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魏晋时期士大夫家训的内容.docx
2页论魏晋时期士大夫家训的内容家训属于训文体的一种,陈新的《中国古代家范初探》将家训定义为"家范,亦作家训、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在传统的伦理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教育起先是口口相传,因此家训的最初形式也是口传,而关于最早的文字家训目前没有定论在先秦的《尚书》,《诗经》中都出现了有关家训的文章,因此可以将先秦视为家训的初发期时至东汉,"家训";一词已出现在一些文献中而魏晋时期门阀政治与皇权共治,家族文化迅速发展,又加之官学兴废无常,该时期贵族子弟的教育任务主要由家庭承担,从而使家训趋于成熟此时家训数量多,形式多,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门阀氏族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思想传承,及士人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情境,值得后世研讨魏晋士大夫家训主要有以下几类内容:一、百善孝为先《礼?祭统》中说:"孝,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顺于道,顺天之经;循于伦,循地之义";魏晋时期家族文化盛行,家庭观念极强,因此很重视孝道王昶的《家诫》告诉子女,孝敬仁义乃是立身之本潘岳的《家风诗》云:"绾发绾发,发亦鬃止曰袛曰袛,敬亦慎止。
靡专靡有,受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人当重之爱之除了"孝";,亦要"睦";兄友弟恭,也是当时门阀氏族得以长久的原因之一夏侯湛的《昆弟诰》中便提到古人对于兄弟之情的赞誉之词:"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周之有至德也,莫如兄弟";陶渊明也列举鲍叔、管仲,韩之长等兄弟相亲相爱的事例,告诫子孙"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常言道:家不平,何以平天下因此,孝顺、睦亲在家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二、慎言谨行之道魏晋时期风云变幻,旦夕祸福,人人思危,因此"慎言";、"慎行";、"慎交";就显得尤为重要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洒脱不羁,视生死如无物,其《与山巨源绝交书》慷慨陈词,足现不畏强权的气概然如此豪迈的嵇康却一再告诫自己的儿子:谨慎做人,量力而行;言语得当,进退维谷尚在俗世中的人,需慎之又慎,而有些士人更是直接教导子孙隐逸山林,远身避祸应璩意欲归田,故做书报二弟称他自到京都之后,便孓然独处,困于尘嚣,倒不如"渔钓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陆景在《诫盈》中说:"古之智士,或山藏林穷,忽而不慕或功成身退,逝若脱屣者何哉,盖居高畏其危";诚然,如文种和韩信,都落得身首异处的惨淡下场。
而他们的同僚范蠡和萧何,或弃贵如遗,或不宅美地,却都能长命久安三、修身养性、志存高远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也在家训中指出,希望儿女能修身养性,德才兼备殷褒告诉儿女,道易寻而难穷,应朝益暮习之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陶渊明因五子皆贪玩不好学而做《责子诗》,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勤学,还要谦逊,杜恕在《家事戒称张阁》中大加赞赏德行出众的张阁,让子孙务必爱之学之勤奋加谦逊在治学方面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需"志存高远";嵇康在《家诫》中就告诫儿子要坚守理想,不言放弃魏晋时期的家训不仅内容丰富,更多是文采斐然,辞藻华丽,颇见当时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应璩的《与从弟君苗君胄书》四字成句,朗朗上口,且引经据典嵇康的《家诫》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并以古为例,借先贤之事告诫子孙,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而夏侯湛的《昆弟诰》模仿《尚书》,文辞古奥,多出成语譬如"严父慈母";,就是出自《昆弟诰》一文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洋洋洒洒,文辞优美的家训不仅能感动魏晋时期的子子孙孙,亦让今时之人诸多叹服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和则万事兴";一直深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魏晋时期的家训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与当时的门阀政治和家族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魏晋时期家训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儿女口口相传的信条理念,而家训就是这一理念的载体,时时刻刻的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成为后人的心灵支柱,源远流长参考文献:【1】(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3】陈新.中国古代家范初探.华夏文化,2004(4):16.【4】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












