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音韵学常识3上古音教案.ppt
34页音韵学常识 (三),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 梁末·沈重《诗音义》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为“叶音”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所犯错误相同2、改经:唐玄宗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3、古人韵缓: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的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语音发展观点的确立 明代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明确认识到了语音是随着时空而变化的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1研究材料:A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其次有《周易》《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B对于从来没有用在押韵的字,可以根据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2研究方法:A系联法:把韵文中押韵的韵脚字归类,凡是能够押韵的韵脚字串成一串,每一串就基本属于一部主要资料《诗经》,扩大到《楚辞》和其他韵文. 顾炎武:《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邶风·凯风》一章 “南”“心”为韵 《陈风·株林》一章 “林”“南”“林”“南”为韵 《小雅·何人斯》四章 “风”“南”“心”为韵 《小雅·鼓钟》四章 “钦”“琴”“音”“南”为韵 《大雅·卷阿》一章 “南”“音”为韵 《鲁颂·泮水》六章 “心”“南”为韵 《诗经·邶风·燕燕》三章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存在问题: (1)《诗经》的韵脚难以确定因为 《诗经》的韵脚复杂:有句尾韵也有句中韵,有句句韵,也有隔句韵,中途有的换韵,有的不换韵,还有交韵注意要明《诗经》的韵例否则会系联成一部 《诗·关雎》一章、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也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韵了《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诗经》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实际发音有较大出入B谐声法: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怎样才能扩大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重要作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造字之初,同声必同部。
有相同声符的字,古代声韵必同这就是所谓的谐声法如:1“其”在“之”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箕、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2工:江虹红缸杠肛冮讧荭鸿 3儀:歌部,声符“義”義 蟻 議 義:声符是“我”俄、峨、娥 蛾、饿、鹅 儀、義、蟻、議、義、俄、峨、娥、蛾、饿、鹅有相同的声符,同谐声必同部 4尼------比 ------旨--匕声 泥-尼声 毗 妣 庇-比声 指 脂 耆-旨声 这组字归根结底都从匕得声 “尼比旨泥毗庇指脂耆”,同谐声必同部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是可信的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永: 《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震: 《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 《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 《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 《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 《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侃: 《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诗经》时代十一类, 二十九部 《楚辞》时代三十部各家古韵分部数量,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章炳麟,戴震,顾炎武 十部 江 永 十三部 戴 震 二十五部 段玉裁 十七部,,王念孙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三部 黄 侃 二十八部 王 力 三 十部,三十韵部的分类,按韵尾 分类,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 如: 侯部 歌部,阳声韵:以鼻音 -m、-n、-ng收尾的 如: 东部 元部,入声韵:以塞音 -b、-d、-g收尾的 如:屋部 月部,,阴声韵、阳声韵的名称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提出来的,戴震在此基础上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大类二、上古声母 1、研究材料: (1)谐声字: A輕唇音為重唇音作聲旁:版、板、扳,扮、頒重唇音為輕唇音作聲旁:赴、訃; 同聲旁字分屬輕、重唇音:逼、福,播、翻; 一字分屬輕、重唇音:脯:fǔ果脯,胸脯pú;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B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字; 店(端d)、占(知zh);笃(端d)、竹(知zh);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2)通假异字: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3)古人的读音: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注音其术语为“读若”、“读如”、“读为”、“读曰”便是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播,读为藩” 《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4)古反切:悲,府眉反(B—F ); 长,丁丈反(CH—D) 庑,莫杜反(W—M),(5)声训: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 《诗.采薇》靡室靡家笺 “靡,无也M—W《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 注:“猪,都也 ZH—D ) 《释名》:房,旁也在堂兩旁也F—P) (6)中外對音: 釜山 Busan;佛陀 Buddha (7)方言: 湖南读无(mo)如毛;闽方言没有f声母,房、肥,读b声母;陈、知,读d声母。
2、上古声母的系统: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一)古无轻唇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钱大昕)“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1“非”古读作“帮” 《论语》:“子贡方(非)人 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释名》: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谐声字: 非(非)—悲(帮) 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 发(非)—拨(帮) 2“敷”古读作“滂” 《诗》:“铺(滂)敦淮濆 《释文》:“《韩诗》作‘敷’ 谐声字:孚(敷)—脬(滂) 覆(敷)— (滂),3“奉”古读作“並” 《庄子·逍遥游》:“汾(奉)水之阳司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 《释名》:“房(奉),旁(並)也,在堂两旁也。
《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二世元年,就阿房宫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並)牺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奉)牺氏之王天下也” 谐声字: 馮(奉)—慿(並) 伏(奉)—垘(並) 凡(奉)—芃(並),4“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谐声字: 文(微)—闵(明) 亡(微)—氓(明) 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说古无轻唇音是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只有重唇音而无轻唇音,这是古音的遗留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 费:旧读bì,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阿房宫:音ē páng gōng,“房”属奉母二)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中分化而出 1“知”古读作“端”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
注:“即天竺(知)国 《檀弓》:“洿其宫而猪(知)焉注:“猪,都(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谐声字:竹(知)—笃(端) 店(端)—占(知) 2“彻”古读作“透” 《诗》:“左旋右抽(彻)释文云:“抽,敕由反,《说文》作‘搯(透),他(透)牢反’”,3“澄”古读作“定” 《说文》:“沖(澄)读若动(定) 《说文》:“田(定),陈(澄)也齐陈氏后称田氏 谐声字:屯(定)— (澄) 兆(澄)—桃(定) 盾(定)— zhūn(澄) 以上材料证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类,或者只有舌头没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没有舌头为什么会得出“古无舌上音”的结论,重要根据之一是在现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头没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没有舌头音的方言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 “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 然(日):读如难(泥n) 《释名》:“男(泥),任(日)也。
《释名》:“入(日),内(泥)也 谐声字: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