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第3讲含答案.doc
18页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朝代背景措施影响汉代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代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在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唐中期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初宋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演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将财政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元朝疆域幅员辽阔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概念辨析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图示明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汉代的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2.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品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宋代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考点一 隋唐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1.为什么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3.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分析材料,论证科举制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史料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提示: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进行论证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阶层固化局面,使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获得从政机会,改变社会地位但占社会多数的劳动者仍改变不了原有的社会地位1.三省六部制运作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发现问题 注意三省六部制行政运作程序中隐含的前提是“得旨”(按皇帝旨意),这是理解其实质的关键。
命题角度 唐代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与平衡;东西方“集权”与“分权”政治内涵的差异2.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 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命题角度 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考点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行制与行省制1.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2.为什么说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
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中央比较容易控制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
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技巧运用 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答案正解 C项为正确选项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解题启示 先易后难,先排除再辨析对迷惑性大的选项,一定要找到迷惑点,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