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ppt
84页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一、现代意义上的一、现代意义上的 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国文学史著作 产生产生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一)、传统的文学史类著作(一)、传统的文学史类著作1 1、题辞体除《汉书、题辞体除《汉书··艺文志》外,可以艺文志》外,可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四库总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四库总目提要》的有关部分为代表这类著作的特提要》的有关部分为代表这类著作的特点是以作品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它有系统、点是以作品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它有系统、有次序地通过对于每一本书的评论而揭示有次序地通过对于每一本书的评论而揭示一代或几代文学作品的大旨和源流关系,一代或几代文学作品的大旨和源流关系,并对作者、版本等略作考订在每一类作并对作者、版本等略作考订在每一类作品前往往又写一总论品前往往又写一总论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2 2、传记体如《唐才子传》及正史的《文苑、传记体如《唐才子传》及正史的《文苑传》等这类著作以文学家的人物传记为传》等这类著作以文学家的人物传记为中心,有重点地评价作家的文学活动和作中心,有重点地评价作家的文学活动和作品。
有的还冠以总论,以叙一代风貌有的还冠以总论,以叙一代风貌3 3、时序体如《文心雕龙》上半部、《诗源、时序体如《文心雕龙》上半部、《诗源辨体》、《诗薮》等这类著作基本上是辨体》、《诗薮》等这类著作基本上是以时代为序,对作家、作品及每一时代的以时代为序,对作家、作品及每一时代的特点依次加以评析有的还简要地阐述了特点依次加以评析有的还简要地阐述了有关的理论问题有关的理论问题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4 4、品评体如钟嵘《诗品》等它的主要特、品评体如钟嵘《诗品》等它的主要特色是先将作家分成上中下三品,然后在色是先将作家分成上中下三品,然后在““一品之中,略以世工为先后一品之中,略以世工为先后””5 5、派别体如《诗人主客图》、《中晚唐诗、派别体如《诗人主客图》、《中晚唐诗人主客图》、《江西诗人宗派图录》等人主客图》、《江西诗人宗派图录》等这类著作的特点是以派论文,重在表述派这类著作的特点是以派论文,重在表述派系承传关系系承传关系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6 6、选录体如《唐诗纪事》、《宋诗纪事》、、选录体如《唐诗纪事》、《宋诗纪事》、《中州集》、《列朝诗集》等这类著作虽《中州集》、《列朝诗集》等这类著作虽然也以人物为中心,辑录了有关本事或略加然也以人物为中心,辑录了有关本事或略加品评,但其特色是每人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代品评,但其特色是每人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品。
表作品 以上六体都以叙述史实为主,此外,还以上六体都以叙述史实为主,此外,还有一类侧重在论述文学史有关原理的论著,有一类侧重在论述文学史有关原理的论著,如《文心雕龙》中的《通变》及叶燮的《原如《文心雕龙》中的《通变》及叶燮的《原诗》等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 以上分类,主要着眼于写作体裁若以时以上分类,主要着眼于写作体裁若以时间来分,则有断代和通史的不同;以地域来间来分,则有断代和通史的不同;以地域来分,也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区别;以论述对分,也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区别;以论述对象分,还有分体文学史和综合文学史的差异象分,还有分体文学史和综合文学史的差异另外,有的著作多体并存,相互交叉另外,有的著作多体并存,相互交叉 总之,我国古代文学史著作是十分丰富多总之,我国古代文学史著作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它们各有短长,相互补充,比较全面彩的它们各有短长,相互补充,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地展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二)、中国清末传统型(二)、中国清末传统型 文学史类著作文学史类著作1 1、《国朝诗人征、《国朝诗人征略》:清初至道略》:清初至道光间传记体断代光间传记体断代诗歌史诗歌史张维屏(张维屏(1780—1780—18591859),广东番),广东番禺人。
禺人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初编六十卷、二编六十四卷初编六十卷、二编六十四卷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基本体例基本体例生平事迹生平事迹诗评诗评标题标题摘句摘句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观点与材料并重,史传与作品兼顾观点与材料并重,史传与作品兼顾 没有明确地用历史发展的线索贯串起来,没有明确地用历史发展的线索贯串起来,故虽然有时注意到某一诗论的成败得失故虽然有时注意到某一诗论的成败得失和历史嬗递,但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和历史嬗递,但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他所论述的诗人多放在一个平面静止的他所论述的诗人多放在一个平面静止的背景上背景上另有另有《《艺谈录艺谈录》》,体例风貌与,体例风貌与《《徵略徵略》》大大致相同,不同的只是评价致相同,不同的只是评价““粤东诗人粤东诗人””而已,故它是一部地方性的清代诗歌史而已,故它是一部地方性的清代诗歌史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2 2、《艺概》:、《艺概》:以时为序的分体文学以时为序的分体文学史史 刘熙载(刘熙载(1813—1881),江),江苏兴化人苏兴化人共分六卷:共分六卷: 《《文文概概》》、、《《诗诗概概》》、《、《赋赋概概》》、、《《词词曲曲概概》》、、《《书书概概》》、、《《经义经义概概》》写写定于同治癸酉(定于同治癸酉(1873))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各卷论述不同的文体由三部分组成各卷论述不同的文体由三部分组成 ((1 1))点明本源,揭示要点明本源,揭示要义,语虽不多,却笼义,语虽不多,却笼罩全局。
如罩全局如《《文概文概》》第一则即云:第一则即云:““《《六六经经》》,文之范围也文之范围也指出了后世的散文指出了后世的散文不仅以此为发轫,而不仅以此为发轫,而且且““百家腾跃,终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环内””,不出其范围不出其范围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2 2))为正文,将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和为正文,将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以时为序,逐一论列所代表作品,以时为序,逐一论列所论范围,大致自古代至宋元,也有偶论范围,大致自古代至宋元,也有偶及明清者其中选择对象、评论角度、及明清者其中选择对象、评论角度、笔墨详略均凭论者识见,随机而定笔墨详略均凭论者识见,随机而定例如例如《《文概文概》》论先秦散文,独重论先秦散文,独重《《左左传传》》,自第三则承接,自第三则承接《《六经六经》》而下,而下,共以十四则篇幅专加批评共以十四则篇幅专加批评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3 3))概论各体文学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技概论各体文学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技巧,偶而也涉及一些理论问题,是每巧,偶而也涉及一些理论问题,是每一卷的尾声一卷的尾声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有一定的历史眼光,令人感受到他是在探索有一定的历史眼光,令人感受到他是在探索文学演变的奥秘,揭示不同时代的特点,勾文学演变的奥秘,揭示不同时代的特点,勾勒先后承传的关系,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
勒先后承传的关系,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且以《文概》为例,它曾指出文学发展与时且以《文概》为例,它曾指出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道:代的关系道: 文之道,时为大《春秋》不同于《尚书文之道,时为大《春秋》不同于《尚书》,无论矣即以《左传》、《史记》言之,》,无论矣即以《左传》、《史记》言之,强《左》为《史》则噍杀,强《史》为《左强《左》为《史》则噍杀,强《史》为《左》则啴缓,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则啴缓,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探索散文发展的历史分期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云:探索散文发展的历史分期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云:•秦文雄奇,汉文醇厚大抵越世高谈,汉不如秦;秦文雄奇,汉文醇厚大抵越世高谈,汉不如秦;本经立义,秦亦不能如汉也本经立义,秦亦不能如汉也•汉家制度,五霸杂用;汉家文章,周、秦并法惟汉家制度,五霸杂用;汉家文章,周、秦并法惟董仲舒一路无秦气董仲舒一路无秦气•贾长沙、太史公、《淮南子》三家文,皆有先秦遗贾长沙、太史公、《淮南子》三家文,皆有先秦遗意;若董江都、刘中垒,乃汉文本色也意;若董江都、刘中垒,乃汉文本色也•东汉文浸入排丽,是以难企西京。
东汉文浸入排丽,是以难企西京•汉魏之间,文灭其质汉魏之间,文灭其质•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练才少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练才少•八代之衰,其文内竭而外侈八代之衰,其文内竭而外侈•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三)、西方与日本的(三)、西方与日本的 早期中国文学史著作早期中国文学史著作18801880,俄,俄··瓦西里耶夫《中国文学史纲要》瓦西里耶夫《中国文学史纲要》19011901,英,英··嘉尔斯(嘉尔斯( GilesGiles)《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1902 1902 ,,德德 · · 葛鲁贝(葛鲁贝(GrubeGrube)) 《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史》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明治年间日本著作《中国文学史》热明治年间日本著作《中国文学史》热1 1、明治十五年、明治十五年((18821882),末松谦),末松谦澄的出版《支略古澄的出版《支略古文学略史》文学略史》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2 2、明治二十四年(、明治二十四年(18911891),儿岛献吉郎《支),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杂志上发表《支那文学史》那文学》杂志上发表《支那文学史》3 3、明治二十七年(、明治二十七年(18941894),儿岛献吉郎在),儿岛献吉郎在《支那学》为题的讲义中发表了《文学小《支那学》为题的讲义中发表了《文学小史》史》4 4、明治二十七年,中野重太郎编写《支那文、明治二十七年,中野重太郎编写《支那文学史》未果而病殁学史》未果而病殁5 5、明治二十八年(、明治二十八年(18951895)藤田丰八的《支那)藤田丰八的《支那文学史稿文学史稿··先秦文学》出版先秦文学》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6 6、明治三十年(、明治三十年(18971897),),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出版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7 7、明治三十年(、明治三十年(18971897),),笹川临风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出版;笹川临风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8 8、明治三十一年(、明治三十一年(18981898),),笹川临风的《支那文学史》出版笹川临风的《支那文学史》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9 9、明治三十一年(、明治三十一年(18981898),藤田丰八、笹川),藤田丰八、笹川临风、大町芳卫、白河次郎、田冈佐代治五临风、大町芳卫、白河次郎、田冈佐代治五人以《支那文学大纲》为丛书名,出版了十人以《支那文学大纲》为丛书名,出版了十馀本作家研究专著馀本作家研究专著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1010、明治三十三年(、明治三十三年(19001900),),中根淑的《支那文学史略》出版中根淑的《支那文学史略》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1111、明治三十六年(、明治三十六年(19031903),),久保天随的《支那文学史》出版久保天随的《支那文学史》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1 1、明治十五年(、明治十五年(18821882),末松谦澄的出版《支略古),末松谦澄的出版《支略古文学略史》文学略史》2 2、明治二十四年(、明治二十四年(18911891),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杂志上发表《支那文学史》》杂志上发表《支那文学史》3 3、明治二十七年(、明治二十七年(18941894),儿岛献吉郎在《支那学),儿岛献吉郎在《支那学》为题的讲义中发表了《文学小史》》为题的讲义中发表了《文学小史》4 4、明治二十七年,中野重太郎编写《支那文学史》、明治二十七年,中野重太郎编写《支那文学史》未果而病殁未果而病殁5 5、明治二十八年(、明治二十八年(18951895)藤田丰八的《支那文学史)藤田丰八的《支那文学史稿稿··先秦文学》出版先秦文学》出版6 6、明治三十年(、明治三十年(18971897),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出版》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7 7、明治三十年(、明治三十年(18971897),笹川临风的《支那),笹川临风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出版;小说戏曲小史》出版;8 8、明治三十一年(、明治三十一年(18981898),笹川临风的《支),笹川临风的《支那文学史》出版;那文学史》出版;9 9、明治三十一年(、明治三十一年(18981898),藤田丰八、笹川),藤田丰八、笹川临风、大町芳卫、白河次郎、田冈佐代治临风、大町芳卫、白河次郎、田冈佐代治五人以《支那文学大纲》为丛书名,出版五人以《支那文学大纲》为丛书名,出版了十馀本作家研究专著;了十馀本作家研究专著;1010、明治三十三年(、明治三十三年(19001900),中根淑的《支),中根淑的《支那文学史略》出版;那文学史略》出版;1111、明治三十六年(、明治三十六年(19031903),久保天随的),久保天随的《支那文学史》出版。
《支那文学史》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 19041904年后的明治年间,还有宫崎繁吉的年后的明治年间,还有宫崎繁吉的《支那近世文学史》、松平康国的《支那《支那近世文学史》、松平康国的《支那文学史谈》及儿岛献吉郎的《支那大文学文学史谈》及儿岛献吉郎的《支那大文学史古代篇》、《支那文学大纲》等史古代篇》、《支那文学大纲》等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出版热的原由中国文学史出版热的原由 爱好中国文学,乃至崇敬的心情,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国古爱好中国文学,乃至崇敬的心情,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足放异彩在世界文坛上足放异彩””,是,是““东洋文化的源东洋文化的源泉,其思想沉郁磅礴,其词华灿烂焕发泉,其思想沉郁磅礴,其词华灿烂焕发” ” 一批年青人,热衷于引进西方的一套来重新解读他们熟悉一批年青人,热衷于引进西方的一套来重新解读他们熟悉的中国文学当时著名的外交官河田熙为末松谦澄的的中国文学当时著名的外交官河田熙为末松谦澄的《支那古文学略史》写的《小引》中说得很清楚:汉土《支那古文学略史》写的《小引》中说得很清楚:汉土之书,流行已久,之书,流行已久,““圣经贤传,残缺不全;诸子百家,圣经贤传,残缺不全;诸子百家,各异门径;编纂之法,亦甚无秩序各异门径;编纂之法,亦甚无秩序””,这就使学者,这就使学者““毕毕生孜孜鲜有所得,或至于以为无益而舍之生孜孜鲜有所得,或至于以为无益而舍之””,因此他们,因此他们要引进新的方法来编史,使要引进新的方法来编史,使““后生知汉籍之梗概后生知汉籍之梗概””,能,能““辨其方向,而得为学之要辨其方向,而得为学之要””。
甲午一战,打败了老大清王朝的日本人的自信心(乃至野甲午一战,打败了老大清王朝的日本人的自信心(乃至野心)的逐步抬头,因而,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心)的逐步抬头,因而,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的文学传统的文学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二、中国最初的三部文学史二、中国最初的三部文学史—不同文学观念的介入与文学史编纂的演变不同文学观念的介入与文学史编纂的演变 窦警凡:《历朝文学史》(窦警凡:《历朝文学史》(1897-1897-19061906))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1904-1904-19101910))黄黄 人:《中国文学史》(人:《中国文学史》(1904-1904-19111911后)后)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窦敬凡《历朝文学史》窦敬凡《历朝文学史》窦士镛(窦士镛(18441844--19091909),),字晓湘,号警凡、振字晓湘,号警凡、振学主人,无锡人曾学主人,无锡人曾执教于东林书院,执教于东林书院,《历朝文学史》为其《历朝文学史》为其授课讲义,光绪二十授课讲义,光绪二十三年(三年(18971897)脱稿,)脱稿,光绪三十二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1906)作为南洋师)作为南洋师范课本铅印出版。
范课本铅印出版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林传甲(林传甲(1877——19211877——1921),字归云,福建闽),字归云,福建闽县人其《中国文学史》序言:县人其《中国文学史》序言:““甲辰甲辰((19041904)夏五月来京师主大学国文席,)夏五月来京师主大学国文席,…………不四阅月,《中国文学史》十六篇已不四阅月,《中国文学史》十六篇已杀青矣讲义本一册即印于是年宣统讲义本一册即印于是年宣统二年三月(二年三月(19101910年年4 4月)起曾在《广益丛报月)起曾在《广益丛报》上连载,同年》上连载,同年6 6月由武林谋新室出版月由武林谋新室出版19251925年由汪钊余略加增删并改名为《本国年由汪钊余略加增删并改名为《本国文学史》再次印行文学史》再次印行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黄人《中国文学史》黄人《中国文学史》黄人(黄人(1866——19131866——1913),原名振元,中年改名人,),原名振元,中年改名人,字慕韩,一作慕庵,号摩西等江苏常熟人字慕韩,一作慕庵,号摩西等江苏常熟人19011901年,苏州创办东吴大学时,他与章太炎同时年,苏州创办东吴大学时,他与章太炎同时被礼聘为文学教授,后太炎被礼聘为文学教授,后太炎““亡走海上,慕庵独亡走海上,慕庵独留教,终其身留教,终其身””(金天翮《苏州五奇人传》)。
金天翮《苏州五奇人传》)又与曾朴、徐念慈等创办小说林社辛亥革命后,又与曾朴、徐念慈等创办小说林社辛亥革命后,以愤懑国事,发狂疾而卒吴梅说他以愤懑国事,发狂疾而卒吴梅说他““于学也,于学也,无所不窥,无所不窥,””(《黄人摩西》)《黄人摩西》)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 19041904年黄人在年黄人在东吴大学任教期间,东吴大学任教期间,开始撰写开始撰写《《中国文中国文学史学史》》,后成二十,后成二十九册,「从文字之九册,「从文字之肇始,以至极盛时肇始,以至极盛时代、华离时代,无代、华离时代,无所不详,草创十万所不详,草创十万言,欲有所修饰未言,欲有所修饰未就而卒」(金鹤冲就而卒」(金鹤冲《《暗泾文钞暗泾文钞··黄慕黄慕庵家传庵家传》》),后由),后由国学扶轮社以铅字国学扶轮社以铅字油光纸印行油光纸印行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一)、传统文学观的瓦解传统文学观的瓦解 —杂文学杂文学→纯文学纯文学《历朝文学史》的《历朝文学史》的““文学文学””,即包括经,即包括经史子集正文内容为五部分史子集正文内容为五部分 ::““志文志文字原始第一字原始第一””、、““志经第二志经第二””、、““叙叙史第三史第三””、、““叙子第四叙子第四””、、““叙集第叙集第五五””。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叙集叙集”最近于后来的最近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但还,但还是从是从“集集”的角度而不是从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学文学”的角度来的角度来论述的论述的先论集部之始,由《诗经》到《楚辞》的先论集部之始,由《诗经》到《楚辞》的““总集总集””,论到,论到贾谊、董仲舒之后的贾谊、董仲舒之后的““别集别集””然后,他对集部的内容然后,他对集部的内容作了如下的概括:作了如下的概括: 兹录集部,以奏议为冠,然强半已入史部曰散兹录集部,以奏议为冠,然强半已入史部曰散文,曰诗词,若妃青俪白之工,揣摩应举之作,乃文学文,曰诗词,若妃青俪白之工,揣摩应举之作,乃文学之蠧,儒林之害也,急荡涤而摧廓之之蠧,儒林之害也,急荡涤而摧廓之 不过他在论词之后,还是用三行字、以肯定的态度论不过他在论词之后,还是用三行字、以肯定的态度论及了及了曲曲,从元曲《西厢记》《琵琶记》,到汤显祖、徐,从元曲《西厢记》《琵琶记》,到汤显祖、徐渭、洪昇、孔尚任,再到李渔、杨潮观、蒋士铨,一一渭、洪昇、孔尚任,再到李渔、杨潮观、蒋士铨,一一点到为止点到为止 对对小说小说则只字未提。
则只字未提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林传甲比窦警凡,有进步也有倒退林传甲比窦警凡,有进步也有倒退 进步处:进步处: 虽然也从文字论起,顾及群经、史传、虽然也从文字论起,顾及群经、史传、诸子,但毕竟突出了诸子,但毕竟突出了““文文””全书十六篇,全书十六篇,从第十二篇从第十二篇““汉魏文体汉魏文体””到第十六篇到第十六篇““骈骈文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文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很大一,很大一部分是在论古代的散文,且史与论相结合部分是在论古代的散文,且史与论相结合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倒退处:倒退处:对诗、词、曲、稗等其他文体,或三言两语带对诗、词、曲、稗等其他文体,或三言两语带过,或根本不予论述,甚至对小说戏曲加以全盘否定,过,或根本不予论述,甚至对小说戏曲加以全盘否定,其《元代文体为词曲说部所紊》云:其《元代文体为词曲说部所紊》云: 元之文格日卑,不足比隆唐宋者,更有故元之文格日卑,不足比隆唐宋者,更有故焉,讲学者即通用语录文体,而民间无学不识者,焉,讲学者即通用语录文体,而民间无学不识者,更演为说部文体:变乱陈寿《三国志》,几与正更演为说部文体:变乱陈寿《三国志》,几与正史相混;依托元稹《会真记》,遂成淫亵之词。
史相混;依托元稹《会真记》,遂成淫亵之词日本笹川氏撰《中国文学史》,以中国曾经禁毁日本笹川氏撰《中国文学史》,以中国曾经禁毁之淫书,悉数录之,不知杂剧、院本、传奇之作,之淫书,悉数录之,不知杂剧、院本、传奇之作,不足比于古文之《虞初》若载于风俗史犹可不足比于古文之《虞初》若载于风俗史犹可笹川载于《中国文学史》,彼亦自乱其例耳况笹川载于《中国文学史》,彼亦自乱其例耳况其胪列小说戏曲,滥及明之汤若士、近世之金圣其胪列小说戏曲,滥及明之汤若士、近世之金圣叹,可见其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而叹,可见其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而近日无识文人,乃译新小说以诲淫盗,有王者起,近日无识文人,乃译新小说以诲淫盗,有王者起,必将戮其人而火其书乎!必将戮其人而火其书乎!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笹川论小说笹川论小说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有人认为,由于他受了当时政府颁布的《奏有人认为,由于他受了当时政府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的规定,以及京师大学堂定大学堂章程》的规定,以及京师大学堂的禁令的影响,:的禁令的影响,:“以学生购阅稗官小说,以学生购阅稗官小说,垂为禁令垂为禁令”但他对《奏章》变通之处甚多,为什么这里但他对《奏章》变通之处甚多,为什么这里不向积极的方面变通呢?为什么同样在这不向积极的方面变通呢?为什么同样在这年开笔的黄人,同样为大学堂写年开笔的黄人,同样为大学堂写“讲义讲义”而不是这样的态度呢?这主要还是反映了而不是这样的态度呢?这主要还是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念的落后,不容讳言。
他的文学观念的落后,不容讳言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黄人在当时较注意吸收西方的新鲜观点黄人在当时较注意吸收西方的新鲜观点19111911年《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年《普通百科新大辞典》““文学文学””条:条:““文学虽与人之知意上皆有关系,而大端文学虽与人之知意上皆有关系,而大端在美 ”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卷首:卷首: 人生有三大目的:曰真,曰善,曰美人生有三大目的:曰真,曰善,曰美…………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然三者皆互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然三者皆互有关系…………故从文学之狭义观之,不过故从文学之狭义观之,不过与图画、雕刻、音乐等自广义观之则与图画、雕刻、音乐等自广义观之则实为代表文明之要具,达审美之目的,而实为代表文明之要具,达审美之目的,而并以达求诚明善之目的者也并以达求诚明善之目的者也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高度评价了小说戏曲,乃至高度评价了小说戏曲,乃至“闺秀闺秀”作作品品 《略论》:《略论》: “ “小说为工细白描之院本,院本为小说为工细白描之院本,院本为设色押韵之小说小说能扫荡唐宋历设色押韵之小说小说能扫荡唐宋历来之稗官家,犹院本之能扫荡汉魏以来之稗官家,犹院本之能扫荡汉魏以下一切乐府焉。
下一切乐府焉…………合院本、小说之合院本、小说之长,当不令和美尔、索士比亚专美于长,当不令和美尔、索士比亚专美于前也 ”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二)、西方进化论的介入(二)、西方进化论的介入—文学发展观文学发展观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有史的观念,注意论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有史的观念,注意论述源流变化:述源流变化: 大抵六代文风,自曹子桓、吴季重等开大抵六代文风,自曹子桓、吴季重等开之,晋以前尚以意运词,晋以后则词胜于意,之,晋以前尚以意运词,晋以后则词胜于意,梁陈之后,靡丽而益之轻艳,虽秀逸如谢明梁陈之后,靡丽而益之轻艳,虽秀逸如谢明远、庾兰成,亦所不免,而江南之文运终矣远、庾兰成,亦所不免,而江南之文运终矣至于为什么变化,与时代什么关系,均未关注,至于为什么变化,与时代什么关系,均未关注,只归结于只归结于““运运””而已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林传甲也注意到历时性的变化,并注意这种变化与林传甲也注意到历时性的变化,并注意这种变化与与时代的变化联系起来:与时代的变化联系起来:““言语亦随时代而变言语亦随时代而变””,,““孔子亦随时,此其所以为圣之时孔子亦随时,此其所以为圣之时””等。
这是等这是““一代有一代之体制一代有一代之体制””的传统看法的传统看法 然以文体细研之,则汉之两京各异,至于然以文体细研之,则汉之两京各异,至于魏而风格尽变矣;六朝之晋宋与齐梁各异,至于魏而风格尽变矣;六朝之晋宋与齐梁各异,至于陈隋而音节又变矣;而唐四杰之体,至盛唐晚唐陈隋而音节又变矣;而唐四杰之体,至盛唐晚唐而大变,至后南唐而尽变矣;宋初杨、刘之体,而大变,至后南唐而尽变矣;宋初杨、刘之体,至欧、苏、曾、王而大变,至南宋陆游而尽变矣至欧、苏、曾、王而大变,至南宋陆游而尽变矣…………必欲剖析各家文体而详说之,非举《四库》必欲剖析各家文体而详说之,非举《四库》集部之文尽读之,不能辨也集部之文尽读之,不能辨也 实际上,他对文学的发展有所注意,但并实际上,他对文学的发展有所注意,但并未深入的思考,也无特别的理论指导未深入的思考,也无特别的理论指导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黄人的文学发展观显然比前二书有很大的进黄人的文学发展观显然比前二书有很大的进步全书有上世、中世、近世之分,又有文步全书有上世、中世、近世之分,又有文学胚胎期、全盛期、华离期、暧昧期、第二学胚胎期、全盛期、华离期、暧昧期、第二暧昧期及文学之反动力等说法,把整个文学暧昧期及文学之反动力等说法,把整个文学看成是看成是流动流动的。
的这种流动变化,又是这种流动变化,又是与世运的进化紧密地结与世运的进化紧密地结合合在一起的他经常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在一起的他经常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政治、风俗决定了一代的文学例如他在论政治、风俗决定了一代的文学例如他在论述述““明之新文学明之新文学””曲本时就说道:曲本时就说道:““一代之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其制度虽定于瞽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其制度虽定于瞽宗,而风尚实成于社会宗,而风尚实成于社会 ”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在当时进化论的影响下,还认为文学在前进过在当时进化论的影响下,还认为文学在前进过程中常常出现曲折,所以其发展往往是程中常常出现曲折,所以其发展往往是螺旋螺旋形形的:的: 文治之进化,非直线形,而为不规则之文治之进化,非直线形,而为不规则之螺旋形盖一线之进行,遇有阻力,或退而螺旋形盖一线之进行,遇有阻力,或退而下移,或折而旁出,或仍循原轨故历史之下移,或折而旁出,或仍循原轨故历史之所演,有似前往者,有似后却者,又中止者,所演,有似前往者,有似后却者,又中止者,又循环者及细审之,其范围必扩大一层,又循环者及细审之,其范围必扩大一层,其为进化一也。
其为进化一也 进化后的文学便进化后的文学便““自成新种自成新种””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三)、编史功利观的增强(三)、编史功利观的增强窦警凡当初编写《历朝文学史》就是作为课本窦警凡当初编写《历朝文学史》就是作为课本其人政治上比较守旧,反对维新,但他面对着国家的其人政治上比较守旧,反对维新,但他面对着国家的衰微,也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达到衰微,也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达到“转弱为转弱为强,转衰为盛强,转衰为盛”的目的他说:的目的他说:“前事不忘,后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国之败不在财力之贫弱,而由上下之离心;之师也国之败不在财力之贫弱,而由上下之离心;国之胜不在兵力之盛强,而在士民之协力国之胜不在兵力之盛强,而在士民之协力他分他分析了宋元明来的情况之后又说:析了宋元明来的情况之后又说:“由此而观,成败由此而观,成败之故,固莫备于文学矣之故,固莫备于文学矣他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文学的历史来知他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文学的历史来知“理理”明明“事事”,振兴国家正是在这意义上,他说:,振兴国家正是在这意义上,他说:“知事本于知事本于理,理原于文,古今天下非一文之所维系哉!理,理原于文,古今天下非一文之所维系哉!”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林传甲先后受知于张之洞、严复等,思想上比较开通,林传甲先后受知于张之洞、严复等,思想上比较开通,但他于光绪三十年(但他于光绪三十年(19041904)五月仓促间受聘于京师)五月仓促间受聘于京师大学堂,需马上赶编讲义,大学堂,需马上赶编讲义,““奋笔疾书,日率千数奋笔疾书,日率千数百字百字””,到年底学期结束时共完成十六篇。
显然,,到年底学期结束时共完成十六篇显然,他编此书完全是为了应付教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编此书完全是为了应付教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遵照遵照19041904年年1 1月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的原则月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的原则来编写的,换句话说,他基本上是清政府官方教育来编写的,换句话说,他基本上是清政府官方教育的一部分,顺手还参考了的一部分,顺手还参考了19031903年刚翻译过来的日本年刚翻译过来的日本笹川种郎《历朝文学史》,故其笹川种郎《历朝文学史》,故其独立的编史意识并独立的编史意识并不十分明确不十分明确翌年,他即奉调广西任知县,同年又赴黑龙江搞教育,翌年,他即奉调广西任知县,同年又赴黑龙江搞教育,兴趣转移到地理学方面去了,对兴趣转移到地理学方面去了,对““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事事也就搁置不论也就搁置不论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黄人编《中国文学史》并不仅仅应付教学黄人编《中国文学史》并不仅仅应付教学之用,而是有明确的人文目标之用,而是有明确的人文目标《总论》专辟《总论》专辟““文学史之效用文学史之效用””一节,详论了编一节,详论了编写文学史的目的:写文学史的目的:第一,第一,是为了煞住盲目崇洋的不良风气,用事实是为了煞住盲目崇洋的不良风气,用事实来证明我国文学发达最早,且连绵不断,在世来证明我国文学发达最早,且连绵不断,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改变那种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改变那种““过华屋而叹凌夷,闚明镜而羞老大过华屋而叹凌夷,闚明镜而羞老大””的自卑感,的自卑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他说:增强民族自尊心他说:““有文学史,厌家鸡有文学史,厌家鸡爱野鹜之风,或少息乎!爱野鹜之风,或少息乎!” ”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第二第二,为了激发爱国热情他把弘扬中,为了激发爱国热情他把弘扬中国文学,提到了保种还是灭族的高度上国文学,提到了保种还是灭族的高度上来认识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使来认识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使人窥知祖国文学遗产的光辉灿烂,人窥知祖国文学遗产的光辉灿烂,“动动人爱国保种之感情人爱国保种之感情”,成为爱国主义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育的好教材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第三第三,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宣扬资产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他不满封建社会级的自由民主思想他不满封建社会““常统于一君主一法律之下常统于一君主一法律之下””,特别,特别是对汉武帝及明代社会的专制予以猛是对汉武帝及明代社会的专制予以猛烈的抨击,认为文学是烈的抨击,认为文学是““言语思想自言语思想自由之代表由之代表””,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则可以使人相信则可以使人相信““此言语思想之自由,此言语思想之自由,政治习俗未尝明为限制,而亦不能为政治习俗未尝明为限制,而亦不能为之制限也。
之制限也 ”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第四,第四,为了为了““障翳抉则光明生,糟粕漉障翳抉则光明生,糟粕漉则精华出则精华出””他说:““史者,人事之史者,人事之鉴也,美恶妍娸,直陈于前,无所遁鉴也,美恶妍娸,直陈于前,无所遁形,而使人知所抉择形,而使人知所抉择通过学习文通过学习文学史,懂得去糟粕,取精华,国民才学史,懂得去糟粕,取精华,国民才能进步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 他写《中国文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他写《中国文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了完成教学任务,传授文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传授文学知识,而更,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重要的是为了陶冶爱国精神,宣扬民主陶冶爱国精神,宣扬民主革命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 重温历史的启示重温历史的启示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