州、连城等地,还有看女子手掌的习俗。
另一种是男子本人由媒婆或尊长带着到女家相亲,在观察女方的同时,也接受女方的审视如今,在城市青年的婚姻礼仪中,旧式相亲已是罕见自由恋爱者毋须相亲,尽管他们一般都会把恋爱对象带回家中让父母、家人审议,但最后主意基本上还是由自己拿经介绍人等撮合的,其首次见面则含有一定的相亲意味若第一次见面印象不错,便有了良好的开端,否则就很难再谈下去四、 定亲男女双方经过沟通、了解,彼此都认可了,就要举行“定亲”之礼,以缔结婚约,确定联姻,即所谓“订(定)婚”,又称“订盟”、“文定”、“聘定”、“插订”、“压定”、“送定”、“定庚”、“系记”等男女两家各以对方之礼、帖为信,定下亲事旧时,福建各地皆有这一习俗;现在,则或有或无、或繁或简,总的来看,城市较少,农村乡镇比较普遍有些地方定亲分两次进行福鼎分“初定”和“大定”,惠安分“小定”(镇小定)和“大定”(镇大定),安溪分“小订”和“大订”,漳平分“提订”和“提大订”,仙游分“定亲”和“挂脰”现在,人们往往合二为一订婚这一天,男家通常先在神佛和祖先的牌位前供上香烛,求告神祖保佑婚姻美满随后,由媒人与男方父母及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婶母、伯母等)等,携礼去女家“送定”。
也有由媒人代行的启程之际要燃放鞭炮男方人员临门时,女家也鸣炮相迎大家坐定后,女子本人会出来向未来公婆问安,并为贵宾敬上“甜茶”男家如备有戒指、项链之类,便由长辈(主要是母亲)给未来的媳妇戴上男方礼物送进来后,女家也要将此供于神佛和祖先的牌位前,敬告神祖,祈求赐福当然,男方所送的财礼,除聘金(定金)外,女家一般不能全部收下,而是取出其中的一半或大部分,另外再加上一些礼物,送还男方作为答礼比如,男方送来两只公鸡,女家只收其一,另回以一只母鸡总的来看,女家回送的礼品,各地不尽相同,但普遍都带有几样颇具寓意的东西,以寄托合家欢乐、兴旺发达的美好心愿五、 聘礼男方礼物送进来后,女家也要将此供于神佛和祖先的牌位前,敬告神祖,祈求赐福当然,男方所送的财礼,除聘金(定金)外,女家一般不能全部收下,而是取出其中的一半或大部分,另外再加上一些礼物,送还男方作为答礼比如,男方送来两只公鸡,女家只收其一,另回以一只母鸡总的来看,女家回送的礼品,各地不尽相同,但普遍都带有几样颇具寓意的东西,以寄托合家欢乐、兴旺发达的美好心愿论定聘礼时,主要是双方家长出面,媒人居中传话调和或由男家先开草帖,与女家商议;或由女家先提出聘礼要求,交给男家考虑。
双方往往争执不一,讨价还价,常需媒人往返数次才可定下也有因聘礼数目上的出入无法谈拢,终至亲事不能圆满的聘礼谈妥后,便正式书写礼帖(礼单),开呈聘金、礼品若干,立以字据男方于成亲之前必须予以兑现,否则就难完娶六、 送日子到了准备完娶成婚的时候,男方预先择定迎娶的吉日佳期(按阴历算),用红纸帖写好,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亦称“送日”、“送日帖”、“送日头”、“送日单”、“送日子单”类似古代“六礼”中的“请期”旧时十分重视嫁娶的时日,一定要择吉避凶,选个黄道吉日人们往往请算命先生或星相先生“捡日子”,先生用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或加以男女双方的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综合推算出没有相克的结婚吉日也有翻阅皇历,参照其中宜忌所指而选择日子在大田,拟定婚期既要根据男女本人的生辰八字,还得看双方其他家庭成员(女儿除外)的生辰八字,如有一人的八字与之相冲,便要重选日子现在,城镇居民选择婚期普遍由男女本人或双方家庭共同商定,且多以公历纪年计算时日,很少有人再行“送日子”之礼,旧时的择日禁忌大都消失但是,求吉利、重喜庆的心理依然存在,顺天时、择闲暇的习尚也延续下来,婚嫁仍多选择秋冬和春季进行,具体时间又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
不过,这种旧俗遗风已呈淡化之势,逐步与城市的习俗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